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赞先人之高洁,怨天道之不公

                                           ———  读司马迁《伯夷列传》有感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两个分句可以看出司马迁的眼界高格局大,期望通过自己个人的独到见解考察总结社会规律,造福后人。最后一个分句在我看来是尤为重要的,既是他写《史记》的初衷,又是写《史记》的最大动力。

《伯夷列传》中,司马迁阐述了伯夷叔齐坚持自己的信念而饿死山野的事迹,推崇仁政的他们在一个武力夺取政权的时代中无法苟同,偌大的一个朝野,找不到他们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出世,入首阳山,甘愿做一个山野村夫食野菜,而不再过问人间世。因为这人间已然换了天地,伯夷叔齐心中所认同推崇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仁德社会,在当时的帝君眼里是不利于巩固统治的。这一事迹的阐述,表明了在司马迁心中是推崇仁政而反对汉武帝的残暴专制的。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盗跖凶暴而长命,伯夷叔齐这等好人却命不常矣。这人我想到易经六十四中的一卦,天雷无妄,其中的二爻爻辞为“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即提到不耕种而有收获,不开荒而可种地。其中三爻爻辞为“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大意为:外乡人的牛悲路人牵走了,则认为这个村里的人都道德败坏。不知情的本村人被别人看做道德低下,即无妄之灾。这个卦说明做好事不一定有好报,做坏事也不一定有坏报,表明了天道无常的规律。司马迁在这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也表达了直接对天道不公的质问,对自己坎坷命途的不满,所以鲁迅先生称之为无韵之离骚。

伯夷叔齐的事迹在孔子的笔下说是无怨,但司马迁特意记载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说明伯夷叔齐失去了桃花源之后,心中满是悲怨,怨这天道不公。这一怨其实是司马迁借伯夷叔齐之事说出自己心中的愤怨,司马迁的坎坷人生路也是何其不公。司马迁通过写史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和愤懑,质问天道,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暗示了他自己也会同伯夷叔齐一样坚守节操坚定信念。司马迁身处黑暗浑浊的社会之中,早该被污秽染涤,但是他凭借着自己心中正直的力量,硬生生成为了暗夜里的一抹烛光,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

文中结尾说到:“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说明了下层隐士大多被埋没,想要出名传世,就要依靠德高望重的贤人。因为孔子,伯夷叔齐颜回的名声事迹得以传世。这一点同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思想相契合,他既是写史书怨,控诉这不公的世道,又是写史留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呼应了他著书立德而不朽的创作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