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生物的制约和限制:现时作用,生物能不能生存或生长,生活的质量,长期作用,决定生物怎么样生存,生物长什么样;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树木的落叶归根根据四季而适应,不适应的生物数量逐渐减少直至灭绝; 所有生物包括只有适应环境其物种才能生存于发展;
生物对环境的改造:现时作用弱,不显著,长期作用深刻;
人的生物学特征:
350年前的脚印,脊柱在头的后下方,人类的牙齿,与其他生物我们有更大的脑容量;
让你类进化的两种观点
大脑先进化:大脑袋爬行的祖先-例如猪明显不是;
四足先进化:小脑袋,两足直立行走的祖先;
人类祖母露西:1974年发现身体40部分的雌性阿法南方古猿化石,生活在320万年前,两足直立行走,脑容量约为400ml,小脑袋的符合四足先进化假说,路西被称为人类的祖母,其化石保存在埃塞尔比亚国家博物馆,
路西的身体特征:年龄20,身高1.0006m,体重27kg,脑容量约为400ml
露西与我们同属于人科;露西的发现支持了两足进化论;
2000年,科尼亚的图干上挖出了原始人的骨头,它们生活的年代距今约600万年,因发现于2000年被称为千禧人-目前已知的最早现人类
直立行走对人类进化的意义
爬行类的头骨,大脑腔室不大,直立行走,头部不增大但是可以形成较大的腔室为脑的进一步发展,增加大脑容量创造了条件;
露西400毫升,(现代人1500毫克,相当于身体2%-3%,是猕猴20.6倍,长臂猿14.4倍,黑猩猩4.3倍;
直立行走可以提高视野,头部的各种感官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 脑容量扩大
- 刺激大脑发展
直立行走还是人类语言的能力的基础;上肢解放出来后,有促进了手的发展;
能量消耗减少,补充食物减少了,可以进行社交等一系列活动;
直立行走对人的负面影响
人类祖先先在四足行走时脊椎大,腰椎小.直立行走后脊椎小,腰椎大.脊柱为了承受更大的压力,腰椎间盘突出,四足类动物出现高血压是极为3罕见的,而人类则不是,人类在躺下时心脏每分钟喷出的血量大约5ml,而站立状态时血量大约3ml,
现代人类女性生产风险极高,是因为女性盆骨变小,产道严重变窄,很难让胎儿的脑袋生出来,而且容易出现产期伤害,引起胎儿感染,而又因人类脑部发展胎儿头部变大,人类女性成为生物中最南的过程;
人类不是生物学成功的物种
人类的自然分布区别不大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热带,早期人类的数量也不大;人不具备任何捕食能力;
99%的时间内人类只是自然生态中的一个小角色,处在食物链的前端,可能还是一些食肉动物的捕食对象;
人类在生物学主要是三方面
- 人类的脑容量站身体的比例,在生物中是较大的
- 手的灵活性-对掌,对手,感知能力手上还有1百万个纤维
- 人类女性每月都有可受孕的机会,其他动物不是要等到对应时间
- 人类的声道变化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喜马拉雅山脉,导致地球的不同气候出现了,到达非洲后玉林逐渐减少,被迫在地上进行直立行走;
生物进化,绝大多数都是与环境有关,人类也是环境变化的产物,
人类的起源在非洲,大约在2w年前,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从雨林变为草原,稀树草原,导致森林古猿被迫从树上到地上,从生物适应的观点认为,在森林变为草原的过程中,前后肢已有所分化的爬行森林古猿进化变成了两足直立行走.因为两足直立行走在草原上,比爬行更有优势,更适应,
食物获取说:直立行走比爬行更容易在稀树草原获取食物;
成功繁衍说:便于提高转移后台的效率
趋利避害说:直立行走和攀爬输出,可以有效的避免食肉动物
体温调节说:有效减少热辐射,更容易耗散过多体热;(最受大家接受的假说)
环境变化古猿被迫而进化的;
已发现的人科化石,实际上地球不是只有一个人种,人类起源后经过了一些进化分化形成了今天的人类,人类进化有很多不同的物种,但现代留下的只有一个物种智人,智人出现于20-25万年前,早期智人或古人体制上与现代人有些不同,如脑容量1000cc以上,他们可熟练地制造石器;
我国的山顶洞人,被称为晚期智人;北京猿人不是和我们同一个物种;
直立行走的生态生物适应
在草原上生活为什么选择两足直立行走?
