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见学之芬兰教育(一)

教育者,国之命脉所在。古之欲兴其国者,必先兴其国民之教育!18世纪末,德国建立令人满意的国民教育制度,强迫儿童义务教育,让德国走上了异于英法的发展路径——教育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也让这个“义务教育先行”的国家快速成长为19世纪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

芬兰前总理阿赫说: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未来!芬兰作为发达国家中的发达国家,在国家基础教育层面曾被称为世界第一。此行两三天,道听途说及见学参访,对其制度文化略知一二。

为什么芬兰教育被公众认可,甚至被排名世界第一?芬兰人民做对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这两天踏上行程寻找答案,以下是我目前所思及所得。

其一:优越的经济基础及税收制度为教育保驾护航。芬兰有着动态税收制度,能力越强,责任越大,收入高的阶层无论是在税收,还是教育支出,甚至是罚单相比普通人支付更高。因此国家有条件提供更加公平,持久的基础教育,除了幼儿园,从小学到大学学费全免,甚至工作后突然想转行,重新去大学学专业都可以免费,良好基础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芬兰除了广为人知诺基亚,通力电梯,supercell,愤怒的小鸟等知名企业外,在破冰船,消防梯,游轮等领域都是世界领先,大量出口。马克思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芬兰的优质企业为国家贡献了大量经济价值,让芬兰成为高度发达的国家。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其二:彻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概括来说,芬兰教育有以下四大特征:遵循少就是多,让孩子充分接触自然;追求公平与信任;严苛的老师选拔标准;个性化的课表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以公平性教育为例:从制度设计到资源分配,芬兰60万中小学学生,分布在4000所综合学校,平均每校约150人,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于后进学生,也没有贵族和平民学校之分。以我们所参访的Humppila地区的幼儿园为例,我们刚进校园时所有学生都在室外滑冰或玩雪,户外运动,学校校长说每天会让学生要玩两次,单次时间多达3个小时,让学生在玩的过程学习团队协作,互帮互助以及动手能力等。回到室内教室后,不同于国内幼儿园,教室内有些大量的乐高玩具,沙盘及绘画室等,孩子们可以继续在玩耍中学习。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在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表达上,以赏识教育为主,讲话时老师会蹲下来与学生高度保持一致,甚至会抱着低阶段的小孩子在教室里坐着看高龄的小朋友学习。无论吃饭还是睡觉,老师都陪在小孩子身边,与学生充分地融入,给予足够多的共情与关怀。每年学校还会安排多次森林探险活动,让小孩子充分的接触自然,在捡蘑菇,拾柴的过程中学习一些数学的基础知识。整套教育制度及理念执行下来,幼儿园孩子们并不会觉得学习是枯燥的事情,反而容易建立起对于学科探索的兴趣及好奇心。当我问到学校校长她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时,她想了想说:希望自己能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兴趣,成为有自己的独特特质的人,从这一点看,芬兰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基础教育的非常依赖国民财政收入及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税收制度,养老制度,医疗制度等。在芬兰,因为税收大制度的宏观调控,财富分配相对均衡,贫富差距较小。举例:在芬兰,年轻人没有赡养老人的强大负担,也不会因为看病难和贵产生生存压力(国家有健全的养老制度与医疗制度),因此年轻人可以更加自由自主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业。从数据层面来看,芬兰人均年度收入4.4万美金,号称亚洲教育第一的新加坡人均GDP是9万美金(2017年),而我们国家发达地区的人均GDP刚刚突破2万美金。从中差距,可想而知。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在昨天下午参访的芬兰国宝级艺术家Heljä Liukko-Sundström 的工作室聆听她儿童绘本故事书的过程中,便能感受到芬兰教育带给芬兰人的这一份温暖与关爱。一位82岁的老人,作品曾受到当时芬兰总统Kivisto及夫人,还有英国王妃戴安娜的好评。在自己的工作室与一群远道而来的中国人,平静而耐心的讲解自己人生与创作的点点滴滴。其中有两个细节特别打动我,第一是在我们进入她工作室时她与每一个到访的伙伴一一握手,表示欢迎,而在我们离开时又走出小屋,在门口吹着寒风向我们挥手道别,我们大巴没走,她和自己的助理便一直站在门口目送挥手。在车上听与她对接的姑娘说前段时间她刚做完心脏支架搭桥手术,一直担心她身体的问题,而她却在离开时一直说:非常抱歉,来了这么多人,没能把大家照顾的更好!好的教育不仅是教授专业的职业技能,还在于能够培养出健全高尚的人格。从幼儿园快乐玩耍的小孩到这位垂垂暮年的老艺术家身上,我感受到了芬兰教育背后所蕴含的力量。

图片发自App



《礼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行学君有名为王屹者复提之,故作此篇以为念,亦作为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欧见学之芬兰教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