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1

我们身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积极奋进的人稍加努力,便可以前途无量,安定享乐的人稍不留意,就会跌入网络漩涡。

这样的时代是“网络时代”。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只需要一台手机就可以环游世界,博览群书。可在反面,娱乐软件又总使我们难以抽身,不得复出。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网络是一个介于好与坏之间的中间存在物,好比木匠手里的锯,在懂得使用的人手中,优良精美的家具得以出现,在毫不通晓的人手里,也可以砸伤自己的脚。可真正能用好“锯”的人总是少数,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木匠”的能力。

网络这种中间存在物就像“锯”,真正能使用到它的只是那些精通网络,懂得原理的人,他们不会被网络诱惑,反而依靠网络为自身谋取利益。网络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并不适合我们。我们言说是“使用者”,可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被网络拴住的“被利用者”。我们不过是那些真正熟知网络的人谋取利益的“钱袋子”。懂得使用网络的人用一种取悦人的方式将手伸进我们的口袋,摸走金钱的同时还偷走了我们的精神和性格。

网络并不适合我们,但我们却离不开网络。身处这样的时代,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仅仅是在口头说要远离手机,可另一只手还在兜着手机的袋里巡游吗?

从智能手机的兴起到如今走向成熟,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手机推陈出新,从按键机到触摸屏智能机,手机已经大大便利了生活,我们也愈来愈离不开手机。小到出门买菜,大到远足旅行,手机真正实现了“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愿景。

可随着智能网络型手机的崛起,手机也正飞快地侵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在网络上接受各种信息,不加思索地统统塞进脑海,导致记忆和意识的急剧膨胀。我敢说屏幕前的你也有过突然的心情郁闷,性格变得冲动,没有耐心,常常随性草率地做出一些决定,事后又追悔莫及。

网络侵入了我们的脑海,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最终导致了许多糟糕的现象发生。

2

为了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得掀开生活的一角,以便剖析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

从生活中最基础的一个细节来观察。在我们乘坐电梯(尤其是拥挤的电梯)的时候,大多数电梯里的人都埋着头在查看手机,除了偶尔抬头看看楼层外,基本不会与外界有交流。这是由什么原因所致?

电梯是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内部拥挤不堪,且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陌生人。电梯里的这种压抑加剧了在陌生环境下我们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人类的内部机制开始控制我们把注意力转向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毫无疑问就是手机。

当我们在手机上快速浏览网页时,为的是向内挖掘出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让大脑暂时脱离外界缺乏安全感的情况,朝内发展注意力。所以现在电梯内部都开始覆盖网络信号,而在之前因未覆盖信号受到强烈要求也是出于此原因。

手机是我们现在必须的随身携带物,像是没有它,我们便会丢失自我(事实上正好相反)。我们把手机作为自我安全感的承载物,这势必会引起一些麻烦,即:无时无刻的查看手机。我们的大脑已经开始有一种默认的程式,只要视线离开手机,我们内在的安全感就会消失殆尽。

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会出现诸如:在陌生的环境下、与陌生人对视时、受外界压迫较大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查看手机。因为手机中的网络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块安全的“栖息地”,只要我们稍加感到不安,就可以马上逃离现实,躲藏进手机为我们营造出的一方独属天地里。

我们肯定遇到过一些所谓的同学聚会、唱K,结果到场后却变成了大家与手机的聚会。这也是由于我们突然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我们的大脑缺乏安全感,促使我们赶紧躲避现实,逃离到手机的空间里。

更有甚者,当我们跟一些朋友出去逛街或谈话的时候,他们(当然有时候也包括我们自己)还会掏出手机,跟手机里的另一位联系人交谈甚欢。

假设必须如此,我们又何必花费时间和精力来与眼前的友人相聚呢?

网络世界冲淡了我们的情谊,使我们变得敏感易怒,使本身弱不禁风的友情和爱情变得更加岌岌可危。网络固然是好的,但在网络世界里,我们无法承担日复一日的社会责任,它更不可能取代我们的现实生活。

网络是生活的附属品,是调味剂,它确实可以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些许乐趣,但永远也无法成为生活的主导,我们最终还是得对手机有所抗拒。

下面来看看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们该怎么做。

3

在说了这么多以后,我们最应该意识到的一点就是网络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弊大于利的,可我们都还是得依赖网络来维持生活所需。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摆脱网络,但稍加带有选择性的使用网络则是可以被接受的。

