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理工作室 今天
在生活中,有的父母不是那么的关心孩子,或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一些事情,而父母并不知道,或者并没有给予关切。在孩子长大的时候,才发现孩子是同性恋。
当你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告诉你,TA其实喜欢的是同性,你该怎样回答?或是你会怎样回答?
身为父母,多半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同志吧?
异性恋虽然不一定幸福,但同性恋却会遭遇许多异性恋难以想像丶甚至一辈子也不会碰到的挫折与磨难,而父母肯定不希望孩子受罪的。
关于同性恋,有这样一篇文章想分享给你:
我们的一生中,总有一些美好,一些错过,一些遗憾,纠结铺垫成自己人生感情观和感性观的底色,它会在某个瞬间,让你失神坠入时间的隧洞,让你痛苦、怔然、微笑。
书籍《Call me by your name》(中文名《用你的名字呼唤我》),作者为美国作家安德烈.艾席蒙。这本书描写了十七岁的意大利少年埃利奥和二十四岁的美国青年奥利弗的故事。
邂逅在意大利的仲夏,虽然只有短短六周的相处时间,却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回忆和遗忘。
那独属于夏日的气质、颜色、味道、感触,绚丽美好的夏日景色和主人公青涩而敏感细腻的心理,被文字描摹的传真传神仿若在眼前,你会觉得那不是书中的少年埃利奥,那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曾有过的青春悸动、热烈执着和生命幡悟。
书中淡化了两个主人公同性因素,基本未写及家庭和世俗观念的外界阻力,它就那样清新自然的萌生发展,爱情超越了性别,超越了单纯的欲念,它和我们能体会到的一切美好情感无异。
“爱你”,与你是男是女无关,只因为你就是你!
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埃利奥从罗马与奥利弗分开回家后,父亲与他的谈话。
影片里父亲对待孩子同性恋的态度,让人非常感动和钦佩。
——“你有一段美好的友谊。或许超越友谊。我羡慕你。”
面对孩子的性取向,父亲秉持的是一种接受包容的态度。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对同性恋群体的关注,来自于专业上对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关注。
研究指出,社会中对待同性恋群体的负面态度,使同性恋的年轻人比其他同龄人有更高的风险成为暴力的受害者,这些暴力包括:欺凌、嘲笑、骚扰、肢体侵犯、自杀等。
美国的数据指出,
19%-29%的同性恋学生,18%-28%的双性恋学生曾在过去一年中遇到约会暴力(约会时发生的暴力侵害);14%-31%的同性恋学生,17%-32%的双性恋学生曾被强迫发生性行为。
同样是美国的数据,初一至高三的同性恋和双性恋青少年,自杀的几率是异性恋同龄人的两倍以上。
LGBQ群体,指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和性向/性别未知群体。
种种数据告诉我们,LGBQ的年轻人比异性恋同龄人有更高的吸毒率、酗酒率、受侵害几率、患抑郁症几率和自杀的几率。
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TA其实喜欢的是同性。或许下面的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到你,减少你和孩子的矛盾。
聆听和沟通:开明地与孩子讨论有关性取向的话题,避免误会;
️尽力支持:花时间了解孩子对于自己性取向的思考、感受和疑惑,以平静但尊重的方式支持孩子的性健康成长;
️密切联系:积极认识孩子的朋友和老师,为孩子倡导一个尊重、友好的成长氛围;
️未雨绸缪:努力了解更多有关LGBQ的知识和如何帮助这类孩子的科学方法,与其他LGBQ家庭、家长建立联系互相帮助。
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这个纷繁复杂、还不够包容和接纳的社会中,幸运地健康成长。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敢于找到自我,成为一个有信心和能力争取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的成年人。
阳光️心理』带你感受心理学的魅力,用心理学养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