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1104
【人物学习】
柏格森---直觉主义:知识与人格的严重分离,人性在知识的重压下迷失了方向。
不知道什么时候看到关于柏格森相关的一些事情,只发现在某张纸上写着上面那句话,于是开始找寻一些相关的内容。
柏根森的哲学,对现代哲学影响很大,只是在二战开始后逐步被人遗忘了。他的哲学又称为 生命哲学。
1. 理性的盲区:
理智的特征:天生没有能力去理解生命。
why?
因为理性面对的是外在的世界,面对的是“空间化”的世界,看重概念分析和量化表达,所以无法面对内在的世界。
无论如何,理智是心灵对物质的关注。因此,一旦心灵转化为关注自身时,它如何能够仍然是理智呢?
而内在的世界,是时间化的结果,是同时的,绵延的,是质的变化。
也即科学只关注实用的知识,而不关注生命之流,科学在生命之流上架起一座桥梁,科学永远无法和生命之流接触。
2. 绵延是世界的本体。
不可分割。时间是连续的,不分割的,这种状态的时间就是绵延。
其实我们所感受到的时间莫不如此,他既有回忆,也有期待,还有直观,每一刻时间都是聚合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才会不断绵延下去。
这才是时间的本质。而这个时间的本质,也是自我的本质,自我也是如此,正是综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才具备自我意识。我们不会把昨天的“我”和现在的“我”分割开来,而是聚合的。
如同佛教所说:相似相续。一切种子如瀑流。
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
伯格森认为那种真正的时间,是一种内心的,纯粹意识的绵延。是不能和常识中,或者说科学中的时间混为一谈的。
由此,柏格森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只是我们的心灵摄取的图片,也就是是相对的。
3. 直觉
直觉能够认识,并且已经渗透到科学知识之中,理性和非理性其实是不可分割的。
如同中国禅宗所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完全依靠一种神秘的心心相印来获得本体的认识。
4. 实体
如果说,伯格森的哲学有贡献的话,就是扭转了,自古希腊哲学以来的实体观念。
但是伯格森恰恰说:运动是绝对的,因此实体就是运动。
实在就是可动性,没有已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没有自我保持的状态,只有正在变化的状态。
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事物不是存在,存在的只是活动。
这些话语,可谓真知灼见。
5.两种自我
由此,伯格森确立了他的时间,进而确立了世界观。
那么,他随后把自我分成两种:一种是深在的深层自我,一种是表观的表层自我。
所谓,表层自我,就是理智分析出来的“我”。
而真正的自我是无法描述的,他就是绵延本身。
而理性和语言是无法描述深层自我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恋爱和怨恨。
恋爱的内心感觉是极为复杂的,有对他人的爱慕,也有对他人的厌恶,也有对他人的感动等等。其实恋爱者自己也无法表述这种感觉。
再比如,怨恨也是极其复杂的。正如爱得有多深,怨得就有多深,五味杂陈,其实这都很难表达。
所以试图以理性和语言来把握深在的我,这是办不到的。
那么如何把握这个深在的自我呢?
