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舞台

      经常深入一线课堂听课,老师们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水平差,听不懂,因而,在课堂上就害怕给学生提问,也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这其中原因就是害怕课堂被冷场。于是,老师们也就只有在课堂上拼命的讲,大事小事都全包办。不管是简单的,还是繁杂的,他们都不会放过,生怕遗漏一个知识点而放手课堂。直到嗓子讲出了问题,甚至累到在课堂上都还在怀疑自己没有讲好,没有讲透,没有把课讲完整。

      课改多年,课堂理念也不断的发生改变,从关注知识到关注能力,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教师的角色也从主宰课堂的教授者,逐步转变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这样的教师角色观念始终很难改变。老师们还是以工作的量的多少来衡量其价值,以讲得多,练得多来评价自己的工作有多出色。却始终摆脱不了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的习惯,很难从单位时间的效益来衡量我们所做的工作。

        其实际上,每一个孩子都有者无比的潜能,缺的是老师对孩子的信任。不敢相信学生的潜能,不敢放手学生,不给他们思维的时间,空间。

        在全县的一次公开课教学活动上,某教师就是因为相信孩子有无限的潜能,大胆的放手课堂,给孩子以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孩子们以动手、动脑的机会,最终让课堂成就了孩子们的精彩。在《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结束的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让孩子们通过创意表达,把对课文学习所得以展示出来。最终,原本不被看好的孩子们,通过合作学习展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在汇报展示环节大显身手,有的用打快板的方式展示其记忆词语的收获,有的用唱剧本的方式将课文进行改编,有的用流行歌曲组合记住了重点句段,有说用相声的方式解决了文言与白话的互译……

我们来看看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他们在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表现,一定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

    其实,教育的本来面貌就应该着力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其创造、开辟出来。因此,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师通过有价值的提问、触碰到问题之间的交汇点,让学生的在课堂上有思维碰撞的火花,在体验中有所认识,有所思考,从而促进其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那样的自信,相信我们就是知识的拥有者,相信我们就是学生成长的“天花板”,我们的责任就是交给学生大量的知识。殊不知,有时候,唤醒沉睡的孩子就远比讲授知识更有效,点燃一盏灯远比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更有价值。多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舞台,说不定收获的就远比包办代替来的更有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