四足爬行:距离近视野小,而两足行走:距离远,视野大;
绝大多数在生物学进化中有着极为重要意义的变化,当初都是’被迫’的
逆境促进进化(变革),进化带来新的机遇
人种与环境
人类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起源,非洲走出,不同生存环境中,生存障碍不同,资源不同,导致需要的生存适应策略不同.由于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的人群长期分离生活在不同的气候环境,长期生态适应的结果,人类的体制形态出现了分化.
肤色的差异就是对环境不同的适应性响应;
光照强-皮肤变黑-阻止光线-防止肌醇分解
光照弱-皮肤变浅-促进光纤穿透-促进肌醇合成
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在过去,将来,现在都存在着影响;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能发展形成规避不利环境条件,充分利用环境及资源 ,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在生境中更容易和方便
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一般表现为:
- 现时作用弱,不显著
- 人类常常忽视他们的作用
对于有文化的现代人,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因子没有形成像限制动物,植物的分布那样的'限制'他们的分布
在'适应'环境的方式对策上现代人类与动物的不同:
- 自然生物分布区的扩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 现代人类分布区的扩大,是增加了文化多样性
生物:生物适应环境
人类:环境适应人类
生物对环境的改造是缓慢的过程,人类对环境的改造是巨大的快速的
人类不仅改变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还改变了一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属性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
人类文化属性与生物学属性与环境关系和差异矛盾,是人类发展产生众多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发展危机的根源所在.
建筑与环境
环境与文化关系,不同环境有不同文化,文化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
世界明地建筑形制遵循一个基本规律:利用当地相对容易得到的材料,针对当地气候扬长避短地形成舒适的小空间;
饮食与环境
饮食文化与环境协调的规律为:主料取自当地,食物质量能满足人在当地环境活动的能量需要和营养需要.
烹饪方式利于养分保持,易于人体吸收,更有效的利用食物,口味有利于在当地气候条件下进食;
婚姻与环境
动物的婚配关系,主要由环境资源状况决定:
- 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抚育后代的要求比双亲所能给予的更多时,一雌多雄有利;
- 资源高质而呈斑块状分布有利于形成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
- 资源高质量而部分均匀有利于形成一雄一雌的单配偶制;
不同的婚姻制度在不同的社会资源状态下各有优势
- 人类早期靠采集,食物质量不高,处于被捕食,生存风险高,母系制度对幼儿最有利,因为父亲容易失去,.
- 而在占有资源权力不平等的社会,往往形成一夫多妻制度.
- 只有在占有资源权力平等的社会,一夫一妻.
原始崇拜与环境
图腾文化产生于原始公社的早期,与狩猎和采集经济密切相关,凡是能够给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动物和植物,都在我们祖先的头脑中占据着头等重要的地位,称为当时人类崇拜的偶像.当时每一个氏族,都从当地的动物群和植物群创造出一个神奇的师祖和保护人--图腾;
酒文化与环境
- 寒冷地区的国家人均酒精消费一般多余炎热地区
- 富国人均酒精消费高于穷国
- 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一般酒精量消费较少
- 是欧洲人喝的最多,非洲人喝的最少
酒的生态适应或功能包括两方面:
- 生理上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御能力,有助回复体力
- 麻痹神经,使人获得一种虚幻的力量,战胜心里意识上的敌人
最高酒精度伏特加,生命之水
民族性格与环境
古希腊地形特点:多山地,多平原
古希腊经济特点:农业经济脆弱,商业经济发达
古希腊文化特点:多元性,开放性
两河文明和兴衰
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是与环境协同进化,无法用文化适应新的环境,就会导致文化的衰退和文明的衰亡;
教训: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资源的同时常常会伴随着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这种负面的影响作用由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
对人类有利的生产活动,对环境并不一定友好,有时甚至具有破坏作用.
