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来如此对话》的这本书里面,河合隼雄和吉本巴娜娜的对话中出现了关于吉本巴娜娜说自己整个高中三年学涯是一种睡眠状态。一种不正常的睡眠状态,高中三年几乎是在睡觉中度过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初三和高三教室里那些嗜睡的孩子。他们如此的瞌睡。这种睡觉惹怒了老师。让家长对这种睡觉状态,无计可施,毫无办法。在课堂睡觉让他们荒废中高考的学习,这个睡觉让他们与周围正常人不同,感觉他们已经丧失了正常的生活能力一样,他们似乎在一个封闭的怪圈里头。
这个怪圈里面,昼夜消失,混沌黑暗,没有时间概念的一种睡眠空间。我在想着,为什么他们会变成这样子,其实就算心理学家来也不太能够做一个准确的理论概念。但是他们一定有办法,通过交谈去深入的窥探孩子睡觉的世界。他们的内心的痛苦,他们的敏感,他们的无奈。这一点我们作为家长,是不是也应该抱有好奇心,对待这种题目,对待这种孩子呢?
我们得允许我们自己接受这一切,同时还得允许我们,可以在接受这一切的事件当中,还同时把自己的好奇心放进去,不要受所有的外界的传统文化观念及各种规矩的束缚。那个世界是不存在这一切的,是抗拒这一切的,那么我们想进入这种世界去探索、好奇的找出他的原因,他的动机。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像他们一样,如同在一个蚕蛹里面,一个干净纯粹那么样一个世界里头,和他一样变成相同的一个蚕宝,依靠近距离的观察他们,和他们同频道呼吸,同频道的去交流。当这一切你都了解,弄懂了怎么回事的时候,你要出来的时候,你可以邀请他,你也可以被他拒绝。都得那么自由的来去,保持住他们内心所渴望的那份纯真、纯粹和无邪。成长的个性已经不想丢掉这些纯真、纯粹、无邪,这种成长特有的愤怒的抗议,需要我们用爱去保护这一切,用理解去化解这一切,用平等去接纳这一切,这就是说我们要善用西方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以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的这种理念,我们允许、接纳并包容。我们暂时不用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规矩束缚着我,去面对这个阶段的世界。
如果我们身上带有很多,越来越清晰的社会生活规则,传统文化的束缚,我们是无法靠近孩子,更别谈走进他的心里,因为在完成成人的生长过程中,我们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早已经在这些锤炼中把传统文化和规则,社会的要求,变成一种沉重的盔甲,穿在自己的身上,导致我们笨拙,导致我们失去活力,导致我们按部就班,导致我们没有了冲动和渴望,我们被固化在这种身份里,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好公民身份里。
而那个蚕蛹里面,是藐视这一切的、是抗拒这一切、挑战这一切的。但是我们也知道,一旦从蚕蛹里出来。还是会在这片土壤上继续生长,还是需要这片土壤给他供给氧气、供给营养。那么,我们怎样告诉他?幻想、理想、现实是靠什么去衔接和过渡、融合的? 我们不要简单粗暴的把现实残酷直接抛在他的面前;把为了利于生存更好的社会规则、规矩、必要遵守的传统文化的束缚,直接告诉他-“你做错了,你应该......”。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无非就是激起更强烈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变成真正的危险。
作为家长,我们要思考,这片土地对他这样一些孩子,其实是包容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这些包容?这些供给的营养?在青春成长中,其实是这片土地已经给他了一种营养,让他生发出了无限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他们带着对未知的渴望、迷茫、去冒险,面对世界的危险,敢于尝试,敢于挑战。而这片土地,给了绝对的自由。他们暂时看不到这种自由,是跟他们的成长年龄有关和家长带给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关。
他们自己在这些未知和缺失中去摸索,去锤炼,去磨合,去遭遇,去寻找,有迷茫,绝望,痛苦,挣扎,还要看到希望之光。最后当这一切过程锤炼完成的时候,他便会破茧而出,完成成长成人的这个艰难的过程。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的根植,没有离开这份自己民族文化环境的营养支持。如果作为父母无法感性地看不到这一层,就是我们的失职。
我们最大的支持就是作为父母要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爱。这个自由是源自于我们对它理解是,给予他成长过程中需要的那份自由,允许他犯错误的那种自由,不是放手不管,任凭其恣意生长的那种杂乱的自由、不受控的自由。我们自己首先要拥有这种自由才能输送养分。
虽然传统文化环境、社会要求、各种各样的规则束缚着我们。但是我们依赖它,习惯它,也热爱它,天性虽然很讨厌它。但是,我们就是这样矛盾的生活着。正因为是这种矛盾的生活状态让人类延续了这么漫长岁月变成历史鉴证,所以才是父母依仗的权威,才容易打击孩子的自由。
我们需要找的是,在现在这种社会、在这种束缚、在这种压力、在这种快节奏里,我们怎样去回忆起,属于我们童年的敏锐、幻想、天真、莽撞、冲动、破坏、无邪,纯粹,诚实、自由呢?因为沉重的盔甲,可以让我们在生存的道路上很好的保护自己。然而丢掉的是不被允许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己独特个性的发展。我们更多的是为了符合社会需求,时代需求,以求生存顺利。所以我们更多顺其自然的是归顺于社会与环境的生活模式。但理智控制压抑真正顺其自然的生命模式于我的个性,清晰自己的感受,重视自己,保护自己,爱护自己。最重要的不是个性与现实世界的妥协,应该是协调。真实的面对自己的个性,去发现认识个性,培养它的魅力。给个性有一个独特的空间,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它时不时给我们一些惊喜,时不时刺激我们已经麻木的心?让我们不再如此依附社会和环境,害怕淘汰,害怕被群居的群体所抛弃。
我们不去随波逐流,我们渴望的东西永远在心里头,随着岁月继续的深化,发芽,生长,开花。我们要用我们一生的努力去让它结出果。让我们真正的顺其自然成为自然界中一个独特的类似植物的这样的物种。这种物种的存在目的,应该是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被社会规则规矩、被传统文化观念束缚的不断训练磨合,最后彻底丧失个性,丧失自我,依附于这一切。美其名曰为奋斗,其实只求生存,不被抛弃,只求认同跟随大流的这么一个没有个性的生命体,活的身体而已。我们所有的思想,我们所有的行为,仅仅是为了在这条大道上不被遗弃。
这既是我们的悲哀,也是我们无法面对下一代他们真正的自然的旺盛的生长力,也是面对他们的困惑、渴望,与社会的磨合,与成长中对未知的探索呈现出的迷茫、冲动、挣扎,没有办法提供帮助和养分。这真的是我们这一代做父母,这个时代里做父母需要去思考的问题,需要去看到的我们应该给孩子真正需要的一种保护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