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的本质
语言有四个层面: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语言学习是在系统理解语言文字的语音、语义、语法三个层面后,实现语言的“语用”价值——交流的整个过程。
在“会说话”这个话题上,也有两个层次:一是能说话——交流,二是会表达——更有效的交流。
能说话和会表达,不是一回事。发音正确、词义准确,能交流,就算能说话了;但是会表达是不仅准确表达意义,还要说话得体。达到这一标准会关注语言的所有层面,尤其是“语用”层面。
会表达要求孩子能合理合规地理解别人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根据说话的场合和对象调整自己的说话内容,这是语言表达的高级层面。
这在2022年语文新课标“表达与交流”中被明确提出来。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止于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多创造语境让孩子练习,多鼓励孩子在真实生活语境中运用。
反思过去我的教学,多注重“学”而忽视了“练”和“用”,避免这一问题是以后教学要改进的方向。
可理解性输入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还是其他语种的学习,只要在语言学习领域,离不开两个概念:输入和输出。
一门语言的习得,离不开语言学习中“输入—输出”的闭环。在一定量的输入基础上,才有可能谈输出。例如,幼儿学说话,沉默期积累的听力词汇都是开口说话的基础。
从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可理解性输入。注意是可理解性地输入。理解的深度决定着表达的上限。
什么是可理解性输入呢?就是难度大于孩子的当前水平,刚好处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学习区,稍微努力就能理解,消化理解后就进步了。
这让我想起我在海豚从出生起不厌其烦地用英文儿歌磨耳朵,其实都是无效的输入,甚至可能破坏孩子的听力和专注力。孩子根本不理解儿歌唱的是什么,顶多就是熟悉调调后学着唱两句,当时还觉得“磨耳朵”效果明显。
现在我改变了方式,用英语儿歌启蒙采用了“少听精玩”的方式。先看一遍儿歌视频,结合画面大致了解内容,再有效复听儿歌,结合拓展游戏加深理解。
这种可理解性地输入也可以迁移到中文的学习中,尤其是幼儿的语言学习中。如何在日常交流中给幼儿进行可理解性输入呢?
在孩子小的时候,需要借助到大量的非语言信息。包括图画、实物、身体语言等。
首先,可借助共同注意扩大语言输入的范围。也就是顺着孩子的注意力,用语言描述他看到的东西,帮助他在脑海中将实际的物品及形象与抽象的语言对应起来。
这一方面我在海豚身上实践亲测有效。前期的亲子阅读大多是我根据他的关注对图画一一描述,从词汇到短语再到简单句、复合句。也会在生活中常常和他“聊天”。比如,在小区玩他看着树叶被风吹落。我就会说“树叶,黄色的树叶,黄色的树叶被风吹落下来了.......”现在看来这对海豚语言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运用实物和身体语言扩展输入的内容。比如,早期阅读绘本,听得懂的词汇很少,就需要借助实物、夸张的表演帮助孩子理解书中的内容。另外,研究表明,读懂他人的身体语言,也是培养孩子社会能力的重要方面。
最后,通过真实交流和及时反馈给孩子更精确的输入表达。在孩子幼儿学习语言的阶段,电视机、点读笔、智能机为什么不能完全代替亲子交流,就是因为语言学习需要真实的交流情景和及时准确的反馈。那可以跟孩子聊什么呢?
图书是首选亲子交流材料。还可以与孩子聊他已知的或经历的事或是共同经历的事情。比如,睡前和孩子聊聊周末外出游玩的经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