复活节岛的兴衰
这个曾经繁荣的文明过度开发岛上的资源,砍伐树木,引发严重的土壤流失,岛上表土的失去,岛屿也失去生产和再生产的能力,不仅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也困难;
教训:在一定的空间,如果人类的发展超过了环境容量将会损坏自然环境提供生态服务的机能,文明将失去持续发展物质支持和环境保障,从而走向衰落;
玛雅文明的兴衰
玛雅文明于公元400-1500年繁荣于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玛雅人创造的文明包括了造纸,创造零数,历法,金字塔,拼音文字体系等;
学者认为:玛雅文明之所以会衰落,很有可能由于大部分梯田和垫高的台地上单一地种植玉米和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单一成片种植玉米使得病虫害的传播更方便和快速;
教训:玛雅文明的衰落,表面上看不是文化与环境的抵触,而是文化本身存在缺陷或不足,但是,实际上这也是文化不适应环境,即与生态环境不适;
撒哈拉文明的兴衰
人类文明是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一种动态平衡的时空状态
中华文化延续与变迁
中华文化特点:地大物博,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高;农业生产技术方式因地制宜;传统农业生态恢复技术成熟;
'文明'一方面能使人类发展,进一步提高文明程度;
另一方面 也会破坏生态环境摧毁人类的发展,导致'文明'消失;
一个文明社会如果能成功地应付来自于自然的挑战,那么它就可能走向繁荣和发展,反之则会导致衰落和灭亡.
一个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是与环境协同进化,就会导致生态危机,资源耗尽,以及各种杨的社会生态危机,战争,疾病等,从而导致文化的退化和文明的衰亡.
从全球整体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是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依附于自然系统,迄今为止,人类还未能创造出个完全独立的人类系统;
每种生物形成后,都有增加个体扩张分布区域的内在动力,但他们在自然界不会无增长.受生态难耐受幅度的限制,分布区是一定的;在分布区内个体数量存在上限,即环境对生物的承载是有限度的,环境是有容量的;
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容量数量.环境容量不是一绝对固定的数量.
生物的环境容量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 个体对资源的需求内容和数量(反比)
- 资源的利用效率(正比)
- 资源的扩展(正比)
个体平等的群体的特征是:群体是临时性的,生境中的资源分布均匀,相对丰富,个体能独立完成捕食,个体间平等;
社会等级的群体的特征是:群体是长期性的群体,生境中资源分布不均匀,集体不是效率更高,个体间存在社会等级.
同化是指一种文化受另外一种文化的影响,逐渐与其相像.弱势文明都会面临强势文化的同化.
生物性法则主要是:文化的形态和内容受人类生物属性(能力)的限制;
社会性法则主要是:新文化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协调就会受到社会的促进,不协调时会受到排斥.
如果一种文化进化达到了他对环境的高度适应,任何进一步的变化都能以被采用.
一种文化在帮助人们适应环境方面效率低,改变文化去适应环境就相对简单;反之,资源利用越高效,更变的花费就要越高,困难就越大,进一步适应环境的改变就越慢,文化变得更加稳定;
美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 历史相对短
- 人口来源复杂,民族多样性高
爱斯基摩人:当一个民族(或人群)不受异族文化所迫,其演化按其自然方式进行,则会朝特殊进化的道路上演进,使其文化更适应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个民族在其族内压花的全过程中,被该民族生境所引导,总是尽力使自己在延续中摄能效率日趋提高,耗能量尽可能下降,但总摄能不增加,因而在环境境外的适应能力下降,而且能量的积累总值也将越来越低,这一现象被称为民族文化演化的定向适应率.
民族文化演化的方向不是开源,而是节流
40多亿年间,生物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但生命的可持续发展,进化并未被阻断;
现代人类适应环境的对策:
以文化来'适应'或改造环境
特点:
改造对人类不利的环境条件,或者以人工环境替代不利自然环境.
