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成甲在《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精进指南》中提到: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就像自嗨型文案只是换了一个说法的基本道理而已。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这,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我也在寻求具体问题解决办法的学习中乐此不疲却日益焦虑。看到这段文字,终于找到为什么十多年来在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上学习很多却成长缓慢。

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学习,忽略认知思维提升,常常让我们劳而无功。联想到《第五项修炼》中说组织的学习障碍提到我们执着于短期事件:组织机构中的交谈都被事件所主导,强调事件导致了“事件式”的反馈:如:“今天道琼斯指数下降了16点”,是“因为昨天发布了第四季度利润走低的预期”,再如“某某某得到了升迁”,是因为“他上年度业绩很出色”。这类诠释也许没有错,但它转移了我们对事件背后长期规律性模式的注意力,干扰了我们对这些长期模式的理解力。就像有人用喝醉酒来缓解现在的压力。喝醉酒是治标的方法,把难解决的压力负担转移成用喝酒来解决。另一种方法是治本:“我承认我现在做的不好,然后我要花很多时间努力改变自己”。站在彻底解决问题的角度上,你要选择治本的路或标本兼治,不应该沉溺在治标的暂时性缓解压力上,不然未来会带来更大困难。

提升技术效率的知识与喝酒一样,属于“治标”的学习,短期内看似解决了问题,但不久问题又会以新面貌出现。学习那些经过深度思考的提升认知思维的知识,看似花费时间很多,但却能教会我们认清楚现象背后的实质,解决眼前问题之后还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发挥“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而提升认知深度和认知效率。

要想提升学习层次,我们就要努力提升认知效率并在学习工作中充分运用认知思维:

学习领域:

①注意多元跨界学习,一旦对某个领域的研究深度达到底层规律的层面,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都会在底层盘根错节地联系起来。

②在学习上应加强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理解和认识。

工作领域

我目前所在的是一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创业公司,优势行业资源和高效的团队能力带来的发展红利让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进入新业务领域。我常常花大量时间为新业务配置资源,你需要什么我就配置什么,而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在这个领域配置资源以及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基于认知思维的学习,在配置资源前可以运用以下问题作为核心讨论主题(1)集团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新业务板块?初始动机和商业模式构想是什么?

(2)这种构想要实现,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推动这一目标的结构动力是什么?

(3)现在的态势与我们的关键目标是否匹配?从内部构架到用户需求之间要做哪些工作?发展的节奏是什么?

总之,要想从老鼠赛道中跳出来,我们就要努力提升认知效率;而要提升认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