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童年

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你心窝;童年的趣事如同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童年的记忆是琐碎的,也是美好的;是渐行渐远,却也是依稀可见的。

我的老家地处大沟乡的一个最最偏远的山村。山大沟深,交通极其不便。去大沟街逢一次集,比干一天农活的还吃力。总是要起个半夜三更。那时候,村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全村还不到十辆自行车吧。在那年月,能骑着自行车赶一次集,那直接叫个洋气。大多数人都是三五成群,结伴步行。张妈买包盐,李婶卖只鸡,曹爷爷买个农具......每个人赶集的目的不一样。虽说是十公里路,男女老少,有说有笑,不经意就到达琳琅满目,繁华似锦的街上。由于山大沟深,路途遥远,赶一次集至少要耽误大半天的工夫。

老家那里一直是靠天吃饭,靠天吃水的。偏偏又是十年九旱,一年四季,不得不省吃俭用。无奈老天爷也并不慷慨,有时候大半年连一滴雨都不见,雨水极其短缺。门前的一口大水窖,就是全部的水源。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乡亲们不得不另外寻找其他水源。正好老家门前有一条河,河旁边有好几眼泉,这也要走好几里路。乡亲们不得不去河里挑泉水。由于等水人多,这几眼泉也是供不应求啊!乡亲们都还是很自觉的排队等水。凌晨四五点,这泉边比集市上还热闹,挑水的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乡亲们除了自己挑一担外,顺便还牵着牛羊牲畜,让它们在泉边饮足了水,再每人排队挑一担水。扁担一颤一颤的,前面走着挑水的,后面跟着一大群牲畜,一路上浩浩荡荡,晃晃悠悠地回来了。虽然肩上的扁担压的上气不接下气,但时不时还唱着秦腔,哼着小调,内心甚是开心啊!那年月,最美的时光,莫过于跟上妈妈去河里挑水,妈妈也给我在五斤重的桶里盛满水,本来很瘦小的我,一路连挎带提,硬是把这五斤水拿回家。别看这小小的几眼泉,它真正解决了村民们的吃水问题。吃这泉水的不仅仅是本村的乡亲们,还有邻乡的百姓们,他们也要赶好几里路,跟队伍似的,挑着水桶,赶着牲畜,那个场面格外热闹,格外壮观。记忆最深的还是寒冬腊月,大雪封山的时候。那时的雪,似乎比现在更白,更耀眼。记忆中天也亮得比现在要早。我家当然最先出门的是妈妈,听见房门“咣当”一声之后,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就响起了”扑哧扑哧“的扫雪声。此时,我也不得不起来帮妈妈扫雪,等扫完堆成堆,稍微休息一下,然后又得把这一大堆一大堆的雪扔进大窖里。为的是让来年有充足的水吃。

那个时候最让人开心的事莫过于过年,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虽说是年货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充足,似乎年味比现在更浓。乡亲们几乎每家都能杀头大肥猪,这样就能过个红红火火的大年,而且来年都有肉吃。尤其我们小孩,每当杀猪的时候就在旁边抢捡猪鬃或猪毛,拿它们能换一两串鞭炮,赶在三十晚上早早地拿出来放。那时日子清贫,人似乎很开心。平时准备的吃穿只有在大年三十晚上才能“登台亮相”,那个惊奇和新鲜味真是溢于言表的。印象最深的是新年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家乡人都有“迎喜神”的传统。吃完年饭,村里人都着装新衣,家乡人所谓的出新。男女老少,赶着牛羊牲畜,喜气洋洋,浩浩荡荡,超着喜神的方向出发……祈求喜神保佑,来年平安吉祥!

不管平时多忙,这几天乡亲们总要放松一下心情,街坊四邻,坐在一起熬着罐罐茶,嗑着自产的瓜子,甚至还小酌两杯,有说有笑,吆五喝六,谝闲传吹牛,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全都吹的无影无踪了。还有一大亮点就是村里一年一度的社火。不管多忙,这个似乎是过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团长带头组织,我们七,八个人女孩子扭秧歌,真是开心的要命,一进腊月就陆陆续续准备,高潮期自然在本月的下旬,甚至晚上还加班加点排练。那时候几乎一整村的人凑到一起,扎灯笼,唱秦腔,敲锣打鼓,热闹非凡。等两三天一切准备就绪,正月初六七晚上就正式出场了。十里八乡,三更半夜,走门串户,为乡亲们添热闹,增喜气,送祝福。个个喜气洋洋,兴高采烈。每年带头组织我们社火的是本村的赵团长,他也是个爱热闹的人。高高的个头,心广体胖,英姿飒爽,多才多艺。自从那年耍完社火后,至今都没见过赵团长一面啊!由于种种原因,他搬迁了。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不过他那温柔的眼神,充满笑容的面孔,不厌其烦地教我们秧歌,他那副认真模样时不时在我眼前浮现。据说曾现在干的相当牛,也是老总级别的人物。在这里,我真诚的感谢您!是您给我的童年增添了几份色彩。在此祝您阖家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事业蒸蒸日上!

童年的时光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虽然乡亲们过着很平淡的生活,但它是有趣的,让你回味无穷!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中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