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岳阳楼记》

文/焦成松

        范仲淹(公元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谥号文正公,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旧中国士大夫的优秀代表。

        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母亲改嫁附于苏州为官的山东长山人朱文翰,遂更名朱说(音悦)。自己为官后经母亲同意方认祖归宗,改回范姓并从长山迎母归养。

        由于范仲淹直言敢谏,针砭时弊,头上长角身上长刺,不待见于宋仁宗和当朝宰相吕夷简。多次被贬谪,远离皇城,到偏僻地方做小官。

        这篇《岳阳楼记》是范仲淹58岁时,在贬谪地邓州,依据好友滕子京(宗谅)随书信寄来的一张草图,“看图说话”而匆匆草就的,当时并未亲临岳州。如此尤显断齑划粥的气魄。

        一个诞生了范仲淹的民族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崇敬范仲淹也就是崇敬本民族的过往和未来,增强民族自豪感。

        范仲淹非常有才,文韬武略堪比圣人。但北宋是个十分怪异的朝代,一向重文轻武。或许是杯酒释兵权的恶果,抑或是烛光斧影的不详,既有《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又出现京都沦陷、徽钦被掳的惨痛。范仲淹是最早洞察北宋积富积弱弊端的清醒之人,在他的《条陈十事》中,重点就是裁减冗员,加强武备,可惜并未得到把持朝政者的重视。若当时范的庆历新政能改革成功,断不会有后来的靖康之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来容易做来难。以物喜以己悲乃人之常情。人生在世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为温饱为生计而奔波劳碌者,中间一层是有了一定社会地位者,最高层次是力争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者。没混到一定层次就很难免俗。仓里有粮才心里不慌。只有先扫完门前雪,才有精力和时间去管他人瓦上霜。欲演好角色总得有个舞台。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范仲淹的另一原创。良相治国,良医治病。治国不成,退一步治病也不错。这与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谋而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若无大才可去治国平天下,退而求其次利用小才修身齐家也不失为上策。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范仲淹一生刚正不阿,忧国忧民,只有“先忧”,并无“后乐”。终于积忧成疾,在第三次贬谪途经徐州时溘然长逝,享年不足63岁。在他去世后宋仁宗才发现范仲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特下诏谥为“文正公”,但悔之晚矣,其时的北宋王朝已是积重难返、病入膏肓。纵有后来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也无济于事,加之司马光等政敌从中掣肘,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最终酿成靖康年的灭顶之灾。

        范仲淹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铁骨铮铮的一生。不愧为后世大儒朱熹所誉“第一流人物”,是杰出的知识分子,是中华儿女千秋万代敬仰的楷模。范仲淹不仅留下了诸如《岳阳楼记》之类不朽诗文,更留下了传颂千古,也是他自己一生写照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温《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