文化对环境的影响也是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不同人类文化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有所不同
造成人类活动对环境负面影响原因:人口数利郎增加过快,总量过大,使用不可持续资源,未对环境影响给予足够重视
公式:人口数量+人均消费水平+单位资源消耗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
某一区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耗量,生产和消费单位资源的技术对环境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文化中的生殖观念,健康服务和节育技术直接影响着人类的数量
文化汇总的社会制度,经济体系,生产力和消费观念影响着人均消费水平;
文化中的环境友好技术和环境损害技术决定着生产和消费单位资源对环境损害
后期由于人类使用石器和火捕猎技术成熟,猎捕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人类的食物中肉食性食物占有较大比重,人类从早期的食草动物变成了捕食者,在生态系统营养级的地位从初级变成了顶级,称为栖息地区生态系统的统治者;
早期耕种者利用刀耕火种技术维持耕地土壤肥力.开垦的土地使用几年后撂荒,让植物自然恢复,同时土壤回复肥力,并在其他区域开垦新土地耕种,撂荒土地一般需10-20年恢复土壤肥力.
到目前为止,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农业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最大;
在全球陆地面积中,农业用地占11.2%,已达到15亿公顷,他们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
农业生产的影响:土地养分减少,地力下降,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简单,保土保水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致使下游河流和湖泊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带来的危害:耕地土壤板结,费力下降,流失到水体当中,加剧河流,湖泊的水体污染;
工业化促使货物供应充足,成本低廉,增高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标准,也使得人类对物质的需求由有限的衣食住行,消耗转变为无限的住行,娱乐和享受等多方面的消耗;
工业带来的风险:
'清洁能源'在生产建设阶段对环境影响很大;
'水电'是可再生的情节能源,但'水电'一般都需要建坝,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工业系统是完全由人类构建的结构,以及由人工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和运转系统.
污染的产生途径:
- 工业生产中的物质从原生物地球化学物质循环中剥离出来,但未进入新的循环链;
- 人类使用物质后未考虑物质从社会环境再返回到自然环境中没有相对应的生态过程与之配合,并进行物质循环,长期累积,生态平衡被打破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收到破坏和污染,引起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并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的影响:
- 提高了人类文明程度,将人类个体对资源的有限需求,发展为无限需求.
- 人类克服生物学性状劣势,在工业发展中改变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 扰乱地球环境系统,改变地球物质循环途径和物质变化迁移的速率,引发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
农业活动打破了自然生态平衡,工业活动打破了地球环境系统平衡
城市的好处:
- 更好的医疗条件
- 更多的家庭和个人发展
- 更好的教育
- 更完善的社会服务
- 更高的低于不良气候的能力
城市是能量和物质供应被高度聚集并产生变化的地方,一方面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也产出大量各种废物;
城市中,集中的工业和密集的人口以及大量的化石燃料的使用,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有害有毒气体,密集的建筑物阻碍这些污染物的扩散与稀释,增加了他们的浓度,延长了滞留时间;
城市垃圾的危害
- 占用土地,污染土壤和农作物
- 随雨水渗入地下,进入地表水,造成水体污染,称为传染病传播媒介.
- 导致江河湖泊严重缺氧富营养化,近海赤潮.
- 腐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释放多种有毒气体.
信息和全球一体化时代特点:信息化促使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一方面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每个角落生活的人们;另一方面新文化的不断涌现,导致文化冲突矛盾;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称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化的影响二:
加速了文化的入侵,交流,融合或代替,导致外来文化与本土环境冲突,打破原有系统协调,并诱发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信息化的影响三:
加快世界各国经济联系,促进各国商品,资本和劳务自由流动,同时导致产出地生产资源耗竭,输入地废弃物无力分解.
美国将60%以上的污染企业建立在海外
人类对生物进化的选择途径:
- 人工选择
- 人工诱变或杂交
- 人工'构建'
科学家认为:人类的出现标志着地球演化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成为地球系统中一个新要素,起初,这一个要素由于弱小而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睡着时间推移,他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
随着原始异样化能生命的增多,环境中积累的营养物质终将会耗尽,这种生命形式所消耗的能量是不可再生的,这样生命体系其发展受到限制,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不再依赖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物质,而是吸收太阳光能自己产生营养物质,既具有光合作用.他们创造的营养物质还提供了其他异样生命的需要.
