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时期的几张面孔(下)

当大明王朝运行了200年后,建国初期制定的一些制度已经开始渐渐拖垮了这个庞然大物。纵使遇到了高拱和张居正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但是由于朝局中固有的斗争传统,使得在初期通力合作惺惺相惜的两个能臣走向了陌路,最终只能是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拼尽全力的张居正使大明国祀多运行了50年,但在他死后,由于他继任者的对其的不认同,导致其人亡政息来的如此地快,如此地猛烈。

001 如果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吧

当申时行作为张居正的接班人站在朝堂上时,他无疑是惶恐的,他不想做烈士或者说成为张居正那样的孤臣,他只想安安静静地站好最后一班岗。儒家思想发展至明朝,已然成为士大夫或者读书人的行为准则,人人都以君子自称。道德准则与个人私欲之间的剧烈冲突发生每个官员身上,每个人都迷惑过,但最终都屈服于自己的私欲。因此伪君子大行其道,公共场合或者笔墨文章之间各个道貌岸然,而背地里却是贪婪成性,享受主义至上。申时行看透了这一切,并将之称为人性的阴阳两面。申时行知道要想治理好如此庞大的国土,以及亿兆臣民,仅仅凭借2万多人的文官集团是不可能的,必须团结能够团结的所有力量。文官集团自身的一致性也必然要有保证,所以他的执政理念就是和事佬,面对冲突最常见的方法无非两种:一种劝和,另一种就是各打五十大板。夹杂在文官系统和皇上之间的他无疑是备受煎熬,如履薄冰,他知道在此之前成为首辅而得善终的仅李春芳一人,不准备为主义献身的他,只能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当我们回过头看待申时行时,恐怕每个人站在他的处境时,都会跟他一样的选择吧。看透了官场的本质,然而却不准备也无力去改变的他,随波逐流是必然地唯一选择,最终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可以安然的乞骸骨回家。作为后来者,我们当然可以说他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但是我们应该给予一份理解,毕竟他做出的选择是人之常情。

002 可以傲霜雪不可为栋梁

海瑞无疑赢得了身后名,但作为文官届的一朵奇葩,他无疑是不受欢迎的。海瑞无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只想通过个人的道德的提升来管理一切。他因为高尚的道德而走向官场,也因为高尚的道德被文官所排斥,但对他的排斥也仅仅是一种不受欢迎地排斥,并不是如张居正那种近似于仇恨的排斥。原因很简单,大家都知道海瑞这种人,不可能独揽大权,只能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但不能为国之栋梁。对于他,文官系统的做法是将他打发的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

将儒家法则作为唯一标准,并积极亲身践行的海瑞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精神世界很饱满。现实生活的残酷与艰苦正是他坚持原则的动力源泉,然而他忘记了一点,仅凭他一人之力,没有文官的配合,无疑是蚍蜉撼大树。张居正的做法是与文官系统对抗,并且将其踩在脚下;申时行的做法是团结一切力量;而海瑞则是一意孤行。

如果说这这三者代表的是三类人的话,申时行无疑是一个正常人,是大部分人的代表;而张居正和海瑞则没有代表性,因为他们的为人处事的方式落有深深的个人印记。

当我们凝望历史时,到底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历时期的几张面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