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入了印度电影坑就无法自拔,一有印度的电影上映就想去看,《起跑线》4月4号上映刚好是赶上放假,晚上就跑去电影院看了。
一部以喜剧的的手法反讽教育腐败的影片,故事简单,也是值得细细品咂。
《起跑线》讲的是拉吉一家关于女儿上学教育问题的故事,他们做着服装生意有着可观的收入,拉吉和老婆米塔不甘于小时候生活于底层和所受的教育,一心想将女儿皮雅送入印度最好的英语名校。因为名校只针对学区房孩子开放名额,于是拉吉一家从月光集市搬到了学校周边的高档小区,夫妻俩试图跻身上流社会。为了得到入学名额想尽一切办法,报名参加教育机构的培训、想作弊走后门、甚至于拉吉想用金钱贿赂校长,但始终得不到入学名额。最后米塔心生一计一家人搬到贫民区假扮穷人试图得到那所学校留给穷人的25%的珍贵名额。
影片130分钟却不冗长,以简单的故事带来的是以印度教育为代表的社会问题的探讨。而这个存在着诟病的教育问题实则不单单存在于印度。喜剧讽刺的风格,却有着值得深讨的细节。
在影片中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却也无不另外的像一根针刺向隐藏在教育深处黑暗的角落,它直击那些不堪,让人观影后仔细回味却别有收获。
择校焦虑这是一种当下的时代病,所有的父母都挤破脑门费尽心思要将自己的孩子送入最好的学校,但所谓最好的学校标准是什么谁也说不清,这是一个当下社会存在的现象,我身边和所有的亲戚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米塔带着皮雅到教育机构报名进行培训,教育机构咨询人带他们参观时遇到一个自己在玩恐龙的小女孩,拉吉问小女孩这些恐龙是什么,小女孩说“霸王龙。”拉吉问“它们谁会赢?”小女孩说自信的说:“当然是霸王龙会赢,它是肉食动物。”听到这里拉吉没有再说话,他用一种不安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孩子,他开始意识到这么小的孩子已经因为强势的上层教育从小就在心里种下“弱肉强食”的观念。
角落里用三四种语言打招呼的小男孩,更像是一种意识性的示威,也暗示着这个社会教育的残酷和排挤。而教育机构的教学改造安排更是没有给皮雅留下休息吃饭的时间,也和这些细节环环相扣。这些细节更是为后续拉吉夫妇以及众多家长不择手段争夺名额埋下了伏笔。而在多所名牌幼儿园入学面试中,最令人讽刺的是,女儿落选后,教育机构的咨询人说:“不是你的女儿不行,而是你们父母不行!”
“学校根本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因为学校默认没有接受过好教育的父母不会关注孩子的教育。
当拉吉和米塔在争取不到女儿学区分入学名额,决定争夺穷人名额。搬到贫民窟的拉吉夫妇受到了希亚姆夫妇的帮助,拉吉问怎么称呼希亚姆的时候。希亚姆却说:“有身份的人才配有名字。”然后他自嘲般的举了许多例子,最后说出了父母给他起的名字还说了一句“从来没有人这么叫我”,暗示着穷人在印度极度低下的地位,甚至连名字都不配拥有。
在贫民窟的生活里,初初遇到老鼠的米塔惊慌失措,但日子久了米塔也开始习惯了,她努力学习着做一个穷人,到后来面对老鼠时拉吉说:“就让它住下吧。”当拉吉夫妇开始接纳老鼠的时候,也隐喻着老鼠就像这个社会上穷人的存在,但他们并不可怕。
拉吉夫妇在希亚姆夫妇的帮助下,两家人的孩子都获得入学抽选名额,入学免学费但是必须缴纳两万四的课外活动费用,善良的希亚姆为了帮助“破产”的拉吉甚至跳出马路去碰瓷撞车骗取了两万块钱给了皮雅交“学费”,在最终抽取入学名额的时候皮雅幸运的被抽中了,而希亚姆的儿子却落选了。希亚姆安慰自己的儿子,儿子问“我们的运气是不是很差?”讽刺着这个社会富人永远都比穷人幸运得多,实在不公平。就这样假扮穷人骗取了穷人孩子教育权的拉吉内心也很不是滋味,希亚姆却说:“贫穷就是这样,我们没有资格大喜大悲。”
影片直击人心,可以让我们看到众多父母为了孩子教育问题奔波,这不仅仅是印度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是一样的。教育问题折射出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是同样的存在,影片以“孩子择校受教育”作为题材的切入点,反映的确是教育现状、贫富差距、阶级分层、社会不公、腐败等社会问题现实。
道貌岸然的校长给予25%的穷人孩子教育名额,是出于以前的自己是学校女仆的女儿因为拥有穷人的身份而获得教育改变了人生,但是她却说:“我已经忘了我曾经是个穷人的孩子,我也忘了,作为一个穷人孩子我在学校里备受欺负和遭遇的不公。而现在那些曾经欺负我的人现在也为了他们孩子的入学问题不得不来求我了,你不必把名额让给穷人,不然我如何从中获得利益呢?”
影片中,米塔为了拥有学区房获得女儿入读英语名校的名额,举家搬到高档住宅区,米塔让自己的女儿皮雅和PIA一起玩耍,而PIA却不乐意和皮雅一起玩耍,因为他的妈妈说不可以和不会讲英语的人一起玩。在那里英语成了上层阶级的代表,我们都以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就能往上爬,跻身那个不属于自己的阶层,却没有想到,这个阶层的人可以选择不接纳我们。在我们宣言着平等的社会里,那些不经意的三六九等分别永远存在着。在影片的最后希亚姆说“政客偷窃穷人的食物,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富人偷窃穷人孩子的教育权。”这句话让我心头咯噔一下,但仔细想想这个社会不存在着绝对的平等,但愿这个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且不可阶级固化,也愿这个社会不要关上流动的台阶。
这部影片的结局其实并不完美,即使最终拉吉因为在贫民生活中被下层阶级人民淳朴的生活所感动而觉醒意识到教育问题的巨大漏洞,站上舞台向所有的家长揭露德里文法学校校长的腐败。他说:“我们只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知识,却忘记了他们的人品。少即是多,分享就是关爱,这一切我的孩子不是在这个学校学会的,而是和贫民窟的孩子们一起学到的!”最后却是尴尬的走下舞台,没有人报之以掌声,唯有校长站起来试图掩饰一切,导演并没有以所有人对现实的觉醒和反抗来结束影片。
最终的拉吉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而且他人迫于现实的无奈和不公沉默不语,这个社会没有太多的英雄。
而校长也只留下一句话:“你想找谁?媒体?政界人士?警察?可你别忘了,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读书!”那些引人深思的台词没有太过露骨,却直击腐败也许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至上而下的共谋。
一部电影无法包含所有的问题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部影片难得在于它勇敢的向全世界揭开那些丑陋不光彩的一面。最终的影片体现出穷人善良的一面,也归结为人本性的回归。
《起跑线》这个电影名我很喜欢,这条起跑线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起跑线,不仅仅是富人和穷人截然不同的起跑线,我更喜欢的一种解释是,如果孩子的人生有起跑线,那么为人父母才是最重要的那一条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