先让我们来看看手机对我们究竟造成了什么影响。

手机使我们的性格变得急躁,缺乏耐心。为证实这一点,我用“短视频”软件举例说明。

就在最近两年,“短视频”软件突然异军突起,以一种“低认知水平”和“短收益时间”的模式瞬间攻占应用市场的热榜。对于“短视频”大家都不会陌生,它是一种一般时长在十四秒左右的视频。

为什么会是十四秒?根据心理研究表明,十四秒是在短时间吸引到一个人的最佳时长。十四秒的视频往往需要人们加快表演节奏,压缩无关紧要的内容,只把最精彩和最吸引人的部分展现出来。观众在这种极快的速度中很容易被吸引注意力。

从具体而言,“短视频”是以一种直白的方式来表达视频主旨,在视频里也不会掺杂有深奥难懂的内容,它必须要让你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吸引住,并为它“点赞”。

从某种程度上说,刷“短视频”时间太长是会使人变“傻”的,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毫无思想的视频不断的循环播放,会将你在生活中的一些情感经验冲淡,甚至取而代之。

关于为何会影响到耐心的问题,我们还得从“短视频”的主要运行方式来进行观察。

“短视频”软件是以一种“及时满足”的方式取悦人们,而它的“短”又使它能够快速攻占生活的各个碎片化角落。人们在观看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思考就能够理解视频所要表达的含义(也许根本没有),被“短视频”的迅速播放方式刺激到大脑,导致多巴胺的分泌。

它能够让人们在观看的时候感觉到满足,激活了人体内在的“奖励机制”,并使这一机制的阀值降得很低。由此一来,人们就会不断的通过刷“短视频”的方式来刺激自己,以获取更多的多巴胺,达成内心的欢愉。

但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的“奖励机制”被滥用,阀值一旦降低,就很难提升。被“短视频”洗脑的人们不再愿意关注未来的成就或长期的目标,只会把视线聚焦在眼前的“及时满足”上。他们开始一遍遍重复地刷“短视频”来造就“及时满足”,就算那些视频根本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也永远不可能在里面学到什么。但对于一个已经被“奖励机制”控制的人来说,他自己是无力逃脱的。

对“及时满足”的“奖励机制”这里还可以补充一点加以佐证。

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只小白鼠和一个通电的踏板放在同一笼子里,只要小白鼠踩到踏板,踏板就会放出强烈电流。随后他们把小白鼠分泌多巴胺的大脑垂体与电流联系到一起,只要小白鼠遭受到电击,大脑垂体就会分泌多巴胺。当他们再来观察实验的时候,小白鼠开始一遍遍不停地踩踏板,即使每次都会遭受到强烈电击,它依旧不会抽身逃离。一直到小白鼠的身体再也承受不了电流带来的冲击,倒地死亡时才停止。

这样的一个实验恰恰告诉我们,“奖励机制”是非常可怕的,可许多软件的制造商正是利用“奖励机制”来操控人们。当人们“奖励机制”的阀值被降低到一定点的时候,就再也无法抽身而出了。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及时满足”,造就了手机对人们的第二种危害:空虚感。

4

在及时满足的背后潜藏着许多种危险,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危害最大的就是空虚感。

稍加留意就会知道,空虚感会操控一个人的理智和思考方式,它反面隐藏着人们自身的无力、对未来的缺乏信心和自身的挫败感。这些情绪如果在人体内长时间堆积,十分强大的负面影响就会孕育而生。

我们在使用开发者精心制作的软件时(这里指的是那些低认知水平的娱乐性软件),大脑里的多巴胺是一直在持续不断分泌的。从身体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的体内会因长期存留有多巴胺而适应这种状态,当我们在玩了很久手机之后离开,多巴胺分泌停止,身体突然缺乏多巴胺就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空虚感”。

这时候我们如果不马上回到手机上,“空虚感”就会不断纠缠着你,催促你,直到你重新回到手机上。

但真正的陷阱从这里才开始。如果你真的回到手机上,身体重新获得多巴胺会导致你自身的意志力缺乏,当你下一次再次面临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又会重蹈覆辙,不断来来回回地跌进手机的陷阱。

这种恶性循环对“空虚感”的产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在身体索要多巴胺和长时间使用手机产生的精神疲倦时,你根本不可能有意志力来抵抗这种诱惑。

下面我会告诉你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你可以怎么做。

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了“病因”,对症下药就显得容易许多了。在这方面我最推崇的方法是“手写日记”。我第一次了解到“手写日记”是在亚当·J·杰克逊所著的《手写人生》一书(十分感谢他写了着本好书),经我的多次尝试,“手写日记”对这方面的确有效。

