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为了度过“贱年”而留下的美食

什么是“贱年”?你可能很少听过这个词,老一辈人都知道,就是因为天灾人祸庄稼欠收甚至颗粒无收的年份。在现在人的印象中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什么东坡肘子狮子头很平常,其实这些在古代都是达官贵族和文人骚客的才能吃过见过的美食,历史上普通的老百姓经常要做的是饥饿作斗争。

中国老百姓是勤劳的是智慧的,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在一次次“贱年”中生存下来,而且创造好多美食。很多作品中也有描写。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中就描写了一个勤劳智慧的底层劳动人民,也就是里面的公公,在他被误判成汉奸枪毙以后,又被儿媳妇救了藏到地窖里面,然后就靠分到的一个人的地,不但养活了他们两个人,还度过了一个个“贱年”。

随着社会的变迁虽然现在人们已经不再挨饿,但是这些美食却流传下来,有的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现在我就介绍几个我们家乡的这种美食

                                                                                                     苦累

每到春天,苜蓿最鲜嫩的时候,妈妈就会给我们做这种苦累。一听这个名字就很苦很累的样子,但是超级好吃。苜蓿摘好切碎,然后取少量白面和玉米面均匀的撒到面里,用手搓匀,放到锅里蒸,蒸熟以后用葱花呛油倒在苦累里面。吃的时候浇上酱油醋和蒜调好的酱汁,想想都很美味。有喜欢吃辣的可以直接就呛辣椒油,据说以前有小伙子一顿吃三座碗(海碗)至五座碗。这个饭的食材很广泛几乎是不用花钱的,有豆角芹菜扫帚苗榆钱菠菜槐花北瓜红薯……可以说凡是叶状和块状的都可以制作。这种食材好多就是野菜,或者地里什么收的多就用什么,我记得小时候每到豆角“落呸”的时候,农民来城里卖豆角,一元钱居然买了十斤

                                                                                         包皮面

以前粮食当中白面最贵,所以白面又叫细粮,普通老百姓也都吃不起。我姥姥的老家是沙土地,不适合种小麦,只适合种红薯,为了节约粮食,就发明了这种包皮面。包皮面就是用一个白面团,先擀成饼把红薯面包进去,再擀成大大的做面条的大片,然后就像切普通白面条一样切成面条状。做的时候炒蔬菜调汤最后下面条,我吃过一次姥姥用的是年前晒干的白菜做的,叫干菜包皮面。现在想想真的很好吃,嚼起来有非常有嚼头,还有一股红薯的甜香,

                                                                                                        饸烙

其实这个饸烙我真的也就吃过一次,还是不到十岁的时候,那种味道记忆到了现在。现在饭店也有卖饸烙的完全不是这个味,也许和材质和制作方式有关。我说说我家乡制作饸烙的方式吧,首先要说明饸烙绝对是红薯面做的,制作的时候先要把红薯面蒸成窝头,然后用饸烙床子使劲压成面条。当时是我大表姐压了一些给我们送过来了,妈妈炒了一些菜调了调。吃起来,那个滑爽那个劲道那个甜香真的无法形容。后来再去饭店见到饸烙要了一份,真的很难吃,不知道面条用什么面做的一点也不劲道。

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平凡的人总是给我最多感动。中国历史上历来多灾多难,也遇到过好多各种“贱年”,但是我们的祖辈们不但利用自己的智慧生存下来,并且还创造了这么多美食,把看似沉重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在你印象中记得有这种为了度过“贱年”而发明的美食吗?可以给我说说也让我见识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为了度过“贱年”而留下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