《十堂量子创意课》① | 当你习惯贴标签,就等于遮住创意视野的半边天

广告文案、北大讲师、旅行家、作家、影评人……这些身份汇集于一身,就是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作家李欣频。她也有很多传奇的经历:一天读一本书,40多岁游历50多个国家,是最早将“人生规划”、“时间管理”等概念引入内地的人。

因此,她成为了很多人的精神偶像、人生导师,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从十年前与她在内地出版的第一本书相遇开始,她引领我逐渐走上广告文案的职业道路,我从她的身上学习创意文案、职业规划、时间管理、生活美学,她像一个永远不会干枯的山泉,源源不断给我带来新的灵感。

如果只能选她的一本书与大家共读,我选这本《10堂量子创意课》。要在短时间内将如此多面立体的李欣频拆解,汲取她精妙的思想,我觉得,看这本书就够了。

不要被“创意课”的字眼禁锢,这本书不仅是创意文案专业人士的圣经,更是所有渴望改变现状,做更好自己的人即刻行动的指导说明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共读今天的内容吧。

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微博看到男明星分手的八卦,和众多猜测的评论,便人云亦云说他是个薄情负义的渣男,甚至连他出产的优秀作品,和连年参与的公益活动也视作云烟。

最近身边很多人在看素人社交观察节目《心动的信号》,里面3号女嘉宾因为一直没有心仪的对象,在每个男生之间摇摆不定,让一众网友弹幕式抨击她不专一、做作。

这样“乱贴标签”的现象在生活中可不在少数,我们或多或少当过贴标签者和被贴标签者,却没有明确意识到。李欣频说,习惯贴标签是一种典型的思考惰性,而思考惰性意味着你遮挡了自己的创意空间。

具体来说,思考惰性会为你带来3个缺陷:

第一,轻率下结论。

我们非常习惯于在发现新事物时,与旧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像仓库管理员一样,贴上标签,找到相似类别,将它归到旧类中去。然后宣布,它和某某是一类物品。

久了之后就眼盲脑僵,本来鲜活的思维也变成了流水线式作业了,也就不会再有好奇心去发现新的事物。因为发现的眼睛被蒙蔽了,也就错过了创造新事物的机会。

第二,以偏概全。

李欣频常常拿这样一个故事举例。说一对恋人同游印度,一路下来,女生拍摄的都是印度美好的风光和热情的人民,而男生的镜头里却满是垃圾与落后的社会风貌。

但,谁相机里的印度才是真正的印度呢?

显然,任何一个人捕捉到的,都不是完整而真实的印度,他们两人的视角刚好是彼此的原点与对立点。

只有从两点升起无人机镜头,站在两端之上的广阔天空下纵览,才能看到真正的印度全貌。而思考惰性者往往只看见自己眼里的事物。

第三,以讹传讹。

我有个闺蜜,经人介绍新认识了个男生。在约会之前,她通过周围关系,从男生的大学同学、同事,甚至邻居,去了解这个男生,听完那些人褒贬不一的评价,她都不知道该不该去约会了。

我问她,为什么不亲自见面聊天,用自己的眼睛和情感去感受这个人呢?她说,以为这样会多一些对他的了解,为恋爱提供参考。

可是啊,这些人谁也没有和那个男生谈过恋爱,不会知道他在交往中表现如何,更不会知道,和我闺蜜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件事谁也帮不上忙。

她可能因为别人的意见,而断送了和一个优秀男孩相遇相知,相伴一生的机会。

所以,能够做到不贴标签、纵览事物全貌,以及独立思考,战胜思考的惰性,才会获得别人所没有的,大天窗的视野。

遮住我们创意视野的,还有一块抹布,就是视野的局限。典型行为就是键盘侠式攻击别人及别人的作品,以及无脑式的抱怨。

从前的我,看过电影后总会第一时间给出评分,但现在,我给出评分时都很谨慎,希望对导演、演员、剧本做更多的了解,再做出最大程度的客观评价。

我毕竟不是电影从业者或专业影评人,阅片数量也有限,没有将更优秀、更经典的作品通通看过,实在不好说当下的这部差在哪里。

李欣频的观点和我当下的境遇不谋而合。她一向主张不要轻易批判别人和别人的作品,她会先看自己有没有比对方做得更好,以及自己是否纵览了整个作品线或同类型作品,是否能够做出精准而客观的判断。

她对自己一直以来的要求是,即使评价别人,也是具有建设意义的话语,最好能够做出具有建设意义的行为来。

她也真的做到了。当她想要阅读某个领域的书籍,发现国内没有相关出版物时,会通过自己的关系找到出版商或译者,引进翻译国外的相关著作。她没有随手在微博敲出“这种书竟然都没有”的抱怨,而是快速展开力所能及的行动。

对自己说的话和行为负责,不轻易判断人或事物,才是一个精明的创意者扫除障目之物的有利工具啊。

-【结语】-

不要局限于自己的看法,扩大认知的范围,多吸收别人的新认识,才能进入更广大的未知领域,才能进入创造无限可能的全新创意状态。而这一切,都要摆脱贴标签开始。

-【今日话题】-

“剩女”是适龄未婚女子最常被贴上的标签,你怎么看待这个标签或贴标签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堂量子创意课》① | 当你习惯贴标签,就等于遮住创意视野的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