“手写日记”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是:一支趁手的笔、几张看得过去的纸和十五分钟的时间。

我们将要进行的写作叫做“表达性写作”。从它的名字不难看出,“表达性写作”就是要我们在纸上完整地、诚实地记录下大脑里流过的每个想法或每种情绪。

在十五分钟的时间里,不加任何思考,只需要最诚恳的记录。你不用去担心文采或词汇的问题,只要你不愿意,这篇文章就不会被任何人看到。只要你将它写下来了,至于之后的事,就算你把它叠成纸飞机塞进马桶也没人在意。

重点是在这十五分钟,你不能停下,不要犹豫和思考,快速地写下所有的想法。不管消极的,激动的,还是糟糕的,你都要记下来,我保证这会使你受益匪浅。

也许你现在已经做好了,也有可能你打算以后再做或是根本不打算做,但我现在得来讨论一下“表达性写作”为什么能够对手机产生的“空虚感”产生如此强的恢复作用。

“表达性写作”其实是一种“自我觉察”的行为,我们通过写作来完成和自己的交流沟通,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进行一次意见交换。

在我们进行“表达性写作”时内心的想法得到了释放,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我们的缺陷,知道了我们当下的想法。我们不难了解到手机对我们产生“空虚”的原因,以及我们需要如何去面对这种“空虚感”。

在写作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冷思考”,把是非对错的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像是跟心理咨询师进行了一次交谈,只要我们面对“空虚”的想法得到了直面的接受和释放,问题就马上迎刃而解了。

5

回到手机会对我们产生危害的问题。手机除了会产生上述的问题外,还会使我们的性格变得多疑和敏感,也许这在战争时期可以是个不错的性格,但在当今的社会上,这种性格只会让我们变得不合群体,难以进入社交中心。

从某一方面来讲,敏感的性格也源于手机带来的浮躁。这方面已经做过解释,不再多加累赘。敏感产生的另一种原因是手机网络给人带来知识时产生的负作用。

在我们接触网络的时候,许多真真假假、不知好坏的信息涌入我们的大脑,但网络上信息流速过快,我们的大脑还来不及对信息做出反应,下一条,甚至是下下条信息就蜂拥而至,这导致大脑还来不及对上一条信息作出分析处理就匆忙移交给记忆存储。

在不断的循环中,人的大脑里未处理的信息堆积得越来越多,不分好坏的信息被全盘接收,一些毫无根据的新闻,只为夺人耳目的文章被大脑理解为真实的事情,甚至是在自己身上出现过的事(不可否认,我们的记忆的确会因为外界的信息而发生改变,但这种改变发生后我们往往浑然不知),这造就了一种因为对信息中不良部分的“恐惧”而产生的多疑和敏感。

为抵消这种敏感性格,我依旧推荐“手写日记”,因为它的确是最易于操作,且十分有效的解决方式。

为了使人信服,我在这里再唠叨两句。

当我们写作的时候,大脑正在以每秒200~300个字的速度运转,这是我们平常生活时运转速度的五倍。我们大脑里的神经元会因为写作异常活跃,记忆组织也会被调用,那一部分我们平时没有来得及处理的信息在写作的这段时间里会被重新拿出来处理吸收,内化成我们自身进步的一部分。

在“表达性写作”中,日常生活中面临到的诸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我们对手机的“抵抗力”也能有所提升。

6

总的而言,网络对这个时代是福祉,也是灾难,但至少对缺乏自制力的人来说,网络是极为糟糕的东西。

他们因为自身的发育还不健全,思想也不够成熟,很容易就会被网络上一些别出心裁的开发者制造的软件迷惑心智。

尤其是对于游戏,许多青少年沉迷其中。游戏里的激烈打斗,炫酷画面会使人的大脑更多的分泌出多巴胺,游玩后所产生的“空虚感”也会更加强烈。

游戏的生产商用人类的这种“缺陷”来控制玩家,把他们变成手机的奴隶。

但游戏的厂商我们干涉不到,我们只能靠提高自我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对“奖励机制”的阀值,来抵抗网络所带来的诱惑。

唯有当我们的思想健全了,网络的多彩世界才不至于对我们造成影响,否则的话,网络绝对不适合一个思想不健全、自制力差的人。

网络像是一处栽满鲜花的大坑,吸引着每个好奇心重的孩子,可他们往往都有去无回。

人们常说:“网络就像一张精心编制的巨网。”

我想便是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