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虔诚信徒向上帝祷告。祈求上帝让他中一次彩票。
多年过去了,直到这个人真的见了上帝。他非常伤心的问:“上帝呀,我对你如此真诚,为何你不帮我实现哪怕一次愿望呢?”而上帝对他说:“兄弟,我也想让你中奖,可你也得先去买彩票呀!”
“想”是一连串的动词
这个故事虽然是一个笑话,但笑笑之余也发人深思。我们每天都有可能产生各种想法。而真正能让我将梦想成真的,不是空想而是行为。对于我们而言想要真正的心想事成,需要有三个步骤: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计划+付诸行动。
举个例子:假若说我想吃点草莓。那我首先是要确定如何获得草莓。要选定我的购买方式:网购、超市、菜市场、水果店……同时也要确定我是马上吃还是晚些时候吃,而这是我的目标。如果我有了目标,就会有相应的计划,如果说我立马就想吃到质量较好的草莓。我会计划到附近的超市去买,而如何走花多少钱买多少,则会成为我的计划。最后一步是付诸行动:去到超市买到草莓。这一连串的动作会帮助我达到我的最初的想法。由此其实是可以看出,心想事成中的“想”是通过一连串的动词组成,才能最终“事成”的。
说的倒挺简单,然而在我看来,我们很多时候会在最后那个行动的步骤嘎然而止,或者说对于行动该如何实施模糊不清。
目标和计划不是形容词
新年刚过去,大家都会希望来年收获更多。但翻翻朋友圈会发现,很多人的对收获的表述是模糊的。例如像我希望挣钱更多,我希望更加顺利,我希望更加健康……等等。这些模糊的表达,并不能准确的帮助自己厘清想要达到的愿望。
目标和计划是名词+动词+数据
真正能够让我们清晰的是在目标和计划中有清晰的名词+动词+数据。例如:你的目标如果是:“我想减肥,或者是我想变瘦。”这样都含糊,上帝也不知道要如何帮你。想要真正的实现,则可以修改目标内容为:“我要减脂10斤,或者是我想减少腿围5厘米。”这样的目标清晰又明确,而且也为接下来的有效计划提供了依据。
如果要减少10斤脂肪,就可以根据计划出时间和频率。例如每周做几次有氧,几次力量训练,每个月计划减少多少斤,而这样的计划能一步步的帮助我们去达成目标。
行动是真正的起点
当有了目标和计划后,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实施了。目前有一种主流观点是自律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几句话的确不假。但从脑神经科学角度来讲,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没有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要在成年后凭借一句口号或者几句鸡汤优化自己的行为,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早已固化。当然,有两种情况例外:
1、有很强烈的情感需求,可能会通过大脑边缘系统的控制力量,在短期内修正一些行为。例如:追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为她可以突然变得爱干净,喜欢做饭,突然去锻炼等等,但一旦对追到手(哈哈,科学点讲是因为情感需求已被得到满足后),又会回到原有的状态。
2、本能需求需要满足:例如突然被炒了鱿鱼,面临各种生存压力;突然拿到了一份病例报告,医生下了最后通牒,诸如这一类我们称之为爬行脑控制的原始需求,也能帮助我们去重新建立行为模式。
而除开上述两种情况之外,我们就得想一些其他的办法来帮助自己去实现这正的行动了。
加入各种共修社群、利用朋友打卡、找人监督、建立奖惩机制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去帮助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付诸行动。当然,目标设立的足够吸引,也将作为一种牵引的力量带我们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
关于我的愿望(目标)清单
我的健康目标:
1、能够减少10%体脂。
2、新陈代谢率能增加到1400左右。
我的健康计划:
1、 锻炼:每周完成1次瑜伽,完成2次40分钟慢跑,2次私教课程。
2、 饮食:周一素食日。周二做一餐断食。早上增加坚果的摄入不少于3种。
3、 作息:工作日不晚于24:00睡觉。早晨不晚于7:30起床。
4、护理:每一个月做一个全身护理。每周两次脸部护理。
我的写作目标:
1、可以在年末吸引到200人以上的真实粉丝(这个没概念,先写在这里)。2、自己的公众号有不少于15篇文章。
我的个人成长计划:
1、按照写作群要求继续练习打卡不间断,
2、如果没有在社群,则每周五写作一篇,字数不低于800。
3、继续找2个社群参与写作学习和成长。
4、7月开始做自己公众号,每周一篇文章。
5、完成20本书的阅读,其中5本为深度阅读(不低于5遍)
我的家庭关系计划:
1、每天与孩子有至少1个小时的高效陪伴。
2、每两周有家庭户外活动日。
3、每个季度有一次外出旅程。
4、1次不带孩子的旅行。
我的工作目标:略
目标就像那远处的灯塔,让我在人生的海洋中有着明确的方向;计划就像是我的小船帮助我能够达到彼岸;而行动是真正开始的起点。我愿意跟随着大家的步伐稳稳的向前,去获得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