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的方法论

作为一个方法论爱好者,不管做什么事,我始终觉得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在学习的路上,方法论的学习及自我总结,一定会一路相伴

这篇是我近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小结,主要基于两个学习来源:脱不花的“得到”短课《怎样成为高效学习的人》,学习达人成甲的著作《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这两人的关系是,脱不花很认可成甲的学习之道,后来邀请成甲在得到开了一个栏目叫“成甲说书”。

01 为什么学习

这个问题我本来不想写的,因为看起来非常浅显但细究之下又很难回答。每个人学习的原因并不一样。

比如我,对内来讲,近期是为了在培养习惯、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对2-3个自我感兴趣的领域形成初步的框架认知,为后续的深入学习、输出、实践做准备。对外来讲,是在努力提升个人价值、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的可能。

如果把学习放到时代趋势的高度来看,“继学历优势、关系优势之后,认知优势将成为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普及之后的新的机遇红利。”这是成甲老师对“认知优势形成的竞争优势”的看法。

02 如何制定学习目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容易产生“觉得什么都要学,什么都来不及学”的焦虑。我们可以先梳理一下,到底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按照我们一生的能力需求来看,需要学习这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即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到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商务礼仪等。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即我们选定的专业方向,通常和职业相关。比如我需要持续学习保险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税务知识等。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即充分学习后形成的对事务认知更加底层的结构和规律。这种能力无法直接习得,而要通过后天不断练习来精进。

全部学完是不现实的,所以基于这个框架上,我们可以思考自己要学什么,并做顺序排列,以此来制定学习目标。

按照脱不花老师的建议,一个好的学习目标,至少应该包含这四个要素:有场景去应用、有距离可突破、有抓手来明确、有阶梯实现层层递进

比如,我可以这么来定目标:

1、进行“学习”“阅读”“写作”“沟通谈判”“社交”这五个主题的执行能力学习,并且完成5个主题的输出至公众号;

将这些能力用于实践:将学习和阅读转化为写作,完成2021年原创100篇的flag;列社交焦虑挑战清单(写到这里发现这件事我还没有做完,自我愧疚3秒,决定将挑战清单实现进度放到3月31日进行书面反馈)

2、进行“宏观金融”和“基金投资”这两个主题的专业学习,基金方面找到学习组织,完成至少10本主题阅读,而后输出至公众号,且在5月开始正式投资实践。(宏观金融我没想好,就不瞎写了)

03 如何寻找学习资源

讲真,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资源,但需要你有点儿“搜索力”和“链接力”。

网上的免费教育和付费教育资源非常多,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精准搜索即可获得。至于如何实现更精准的搜索,这方面有很多专业解读,这里就不展开了。

至于链接力,对于我这样和人打交道的职业者来说,更为启发。脱不花老师推荐了一套方法,叫三级导师制。这三级分别是:入门,进圈和拜佛

入门,就是找个第一级导师。他不用水平多高,只要是真干你想了解的那行就行。

比如,你想想学习如何做产品经理,只需要找到一个产品经理,去问他:你怎么走上这行的?你每天都干什么?甚至就是让他开张单子,一张写这个领域最牛的人,一张写这个领域最值得看的书。

然后你就可以研究,这些牛人都在哪儿,从哪些渠道可以关注他们。他们的圈子在关心什么问题,他们都和谁互相关注。逐渐地,你就会融入一个共同体,这也就是第二步,进圈。

如果你在这个圈子认真学习,很快你就会发现圈子里定期会有一些机会,比如行业大会,大神签售会之类。这样你就有机会来到第三步,拜佛。也就是面对面接触行业里的大神级人物。

当你有机会和大神近距离接触请教的时候,怎么让对方向你传授真经呢?——善于问出好问题。

通常来说,一个学习认真、深度思考且能问出好问题的人,绝大多数高手都愿意帮助。

04 如何学习又快又好

虽然小标题是“又快又好”,但抱歉,这是个伪命题。

成甲老师建议首先学习时保持两种底层心态

一是绿灯心态。即遇到新观点或者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二是以慢为快。快速学习的前提是能够做到“结硬寨、打呆仗”,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是做到融会贯通,把慢功夫用到真问题上。

接着,他又提出了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能力

一是反思。可以理解为对万事万物的复盘。

学会从小事开始复盘,不是仅看为什么结果会这样,而是从这件事的假设开始,复盘整个过程,再反过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应该如何调整。

这里成家老师提到了佐藤转在《晨间日记的奇迹》里使用的九宫格,我觉得挺有启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复盘模板的修改。

二是以教为学。用输出反过来检验输入。

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只有输出而没有输出的学习,是很低效的。现在互联网渠道发达,“教”的途经也五花八门,比如,写公众号就算一个。

三是刻意练习。用勤奋训练来突破元认知。

我们记忆里的刻意练习就是勤奋吃苦,然而没有突破元认知的吃苦1万小时,是毫无意义的。

所谓元认知,就是我们的思考过程。刻意练习的关键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考过程。而这一点,也正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

The End

在进行“学习方法”的学习时,我发现很多观点都似曾相识。学习离不开阅读、离不开输出,这些都和我之前对“阅读方法”、“写作技巧”的学习串联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更大框架、更全面的认知。

也因为底层规律相通,所以我们可能会在第一手、第二手甚至第N手的材料里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而第N手的解读,距离初始观点,可能已经是完全两番模样。

所以我更喜欢在书中或者课程中标明观点来源的作者,至少,你可以溯源而上,而不是吃冷饭且不自知。

以上就是我近期的学习方法论分享。


以下,是我已经写过的主题学习方法论:

关于阅读:

《用“正确阅读”建立个人知识体系(一)》

《用“正确阅读”建立个人知识体系(二)》

关于写作:

《不当作家也该学习的写作技巧》

关于社交:

《别再用“社交焦虑”逃避问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高效学习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