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山前线的日子

此文登载于《泉州晚报》,已搜索不到原文链接,从网易查到,刊载于2009年7月91日网易新闻栏目。作者叶荣宗,上世纪80年代初与贝拉外公在南昌陆军学院学习,为同班同学,84年7月赴老山前线轮战。

此照片拍摄于1985年1月,老山前线83高地。前排右三为作者本人。

   

  有一首歌的歌词写到:“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后悔。”如果在当兵的日子里,又有一段真枪实弹的战场历练,那么,人生中更会增添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我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在老山前线的那些日子,最让我难忘,最令我怀想。

  那是1984年7月,我和几个军校刚毕业的同学,被挑选出来参加老山前线战斗实习。刚走出校门提拔为军官,就到前线去带兵打仗,那种喜忧交加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但是,作为一名军人,特别是军校的毕业生,更多的是使命感和责任感。

  到了云南的文山州,我和几个军校同学被编入参战部队,担任实习排长,任务是加强第一线的战斗指挥,并和参战部队一起进行战前的适应性训练。两个月后,部队开赴老山前线,直接进入战斗阵地,与敌方犬牙交错形成对峙。

  在双方激烈的炮战中,我们在阵地上坚守了三个多月。每天除了担任观察警戒任务外,都躲在各自的猫耳洞里。猫耳洞空间狭小、幽暗潮湿,行动极为不便,大部分时间只能坐着或者躺着。每个洞两至五人,每天靠山下的炊事班送来一顿热米饭,其余就只能用压缩饼干充饥了。阵地上的日子就像口里的压缩饼干难于咀嚼,整日在紧张、惶恐中度过。

  1985年的元旦刚过,我们就接到上级命令,要在春节前拔掉敌军一个营的“据点”。我所在的营担负右路攻击任务。部队开始行动后,敌军的炮火就如暴雨般倾覆过来,我们与敌军形成了拉锯式的对打,直到其他方向的部队冲了上来,敌军见势不妙,才丢下阵地溃败而逃。

  这一仗,我所在的营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伤亡有几十号人,其中,我的同学一死两伤。战后我虽然立了三等功,但我亲眼看到身边的战友血染军服,看到年轻强壮的士兵饮弹倒下。这种残酷的血火场面,在我的眼前一直磨灭不去,在我的脑中依然清晰储存。我为年轻的生命惋惜,为战斗的青春赞叹,更为曾经身披军装而自豪。

  如今,那段老山岁月早已远去,我也已脱下威武的军装,然而,每当我面对那面鲜红的军旗,总是仿佛听到嘹亮的军号声,看到冲锋陷阵的勇士们,回到血火交融的战场上……

  叶荣宗,1961年生于福建省长泰县,1979年11月入伍,2008年底退役,现供职于晋江市政协。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军事文集《兵坛纵横》、诗歌集《爱意情怀》等,作品散见于国内文学报刊。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老山前线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