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笔记本,再看书(2)

《如何有效地阅读一本书》看起来是一本工具书,但读起来却觉得轻松愉快。一方面是因为本书的作者、翻译都是用最直白、简单的方式将看书的点滴技巧,如日常聊天一般娓娓道来,加上日语翻译的固有风格,读起来一点也不会有负担感; 二是因为奥野先生将阅读这件事进行了切割,切割成了五个大环节,又把这些大环节又进行二次、三次分割,每一次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往前再跨一步。再加上他也特别会鼓励人,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坚持不了?——没关系;读书笔记的撰写搜肠刮肚也只能写出“太棒了!”——没关系;有些书看不懂,可不可以换一个儿童注音版先看?——可以的,没关系!这么宽容的导师,你忍心拒绝吗!

明明是“看书”这样严肃的事情,偏要取个“鱼肉加大葱”这样的名字,再经奥野先生一描述,变得如同饮食男女的吃喝拉撒一般稀松平常。与其说是为了提高阅读质量而写读书笔记,不如说是为了得到更好的读书笔记而去看书。两厢对换的立场,谁又能说清哪个是果,哪个是因。好在无论哪种出发点,前者厚积薄发,后者倒逼输出 ,都能使真正使书里的力量力透纸背。当然,所有有所收获的前提,那就是持之以恒的坚持。

这种目的性明确的,“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的”在读书态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接下来他的想法更加大胆,记完笔记后,除非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否则就可以弃这本书于不顾,单看自己的读书笔记就可以了。从记录到再读,再到多次重读。书对于读者来说,才能实现从”吸取精华”到“读书体验”的飞跃升华。

除了借助笔记本来阅读,奥野宣之先生也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阅读进阶的小窍门,颇让人玩味。如其中有一条是“不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紧跟着还有一条是“多读百科全书”。看来奥野先生也并不是来自上个世纪的人,他也身处这个没有网络就不能成活的时代,哪怕是没上学的小儿,遇到任何问题,也是急急地要求找“度娘”,参考书和百科全书在这个时代似乎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至于网络上的信息有多少可信度,有多少有效性,有没有充满冗余,是不是精准省时,并没有多少人在乎。而与之相对的,参考书或者百科全书更像一种“”能将好奇心与思想输出”相结合的工具。这也让我想起了彭小六曾经提过的“多元思维模式”——“知识是属于世界的。”对世界缺乏了了解,那么大书本或者在笔记中知识,终将无法变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富。

看来想要真的从阅读当中有所获取,光用眼睛“看”书,确实是不足以实现人脑与书本的桥接的,打开笔记本再看书才是看书的正确方式。通过电子媒体碎片化的低效阅读已经大量侵吞了我们的原本不多的阅读时间,《如何有效地阅读一本书》中看似老土返祖的阅读方式,竟让我有些心生向往。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24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开笔记本,再看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