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小记】以诗心抵达诗心,以诗意抵达诗意

讲座截图

        今天的网课为语文拓展课,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杭州师范大学王松舟教授的讲座:《百家讲坛·爱上语文之诗歌中的人与情》。王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了“以诗解诗”的观点,我特别特别赞同。

        在这个讲座中,王崧舟教授回忆了一段往事:在讲了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之后,现场听课的老师提出了质疑:“江枫”和“愁眠”两个意象解读错了,“江枫”不是江边的枫树,应该是江村桥和枫桥;而“愁眠”不是因愁难眠的人,而是一座山,也称孤山。

        针对这样的质疑,王松洲教授强调自己上的不是地理课,也不是考古课。以“科学考据”之名去解读诗歌的话,不知会有多少美丽的古诗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接着以杨慎质疑“千里莺啼绿映红”为例,再次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一些所谓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

        王松洲教授在讲座中强调:“虽说‘诗无达诂’,但毕竟还是‘多元有界’ ”。他提出了自己的诗歌鉴赏主张,那就是“以诗解诗”:第一个诗指的是诗性诗味,第二个指的是诗的内涵与意境。

讲座截图

        为进一步阐明自己的主张,王崧舟教授围绕“江枫”这个意象,例举了三位诗人的相关诗句: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杜甫《秋兴八首》中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等诗句,指出在这些诗作中,“枫树”意象都与愁绪、忧心有关……

        讲座至此,关于“江枫”这个意象是解读为“江边的枫树”好,还是解读为“一座桥名”好,也就不言而喻了。而“科学考据解诗”和“以诗解诗”的方式孰优孰劣,也就一目了然了。

        在视频欣赏完了之后,我又带着学生把王崧舟教授的讲座要点再次回顾了一遍,以理清论证思路,明确作者观点,从中学到诗歌鉴赏的方法,受到诗歌艺术美的熏陶。

        真心希望,在诗歌教与学中,老师和学生都能够以诗心抵达诗心,以诗意抵达诗意。

 

网图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课小记】以诗心抵达诗心,以诗意抵达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