以具有可更新性特征的太阳能作为能源供应,是生态系统可持续的基础;
二,所利用的物质不断循环,资源可再生反复利用
生态系统:系统内耗最少,物质利用最充分,可实现无废物;
生态系统以能量为中心,以食物关系为纽带,把生物和其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三大功能类群,使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的生命成分之间及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序进行.
当环境发生变化,原来适应的如果不能耐受新的环境条件灭绝,原来不适应的物种中有的却可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这样环境发生变化,只会导致物种的变化,不会引发生态崩溃;
没有出现过绝对完美或无敌的物种,没有物种在其他物种的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
自然生态系统物种数量与适应环境可持续的特征
生命在地球上形成后对地球的环境的改造是巨大的,或者或是彻底的.有的改变对产生这些变化的生物是不利的,甚至是致命的;
环境决定着那些生物能够在此生存,怎么生存,以及今后怎样发展(进化).生物与环境的这生态关系使得生物与生境总是能保持和谐.
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可分为:
- 急性中毒
- 慢性中毒
- 致癌
PM2.5特点:
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
水体污染
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到谁的利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谁知恶化的现象.
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早期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是一种食草动物,处于生物链的前端,食物链金字塔底层,很可能还是食肉动物的猎物;
社会发展与人的体制变化
随着科学进步,人类的生活环境,食物营养,医疗条件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人工环境,人类的体制形态和身体素质也发生了变化.
人类的身高都有进行增高
中国:52.5岁增加了166.75cm,每10年增高0.3cn
原始社会:10-20岁
10世纪初期
18岁
18世纪后期
40岁
1977年
61岁
1982年
58-72岁
要理解一个人类,要分析他们过去的环境,如果要关心他们就要关心今天和未来的环境
生物分布区扩大与生态分化
马来熊,黑熊,北极熊
欧洲起源的熊祖先往亚热带寒冷的地带,进行发展,不同的气候的熊面对的障碍也是不同的;在热带需要向避免过热进化,全身毛短绒稀,身体变小增大表面体积比利利于更多散热,热带的马来熊体长120-150cm体重约为50千克
寒冷地带:北极熊体重可达750千克,身体可达2.7米,表面体积比小;足宽大,便于雪地行走,肢掌多毛;体表毛发都是中空的管子,保温性能更高
生物遵循的法则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通过分化出多样的种类实现更大的分布.
制约物种扩张的因素:
DNA双螺旋结构高度稳定, 生物学新性状产生速率极低;
生物学新性状具有不确定和限定性;
在演变进化过程中是很缓慢的;
早期人类分布区扩大与生态分化
已发现的人类化石表明,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性状不同的生物学人种.这些不同的人种,有的是出现在不同时代;有的是相同时代,不同地区;
尼安德特人:体格壮大
智人
现代人类走出非洲,扩展后也发生了生态分化;
现代人类的文化生态适应
人类在早期也分化出了不同人种,分化了多个人种但分布面积也是有限的,
现代人的扩张时间短,没有出现相应的性状适应生态分化,不符合生物学规律
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变化
熊—改变身体形态结构,内部:
人—改变生活方式,外部
现代人类在扩展过程中是发展新的生活方式,来克制环境的限制或制约,适应环境而不是进化出新的生物学性状
现代人与虎的竞争
人与虎相比,在自然状态下,在自然环境中虎更有生存竞争优势;
地球上虎数量的减少,从许多森林中消失,不是老虎发生了生物学退化,人类战胜老虎,也不是人类生物学进化强壮了,而是人类发展了发明,制造,使用武器的能力和本领,而这种能力和本领,而这种能力人类上下来并不具有.是后天学习获得的;
人们出生后,通过学习才具有的能力,本领以及使人类具有这些能力和本领的食物,被称为现代人类的文化属性,现代人的强大不是生物学进化的结果,而是文化演讲的结果;
现代人类与动物的区别
现代人类是分布最广的一种哺乳动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现代人类,也没有去完全像植物那样形成不同性状适应特征.全世界的人们性状基本相同
现代人类是结束生活方式来克服环境的限制或制约适应环境,人类特有的这种适应途径称为人类对环境的文化生态适应;
文化适应比生物适应更有效,更迅速;
人类的生物本质限定人类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适应环境的对策上现代人来和动物有着明显不同;
人类-改变环境
动物-改变自己
生物的发展是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生物学性状进化的过程
现代人类的发展是发明改造可适应的小环境的新文化演进的过程
我们与动物的不同就是我们有文化属性
文化的定义与生态内涵
水体污染的表现:
水体富营养化,酸化,以及病原体或有毒物质增加,耗氧量增加,沉积物增多等.
