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业余的活着,生活的票友。

图片发自App

“我见识到的许多事情,都轻率得像打草稿,但不会真有重来的机会,如许多人的一辈子。”      ——贾行家

贾行家——男,1978年生人,现居哈尔滨,网易博客 “阿莱夫”作者,为一些报刊和网络媒体写过专栏。
发表在网易微博上的人物断章《他们》有九百多条,筛选后放入《读库1604》,被白岩松称作当年《读库》的压卷。非职业作者。2016年10月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尘土》,2018年8月出版杂文作品集《潦草》。

贾行(hang)家是他的笔名,取自于刘宝瑞的单口相声片段《假行家》——在相声中,“贾行家”能说会道胡吹白咧,没有开药铺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但有买卖人的一些见风使舵的本领,错上加错的开端,耐人寻味的结局。这是笔名“贾行家”的他对走上写作之路的自己的自嘲与谦卑。

真正使他被公众所知的是2017年曾在一席的演讲《纸工厂》,关于东北、关于下岗、关于一代工业帝国的崩溃与流离,然后不置可否地被清除和谐。

《潦草》原作《他们》,这已是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第一本叫做《尘土》。整书都只是一二百字一节,少有关联,随时随处的平常事且无何连贯,以随意翻几页为宜,是以“草率”来记录众生潦草的东西。

【小人物】

贾行家自称是无法生活在大城市的东北后生,目睹亲历了东北帝国起高楼、宴宾客再到楼塌了的一个时代。取舍了北京的“天上一天”与黑龙江的“人间一年”,认定了自己普通小人物的身份——按时工作、按时休息,下班与周末的空闲里,有一份恰到好处且值得坚持的爱好——写作。

“我写到的人,他们的生命就是这样,努力正派的生活,不做损害别人的事,然后养育好子女,许多中国人都是这样生活。他们不是英雄,不是什么大时代里呼风唤雨的人。他们好像尘土一样不起眼,但是世间的一切都是他们造就的。”

人世间皆为潦草,旦有几个明白人也被周围的逻辑和习惯拽得平庸了。要么符合规矩融入,要么一人清醒独老,如果实在要选择,也宁愿做个世俗的闲散小人物,乐呵乐呵也挺好。玻璃水果罐头瓶子,洗去剩余糖浆,沏上一瓶开水,看茶叶在里头上下翻滚,吹一口热气呲着进肚,从嗓子眼儿一直暖到胃里,这就是这冬天里顶舒服的事儿。

【站在远处欣赏】

写作和玩儿游戏是一样的,就是找个东西去沉迷去释放自己;写作和玩游戏又不一样,一个是钻进别人的圈套,一个是自己营造一个圈套,记录一些值得记录的想法,让自己能认识自己。

年轻时容易抒情过度,进入中年应该开始反思,不做愤青、不悲天悯人,摘离了人情世故,克制地表达情绪。虽称不上是上帝视角,但可以称: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去讲述周围故事的来龙去脉。即便不掺杂过多个人感情,也勾勒了一份自己的衡量价值观。

东北之于全国,是热情豪爽好客大方,是行走的段子手和搞笑人的聚集地,但在贾行家的笔下,它是一个历经辉煌后的落寞老者,有一肚子的经历和故事。

就像曹雪芹与《红楼梦》,若是一生富贵逼人或一生清贫简朴,都是写不出红楼的,唯有吃过见过、富贵与欢乐后潦倒失去,才能用这辈子的经历炼出《红楼梦》。东北也是这样,有一群大起大落的人。

贾行家,亦是见证者。

从市井乡里的家常人情,到男女老幼的时代隔阂,大多不是些好结局,每个短故事,都是一段令人唏嘘的长人生。不像看影像画面那般圆满温馨,人生可比电影艰难得多。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

过去每个时代都是有所传承的,这一点看学生的课本就能明了——《论语》、《卖火柴的小女孩》、《鲁滨逊漂流记》,老舍、鲁迅、贾平凹、朱自清······然而到这个时代,除了一堆鸡零狗碎的热点娱乐、10W+——技巧性、商业化写作的情绪生意,不知道以后我们还有什么能剩下来。

泛互联网的日常让个体之间的联系无限加速,同时从“一对多”的关系变成了“一对千、一对万”,信息流应接不暇。

能赶上这趟大潮的人不少,如贾行家一般不愿追逐的人也不少。正如韩寒说:“潮流是只能等不能追的,这和在火车站等候火车是一个道理,乖乖留在站上,总会有车来,至于刚开走的车,我们泛泛之辈是追不上的。”

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最终,什么也变不了,一切的一切,终究还是人——我们都是,生活的票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是业余的活着,生活的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