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朝代的制度,基本上都与开国皇帝的性格及其在建国前生活的王朝密切相关。宋与明这两个朝代就是由两个个性很对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和朱元璋分别开创建立的,这也使得这两个朝代的个性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宋朝(本文多指北宋),政治清明,人民追求自由,个性飞扬,生活舒适且可以自由迁徙。宽松的统治,完善的制度使”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宫崎市定);明朝,高压统治,人民思想禁锢,个性趋于保守,生活压抑,官府索取太多并且流动受到钳制。“今天下一统,赋税尤繁,又无岁币之事,何一邑之间,千金之家,不过一二。”(郎瑛)
赵匡胤虽是位武将,但心思缜密,幼时生活安逸,因此对人很仁慈。无论是前朝的末代皇帝,还是开国功臣,赵匡胤都没有大开杀戒,相反给予他们很多赏赐,实现他们当初为之奋斗的目标。赵匡胤曾问赵普:何为最大?赵普立马回答:道理最大。
宋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最顶峰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其他历朝历代,包括后面的元明清。宋朝对待官员们很宽容,赵匡胤定下的“不轻杀大臣”被后世皇帝忠实地执行着(历史对赵匡胤有没有定下这个政策争论很大,但是将近三百年来却很少有皇帝大肆诛杀大臣的恶习)。生活于宋朝的官员直接被处死的很少,流放成了他们的常态。就如苏轼,惠州,再儋州,都是那时最偏远的边疆。在那些个不毛之地,生活困顿,瘴气横生,生命遭到极大伤害,不过,最重要的事就是命保住了。
宋朝奉行“垂拱而治”,君主代表国家的最高领袖,国家由政府首脑宰相来治理,宰相是个机构,由中书门下(政府)与枢密院(枢府)组成,称“二府制”。中书门下设官共有平章军国重事(不常设)、同平章事(宰相)和参知政事(副相)三种。枢密院下设判枢密院事、枢密使(知枢密院事)为正任官,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等,皆为副贰官。元丰改制后,官名另有改动,不再赘述。从以上可以看出,北宋的相权分权很严重,宰相之间相互牵制,不仅巩固了皇权,同时,皇帝也可从繁忙的政务中解放出来,政务处理起来更加高效。
明朝则不同,朱元璋为了大权独揽,借助“胡惟庸案”一举诛杀李善长和胡惟庸,罢丞相一职,废除中书省,分权于六部,从此专制皇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朱元璋精力旺盛,可以一人身兼两职,勤政忘食,可后面的皇帝就吃不消了,所以设内阁以辅助办公,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首辅执掌内阁,成为实际上的宰相。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如果碰上皇帝怠政,红批基本上被宦官代劳了,政治力量导向了宦官一侧,宦官头领成为所谓的“立皇帝”。因此,宦官也成为明朝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甚至成为压制相权的畸形统治团体。
与赵匡胤相比,贫农出生朱元璋是个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的领袖。在统一中国时,给予手下将领以足够的信任,等将元蒙赶到大漠之后,就开始来大清洗。太子朱标就曾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第二天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难色,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因此,朱元璋对功臣的清洗时有计划,有目的的,不是如他们所获之罪那样罪有应得。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同样也是个残暴的人,在朱允炆即位之初,主动示弱,麻痹众人,但一旦取得政权之后,本性毕露,甚至比其父更残暴,手段残忍,动则诛三族,九族,甚至史上唯一一个灭了方孝孺的十族。
不过宋与明有一个制度是一样的,都是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赵匡胤吸取了五代时期的将领拥兵自重,导致政权更替频繁的教训,同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逐步剥夺了那些将领们的兵权。同时在对军队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分权,带兵的将领没有调兵的权力,调兵的官员没有带兵的权力。另外宋朝军队还进行轮换制,结果,宋朝基本上没有出现将领叛变的现象,但也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后果。还有,中央不断地从地方抽调精壮的军士充实中央禁军,老弱的士兵留在地方,结果中央军越来越强,地方军队却越来越弱。而地方军队主要驻守在宋夏边境和宋辽边境,以及后来的宋金边境,这也是宋朝军队战斗力被削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军事的枢密院枢密使大部分时间都是文官,即使有段时间狄青、韩世忠等武官阶层曾担任过该职,却也倍受朝庭里的文官们排斥,基本上没超过一年。同时,朝廷还派出文官出任地方军事长官,比如我们很熟悉的范仲淹,庞籍,韩琦等人。至于宋太宗时期的阵图列阵,那更可笑,完全剥夺了将领们根据战场瞬息万变而临阵指挥的能力,结果可想而知。
朱元璋虽有建国的魄力,却没有设置制度的智慧,因此,承袭前朝的政策是最直接的做法。跟赵匡胤不同,朱元璋直接采取诛杀开国功臣的残暴政策,将战功赫赫的功臣们斩杀殆尽。这也导致建文帝在面对朱棣的起兵反叛时无将可用,只是一味听从那些对军事一无所知的文官,被其所累。而后的“土木堡之变”,明王朝的武官最高阶层几乎伤亡殆尽,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阶层正式接管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为止。与宋朝一样,文官成为军队的统帅已经屡见不鲜了,于谦,王守仁,袁崇焕等就是杰出的代表。
宋朝的司法机构是刑部和大理寺。刑部掌管法律刑狱,大理寺是审判机构,类似现在的最高法院。
明朝的司法机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三法司,包括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此外,朱元璋在消灭功臣时为了绕过三法司设立了锦衣卫,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成为明朝无孔不入,臭名昭著,让人为之丧胆的特务机构。虽然朱元璋后来又废除了锦衣卫,但却给后来的皇帝树立了极其坏的影响。明成祖在恢复锦衣卫的基础上又设置了东厂,成员大部来自于锦衣卫,由亲信宦官统辖,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明宪宗时又设置了西厂,权力与东厂重叠,但存在时间比较短暂,对明朝的影响比较小,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