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徐和堂2022-6-23精进玉衡

一、马强分享中医证型——中风

辨证要点

1.了解病史及先兆

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

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两者根本区别在于:

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

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

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

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

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

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

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

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4,辨闭证、脱证。

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

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

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

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的变化综合判断。

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中风危候。

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舜旭分享手太阴小肠经


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向下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体表循行:小指尺侧→上肢外侧后缘→肩胛→颈部→面颊→耳旁

起穴:少泽穴                        止穴:听宫穴

主治概要:

①头面五官病: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

②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项背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

③神志病、热病:昏迷、发热、疟疾等。

重点穴位:

【后溪穴】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配伍:

配列缺、悬钟治项强痛;

配人中治急性腰扭伤。

砭法经验: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提升阳气,调理头项强痛、腰背痛等疾病

【养老穴】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配伍:

配太冲、足三里治目视不明。

砭法经验:郄穴,视物不明,白内障,近视。刮小海到养老段治皮肤病

【天宗穴】

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

配伍:

配肩外俞治肩胛痛;

配膻中、足三里治乳痈

砭法经验:乳腺疾病反射区重点穴,肩周疾病重要穴。

三、刮痧师互刮练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山徐和堂2022-6-23精进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