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韩雪一人配音八个角色的视频,把《头脑特工队》这部2015年的动画片带进了我的视线。终于,在一次长途出差的飞机上,我抽泣着看完了这部片子。
一个“俗套”的成长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莱莉的小女孩儿,她的父母一直深爱着她,给了她丰富而美好的童年。因为一次不得已的举家搬迁,莱莉在陌生的环境中迷失了自己,日渐消沉。再到后来,决定离家出走。
在逃离的过程中,莱莉忽然意识到当她悲伤的时候,家人和朋友给予的理解和安慰,总能让她获得了新的力量。于是,她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在一次痛哭后获得新生。
如果故事如我这么讲,想必是拿不着什么票房了。
这部电影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将莱莉的5种基本情绪,具象成了5个小精灵。分别是代表快乐的黄色“乐乐”、代表悲伤的蓝色“忧忧”、代表恐惧的紫色“怕怕”、代表厌恶的绿色“厌厌”,以及代表愤怒的红色“怒怒”。莱莉每次面对事情的反应,则由头脑中这5个小精灵的表现来决定。
在莱莉的脑袋里,乐乐一直是情绪的总司令,常年自带光环、信心满满地告诉莱莉“我能搞定”,这让莱莉始终保持着开心果的形象。
而在莱莉最艰难的时光里,乐乐则一直努力阻止忧忧染指莱莉的记忆,直到混乱中两人一起意外流落。当情绪控制室只剩下怕怕、厌厌和怒怒后,莱莉变得冷漠和暴躁。
流落到大脑记忆区的忧忧,无意间把曾经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欢乐记忆,一点点地染成了悲伤的蓝色。而乐乐,在想方设法回到情绪控制室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原来真正的悲伤不该被阻止。
回到控制室后,乐乐把莱莉的情绪控制台交给了忧忧。唤醒悲伤的莱莉重新感受到了父母对她的爱,她叫停了疾驰的大巴,跳下车狂奔回家。在父母怀中,卸下防备的她,痛快地哭了一场。之后的莱莉,重新找到了面对新生活的勇气,渐渐走出了阴霾。
这是头一次,我意识到了悲伤的意义。
悲伤是软肋,却也是出口
小时候,我们被教育要做个阳光热情,活泼开朗的人;长大后,我们身处于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中。悲伤,这样一个充满负能量的词,一直被刻意回避着。
因为不想被看作软弱无力的人,我们戴上了快乐的面具,将头脑中的忧忧雪藏,甚至于失去悲伤的能力。然而,拒绝悲伤,并不会让人生变得完美。
电影中的莱莉,在失去悲伤后,与内在的自己失联了。到最后,这个看起来最没用的悲伤小精灵,却能帮她打破控制台的封锁,让她重获新生。
悲伤是软肋,却也是出口。
悲伤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部分。那些让我们笑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欢乐,而那些让我们哭的故事,却触碰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动容。
悲伤包含着疗愈。
于自己,悲伤是一种发泄,一种示弱。它让我们撕掉伪装,卸下防备,告诉在乎你的人,我需要你。这或许会是一段依恋的开始。
对别人,悲伤让我们变得敏感、善良、慈悲。我们可以更好地共情别人,建立更深的关系连接。
只可惜,曾经的那个我不懂。
那时候,我试图用自己的正能量和积极,去帮助一个身处人生低谷的好友。但最终,却失去了这个朋友。现在想来,或许我完全努力错了方向。我的正能量和快乐加重了她的防御,却忘了给她的悲伤一个出口。
接纳,是重生的开始
多样的情绪共同塑造了我们的个性,而其中的负面情绪,也有着正面的价值。恐惧让我们远离伤害,愤怒包含着自尊自重的力量,嫉妒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渴望,无聊让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
许多时候,我们害怕负面情绪,因为它们往往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但事实上,问题不在情绪本身,而在于我们错误的面对。
当我们放纵它们,便会被坏情绪冲昏头脑,做出让我们后悔的事情。亦或者,我们用自己的理智,抗拒它们,却在潜意识里被变本加厉地伤害着。
那些从小被训斥“不许哭”的孩子,抗拒了悲伤,却长成了冷漠的人;“这有什么可怕的”背后,藏着不被接纳的恐惧,造就了无法解释的怪癖;在正能量绑架之下,被长期忽视的压力和痛苦,就在某天成了抑郁症的帮凶。
正负情绪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彼此依存,相互平衡着,我们无法取正弃负。坚定地达成目标后会觉得空虚,放肆地狂欢后总有悲伤袭来,满满的兴奋总和莫名的低落相伴而生。
电影中莱莉的父母在面对莱莉的悲伤时,处理得非常好。他们认同了她难过的理由,接纳了她的痛苦。或许,并非是悲伤本身,而是悲伤被亲密的人接纳,才让莱莉获得了重生。
逃避无用,识别它们,了解它们,接纳它们,才是与负面情绪的相处之道。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渴望着被接纳的孩子。只是成年后的我们,不再有亲密的父母做我们的容器,来接纳我们的负面情绪了。取而代之的会是我们的爱人和亲密的朋友。
然而,没有什么比我们接纳自己更重要了。做自己的容器,接纳自己的一切,无论好的、坏的。所谓内心强大,我想大抵就是这样了。
电影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献给我们的孩子,愿永不长大。
而我想说:写给长大后的我们,愿始终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