按照广义湿地的定义,仅占地球表面6%的湿地却成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代替的生态功能,因此享受’地球之肾’的美誉
‘湿地’即使是人工湿地对解决水污染的作用是有限的
森林减少,意味着动物的栖息地消失,森林生态系统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环境承载力下降.
土壤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酸,碱重金属,盐类,含砷化合物等
有机物污染:有机农药,酚类,氧化物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等有害微生物;
农田退化与粮食危机
研究初步发现,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将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比2005年下降14%-23%
转基因食物能否代替呢?
转基因作物商品化充值至今最长也就是5-6年的时间,一些潜在的风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一定能表现出来;
转基因作物通常插入特定的基因片段以达到特定的蛋白,而所达到的蛋白如果是已知过敏源,则有可能引起人类的不良反应,即使表达蛋白为非已知过敏原,也存在一些风险.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有原生存地经自然或认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降级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如:水葫芦;
鲤鱼—造成水质浑浊,降低水域质量;
胖头鱼,银鲤鱼—改变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聚集
黑鲤鱼—使贝类濒临灭绝;
入侵生物肯定是外来物种,但外来物种不一定是入侵生物;
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服务还取决于生态系统的面积,一方面有些服务只有生态系统达到一定的空间面积后才会提供另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面积才能提供人类社会所需要的服务;满足人类产品需求与维持其他生物服务功能,地方的和短期的对生态服务的需求与全球的和长期的需求
维护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基本完整性,保持一定的自然生态完整性,保持一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分布,是人类文明可持续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服务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和条件,自然环境的衰落,最终也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
地球生命系统过去的发展效应,不仅产生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特有环境,地球今天,明天,将来的环境也将仍然受生命系统的影响和调控;
盖亚假说的核心观点: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所主动调控的;
生命与地球组成了一个类似生物的整体,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将所有生物活动当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其功能远远超过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生物活动将地球大气调节至适宜生物所需要的状态;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完整的基础上;
自然生态服务能维持我们的生命,但不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显著地增加我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非自然系统城市和农田是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
消费增长=产品需求增多=资源需求增加自然环境受影响和破坏
有文化的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破坏作用越来越大,但人类对整个生命支持系统的绝对依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人类具有改变和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能力,也有回复和管理好地球的能力,
总体上讲:在全球尺度上人类威宁的可持续需要地球健全的自然生态系统;而在局部尺度上,人类文明进程需要一定的非自然人工系统才能支撑;现代人类是靠文化属性来’适应’环境,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影响和改变自由环境.
一个有自然系统和非自然系统合理结构的地球,在人类的管理下可持续的,更多的提供人类需要的服务和产品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原则可以指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生态文明’有利于并显著的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适应体系,发展道路或状态.
