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理论与禅的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通过参禅证悟空性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国内知名投资大师李国飞曾对上面的话进行过解读,参禅之初,看一栋屋子,就是一栋屋子:禅有悟时,看一栋屋子,不是一栋屋子,而是想象中的一栋屋子(这栋房子被拆得只剩下骨架,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禅中彻悟,看一栋屋子,还是一栋屋子,想象中的那栋屋子隐身于现实中的那栋屋子之中。

最近又读到早在2500年前,西方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告诉弟子一个关于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的故事。

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第一个弟子刚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的是;第二位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第三位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麦穗中最大最美丽的一支。

在数不清的麦穗中寻找最大的麦穗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最大的”往往也是在错过之后才能知道,社会学家给这个困境起了个名字,叫“麦穗理论”。他们给出的“最优策略”是:前三分之一只看不摘,心里确定下来一个大麦穗的标准,中间三分之一还是只看不摘,对刚制定的那个标准进行修正,最后三分之一再按标准寻找下手目标。

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中西方古老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仔细想一想,麦穗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三步走决策方法,而这三步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参禅之初、禅有悟时、禅中彻悟的过程。

我们一开始看到的是麦穗,这时候就是所谓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你要看清楚你所看到的东西,并记在心里。

第二步没有麦穗,是在试错和建立规则,你脑海里是抽象的数据和逻辑而不是具体的麦穗,也就没有山和水的形貌而是领悟它的内在。

第三步是收获大麦穗,这时候你不仅看到了麦穗,还发现了最大的麦穗,山水的形貌和内在都被你掌握,你发现了事物的精妙所在,这是满满的收获。

我们在投资中何尝不是如此呢?想一想,我们面对的是广袤的麦田,一开始太难选择了,也许无从下手,唯有修炼自己,走过三大历程,做好每一阶段的事情,最终达到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境界,麦穗还是那些麦穗,但是你已经找到满意的大麦穗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麦穗理论与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