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考方式的一点思考

最近和好朋友聊天,她和我聊了她所学到的社会科学的样子--来自于她敬重的老师(她特别强调这个说法不是来自于她,她只是复述),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在生活中做什么,去工作、去读书、去创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
但是“活得更好”,这是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三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那就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本体论:哲学里面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真实。所有的事物都是被建构出来的,不同的人看到同样是东西,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例如:我们同时看到一盏灯,你看到的灯和我看到的灯是不一样的。本体论永远不能被解答。
到底什么是真实。
认知论:指导自己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手段,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

同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不一样,也就是方法论不一样,那是因为我们的认识论不一样。

我的理解:

想想自己毕业这几年,想尽办法的去吸取新的知识和了解新的领域,对什么都好奇,其实都是在本能的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壮大自己的认知论。这也打开了自己对什么都好奇的疑惑。

我对这些观点的理解是,通过扩大认知,比如通过读书、工作、更多的经历来扩大认知,随性而为来达到让自己过的更好的目的。

我的疑惑:

但我还是会有个疑惑是:“于我来说,活得更好怎么下定义,如何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好”。思考了下,我想是这样的:

  1. 我的认知里,什么是更好,那这个就是我对”活得更好“的定义;
  2. 我的认知里,通过什么样的已知手段能达到目的,已有的能力可以直接用,没有的能力可以学习。

与产品思维的五个层次关联:

所谓产品思维的五个层次,我更喜欢说是一个人的五层“外衣”,因为对于目前的我来讲,看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五个层次分别为:

  1. 感知层
  2. 角色框架层
  3. 资源结构层
  4. 能力圈
  5. 战略存在层/内核/内在需求层

这是一个可以深入了解一个人的理论框架,这五个层次中,方法论就更偏向于1-4四个层次,认知论就更相关于内在需求层,内在需求影响自己的认知,认知的同时也会改变自己的内在需求。

内在需求层,还是很难理解的,我想绝大部分的人的内在需求还是让自己过的更好吧。这个问题我依然没有答案。

天下道理殊途同归

稻盛和夫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把人才分为三种:

1.自燃型 : 自己有足够的激情去做好事情,让自己成长。
2.他燃型:在别人的带动下,可以燃起激情去做好事。
3.阻燃型:无论别人怎么带动都不能振作。

从上大学开始,我就在思考,如何能够摆脱高考的那种痛苦的学习经历,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去坚持。我觉得自己不能坚持的原因就是做的事情自己不喜欢,所以没有热情。不明目的、毫无兴趣的让人去坚持一件枯燥的事是痛苦的。

经过大学期间思考自己喜欢的专业,然后转专业,到毕业后从事和原来专业完全不一样的领域。这个过程持续了四年多的时间,我也基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这期间,我对所做的事燃起了很高的热情,也顺利的走过了在现在看来很艰难的阶段。但现在,我又对自己做的事产生深深的迷惘。没错,我成长了、认知也拓宽了,我又需要找一件能燃起热情的事去做,而这次我不会转行,而是探索下一个方向,螺旋上升吧。

仅仅一点自己的思考,我说的应该都是错的。上面提到的产品思维的五个层次,我写过一篇记录:关于人和产品五个层次的思考-form 梁宁,欢迎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思考方式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