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毛笔之三:从“国宝级白马作”谈毛笔的发展——汉笔

汉代的经济文化空前兴盛,毛笔的使用更加广泛,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用品,为毛笔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一时期的毛笔,开创了在笔杆上刻字、镶饰的装潢工艺。同时,还出现了专论毛笔制作的《笔赋》,这部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所作的著作,是我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结束了汉代以前无文字评述毛笔的历史。

蔡邕画像

汉代笔杆以竹质为主,也有不少木质的。汉代笔不仅强调笔头的质量,而且开始追求毛笔外观的华丽。据东晋著名文学家葛洪在他所著的《西京杂记》中记载: “汉制天子笔,以错宝为跗,毛皆以秋兔之毫,官师路扈为之。又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由此可见,汉代笔杆的造型和装饰日趋考究,甚至有的已远远超过了毛笔本身的实用价值,成为了精致工艺品和身份象征,这种工艺化倾向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到后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一时期出土的毛笔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白马作笔、史虎作笔、居延笔、江陵笔等。其中尤以白马作笔最具代表性,属于国宝级文物。

白马作笔【汉】

白马作笔杆为竹质,笔杆上刻有“白马作”三个字,被公认是制作者的名字,与现在笔杆上刻生产者名称意义相同。白马作笔外观的明显特征是“包笔头处有收分”,所谓收分是先把笔杆栽笔头的一端外围的边削去,使笔杆栽笔头一端的外围向内呈斜坡状,然后再挖出笔膛,使笔杆与笔头的结合更加顺和协调,增加美感,这种收分工艺至今仍在采用。

毛笔收分工艺

白马作笔头外覆黄褐色狼毫批毛,这在毛笔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与楚笔、秦笔相比,白马作笔头呈粗硕形,直径达到了0.6厘米,是楚笔、秦笔的1.5倍。笔头长度又比楚笔、秦笔略短,笔头长度与直径的比例3:1,这样的笔头是小楷毛笔的极致。制作出白马作这样粗硕的造型,全用兔毫则过于刚健,容易开裂,所以智慧的汉代笔工们又从若干动物毛中选出黄鼠狼尾毛做批毛,黄鼠狼毛和兔箭毛相比较,黄鼠狼尾毛锋颖细长,刚柔适中,可以紧紧的拢抱住兔箭毛做的笔柱,随行笔舒,相得益彰。同时也开创了心柱硬、批毛软的批柱法制作工艺先例,奠定了中国毛笔批柱法制作工艺的基础,一直沿用至今。

在篆书向隶书的演变中,白马作笔的出现,不但完成了率真粗壮的实用隶书笔画任务,还成功胜任了隶书盛行期蚕头燕尾装饰性笔画的重任,为书法艺术史上的重大变革提供了利器,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使命。也证明了毛笔和书法艺术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鱼水关系。汉代还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如草圣张芝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张芝笔”与“左伯纸”、“韦诞墨”并称于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趣谈毛笔之三:从“国宝级白马作”谈毛笔的发展——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