传统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区别
传统文明-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把生物的人变成社会的人,-文明的中心是人,文明化的目的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将自然环境并开发转变形成只对人类有利的人工环境.-人类文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改造不可避免
生态文明-人类离不开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一起组成了地球生命系统,人类发展是自然生态过程一部分,-文明的受益者是地球绝大多数的生命,文明化的目的是人及整个生命支持系统的系统发展,形成人工环境和人工管理下的自然环境的符合环境系统;
传统文明-重视当前的发展
生态文明-兼顾今天和明天的发展
传统文明-表面的文明,生态文明-真正的文明
要从本质上消除人与自然的对抗只能把人回归自然,人类无论怎样发展变化,都是自然的过程,任何人工环境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生态文明 观念首先认为,人类活动和发挥必然会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必定会影响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完整的基础上,但也需要有一定的人工系统才能支撑人类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与其他生物一起,要建设生态环境来促进和维持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地提高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
生态建设的核心和本质是建设发展人类社会,提高我国人类社会的文明状态
生态文明是热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致的,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梦
提供足够的生态服务支撑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能保障人类有高质量的人居环境的生态环境
社会文明是生态文明的目的,社会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前提.一个经济不发达,文明程度低的社会,谈生态文明是没有意义的
生态文明就是:一个社会应该有能提供支持社会文明程度较高可持续需要生态服务的环境;
‘生态文明’是要生态支撑人类的文明,提高人类的文明,维护文明的可持续;
生态系统必须结构完整
系统的生态功能正常
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环境保护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应该包括: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生态文明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物质建设,上台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友好经济的建设.
解决生态问题必须也是全球性的反应,需要有全球性的环境正则和方针,制定出全球的行动纲领和公约;
在国家层面上,环境郑则仕一个国家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为了保证环境政策的贯彻执行实施,通过立法把一些要求变成强制性规范,确保环境目标的实现;如中国环境保护法;
城市发展需要安全健康的水源,这是一条经济社会的生态保护安全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开发与上台保护之间的矛盾;
环境质量达标红线
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地环境质量等均符合国家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
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生态文明的生态意识:人类活动和发展必定会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必定会影响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完整的基础上.
生态文明的生态理论观是,人是大自然可持续发展家庭中的特殊成员应该在维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命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吸纳,提供和完成这种上台功能需要的陆地或水域生态系统的面积
碳足迹:是指个人或企业活动都需要消耗的能量中的碳的,碳耗用量,以及你使用的产品在制造运输使用处理过程中的碳耗用量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植树造林,植被恢复与生态恢复,水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入侵的防治,污染物处理工程,农田生态恢复工程,景观建设,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等等;
生态环境往往都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小的干扰生态系统可自我消化,如果生态系统收到破坏,会减弱其至失去抗干扰能力和生态服务能力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与自组织能力使其有序的方面进行演化,或和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或生态系统像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同时不断提高系统自我抗干扰能力,回复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产出,提高环境容量和承载力;
生态入侵: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把某种物种带进新的地区,倘若档期适于其生存和繁衍,他的群众数量使其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逐渐扩大;
退化农田的恢复措施大致包括: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降低化肥输入,混种,间种,增加固氮作物品种,深耕或免耕,使用农家肥,种植绿肥,改良土壤质地,轮作与休耕,利用生物防治虫害,建立农田防护林系,利用廊道,梯田等控制水土流失,秸秆还田等;
复合农林生态系统打破了单一的种植结构,形成了农,林,牧,果,草,鱼紧密结合的新格局和新的农业景观,具有多层次和种类的结构,比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更有效地进行能量的多层次和多途径利用,可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并避免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环境质量检测 有:水质检测,大气监测,固体废物检测,土壤检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检测,震动检测,电磁辐射检测,放射性检测,热检测,光检测,卫生监测
正常的农田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系统和结构和功能是协调的,通过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水分和养分的平衡来维持负载在其上的生物群落的生产力.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给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未来发展
为了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重要的一步
目标
- 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 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循环经济
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次使用为特征.
循环经济特征:
- 新系统观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
- 新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 新价值观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需要维持良性生态系统;科学技术需要有益于环境;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 新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自然的利用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来个女性的社会财富;
- 新消费观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消费同时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要求通过行政手动限制一次性生产消费;
低碳经济在持续发展理念知道下,通过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生态工业园建设
生态工业园是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适宜和经济师适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地系统功能:防护功能,调节功能,美化功能,休闲功能,生产功能
没有社会文明,有优良生态,不是生态文明;没有优良生态,不会有可持续的文明,也没有生态文明.没有环境有好的文明社会,建不成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