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百年孤独》的孤独与魔幻

       2014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带起了一股他的作品热,魔幻现实主义、拉美文学等一系列概念也随之又热起来。作为最被大家熟悉的两部马尔克斯作品《百年孤独》,我却一直没有勇气读。单听介绍就吓得退后了:跨越100多年,七代人,重复的名字,复杂的人物关系,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注定阅读此书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想读《百年孤独》是看了蒋勋的《孤独六讲》之后,蒋勋细腻的剖析了现代人的几种孤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比较颠覆我的是情欲孤独和伦理孤独,本来,我们期待两情相悦,期待天伦之乐,好让个体的生命不再孤独,然而,在情爱世界,在家庭伦理世界,我们会依然孤独,依然是一个无法和亲人沟通交流的孤岛人士。所以,人无论是动物属性还是社会属性,注定都是孤独的。

       有些书注定是上了岁数才能去读的,《百年孤独》就是。等到人到中年,经历过现实世界的情欲孤独和伦理孤独,也经历过互联网时代的个体孤独时看,才能看透。书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伊瓜朗夫妇,带着寻找出海口和帆船的梦想,带着同行的村民来到了马孔多,并把这里建造成了家园。但在其后的每一代子孙,几乎都逃不过疯癫和孤独的命运:

       第二代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是内战的风云人物,一生发动了几十次反政府的战争,但均遭失败,晚年和政府停战议和,回到马孔多。上校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不停的做小金鱼,做好了再融化掉,然后再做,周而复始。就像他发动的战争一样,没有目的,没有终点,就这样在原地周而复始。

       第二代的丽贝卡和阿玛兰妲姐妹,因共同爱上一个年轻人而彼此仇恨,丽贝卡再沉迷情欲丈夫不明原因被枪杀后,把自己关在封闭门窗的房子里,回归她儿时的以土为实,幽灵一般的生活,直到马孔多的人们都忘却了她的存在。而阿玛兰妲因为嫉妒丽贝卡,下毒却误毒死了上校的妻子蕾梅黛丝,一生在痛苦中度过,无法接受任何男人的爱意,无论是意大利文艺青年皮埃尔,还是哥哥的战友马尔克斯上校,亦或是来自侄子的不伦之恋,她的宿命最终遵循家族的孤独基因,晚年阿玛兰妲一直在为自己做寿衣,没有终点,就那样循环往复的,原地打转的等待死亡。

       第五代的梅梅,生下私生子后被母亲送到修道院,终身一言不发。

       第五代的阿玛兰妲·乌尔苏拉,本来去欧洲过上了现代文明的生活,也有了美满的婚姻,被宿命吸引又回到了马孔多,陷入了和自己外甥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的不伦之恋,最终产后出血而死,而她的孩子,这个全家族唯一爱情而生的孩子,却是不伦之恋的诅咒,生下来长着猪尾巴,并被蚂蚁吃掉。随之而来的是,马孔多最终被飓风摧毁的宿命。

       百年孤独里的人物孤独,是一种停留在原地,周而复始,没有任何时代进程的孤独。无论是战争,殖民产业,火车通车,工人暴动,屠杀……这些近代史必须的元素,都推动不了马孔多走向现代文明的乌托邦,而是一代一代,周而复始的癫狂毁灭,要么就是回到孤独的出发点,直到死亡。据说这也是马尔克斯用魔幻现实主义在写实拉美世界,无论科技和社会如何发展,拉美世界一直是马孔多那样,停留在原地。

       这种孤独感,好比一个著名的段子,问一个闭塞山村的放羊娃长大干啥,答:娶媳妇盖房子。然后呢,生娃。再然后呢,生娃,去放羊。这个段子本身没毛病,人类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就是这样以繁衍生息为目的,周而复始的,缓慢的进展着。但是马孔多经历了各种现代文明进程的推手后仍然停滞在原地,显然马尔克斯是否定这种停滞的,所以在他书里的世界,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最终必须彻底毁灭。

       理解了《百年孤独》的孤独,最后再来说说魔幻现实主义。书里有很多荒诞的情节,比如失忆症在全镇传染,鬼魂来和你聊天,第二代阿尔卡蒂奥被枪杀后,血留了几公里几十条街,让母亲乌尔苏拉得知他的死讯,更不要说美人雷梅黛丝百日升天,下了四年的大雨,活了120岁的乌尔苏拉最终身体缩小得像个婴儿……此处用一个中国文人审美词汇——意像世界,这些荒诞都是作者为马孔多这个他的意像世界打造的,马孔多当然是一个拉美社会的缩影,里面的人物命运,时代命运都如此真实,让我们欣然接受所有荒诞的情节,所谓魔幻现实主义。

       中国作家莫言是一位魔幻现实主义技巧运用的很好的作家,他的代表作《丰乳肥臀》《檀香刑》里面也是各种让人不舒服的荒诞情节。但个人感性感受,莫言的作品总让我觉得是审“丑”而不是审美,可能因为莫言戳到了民族性最丑陋的那部分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即便有很多人性之恶的部分,但却有种整体的悲剧之美,即便每一个情节都荒诞疯癫,但合在一起,却是完美的意像世界。

附图:《百年孤独》阅读必备——人物关系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玲———《百年孤独》的孤独与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