只有通过直觉和内省,我们把握住种种内心的状态,把他当成活生生的,变化不断的东西,才可以把握深在的自我。
当我们进行深刻的内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意识变动不断,是一个意识流的状态,在这个意识流下,每个意识都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聚合。犹如河流在不断流动,每一个现行的意识,犹如冒出的小岛,若有若无。
6、自由
通过自我观的确立,伯格森进而确立他的自由观。
他认为,在表层我状态是无法了解什么叫做自由的。只有把握住了深在的我,才能了解自我,而这个深在我就是绵延本身。因此,他认为自由就是绝对自由,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
他承认,外部世界是受到必然规律支配的,绵延才是自由。他认为,因果关系只适用于空间的事物,不适用深在的自我,深在的自我是变动的,绵延的,每一刹那都是质,都是三时的聚合。在这种连续性下,不可能出现同样的原因和同样的结果,昨天和今天是不一样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假如有个人叫做彼得,另一个人叫做保罗。保罗如果事先把握住彼得的做事风格,那么保罗能否预见彼得的行为呢?当然不可以。因为深在的自我才是本原,外在的行为特征是自我的外在表现。通过认识到外在表现,怎么能把握住深在的自我呢?因此,自我是独一无二的。由此,他由此确立,只有把握了绵延,绵延本身就是自由,不受因果律支配。
他由此区别了两种社会:一种是封闭社会,他以法律和权威为准绳,以服从和忠顺为其特征。他是理智的产物。另一种是开放的社会,他是自由的,以英雄和圣者的行为为特征,他是直觉的产物。
7、创造进化论
最后,伯格森提出了他的创造进化论。他所写的《创造进化论》也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说过:生命不是由于各种要素的联合和相加而进步,而是由分离和划分而进步。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说,生命是通过分离而进步。
犹如,原子核一下子分裂了,他说,生命内部蕴含着一种分裂之力,这种分裂之力,促使生命向各个方向而分散。他把生命的冲动比喻为一个蒸汽机里面的蒸汽喷发。喷发的蒸汽随后凝结为小水珠,然后落下。落下的则是物质。生命冲动创造万物的时候,既向上喷出,又向下跌落。向上喷发则形成有机生命,向下跌落,形成无生命的物质。两者势不两立,向上和向下互相牵制。两者交合处,形成了生物的有机体。生命冲动由于受到的阻力不同,与物质结合的方式和生命在物种内保留程度不同,形成了从低级向高级的生命形态。
比如说,植物和动物,又有各自的分支,各个分支形成了不同的生物形态。生命冲动必须和物质阻碍力相斗争,他是盲目的,是不遵循任何规律的,是永无止境地创造生命。我们可以看到,纵观他的思想,尽管他已经看到了传统哲学的问题,但是仅仅是蜻蜓点水式的觉知。并且整体思路,甚至都没有逃脱佛教的哲学体系。
【作品学习与读书】
当下的力量9.6:一个不同层次的现实
我认为身体不一定会死亡。我确信我们可以永生不死。我们相信死亡,这才是身体死亡的原因。
身体不会因为你相信死亡而死亡。身体存在或看似存在,是因为你相信死亡。身体和死亡都是相同幻象的一部分,它由小我的意识模式产生,它对生命的源头没有认识,视它自己为孤立的并不断地遭受威胁。所以它创造了一种幻象:你是一个身体,一个不断遭受威胁的密集的物质形式。
将你自己感知成一个经历生与死的脆弱身体就是一个幻象。身体和死亡都是幻象。两者密不可分。你不可能在你的这个幻象中保持一个而摆脱另外一个。你要么全部将它当成幻象,要么将它们全部放弃。
然而,你不可能从你的身体中逃脱出来,你也不需要。身体是你对你真正本质的误解。但是你真正的本质隐藏在这种幻象之中而不是在外,所以身体是进入你真正本质的唯一切入点。
如果你看到了天使,却把它误认为是一块石雕,这时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调整你的视角,并更为仔细地观察这块石雕,而不是向别处看。这时你就会发现那里根本没有石雕。
如果相信死亡创造了身体,那么为什么动物有身体呢?动物不会有自我,并且它也不会相信死亡。
它仍然会死亡或看似死亡。
记住,你对世界的感知是你意识状态的一个反映。你并没有与其分离,没有一个外在的客观世界。每一刻,你的意识都在创造着你所栖身的世界。现代物理学给我们一个最大的启迪就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合一。观察者不能与被观察的现象分开,不同的观察角度会导致被观察对象行为的不同。如果你深信我们是孤立的,而且要生存就必须要奋斗,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你这个信念的反映,所有你的感知都会被恐惧所操控。你也会住在一个死亡、战斗、弱肉强食的世界。
没有一件事是它表面看起来的那个样子。通过小我的思维所创造的和你所见到的世界,可能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是流泪之谷。但是你所感知到的任何东西仅仅是一个象征,就像你梦中的意象一样。你的意识就是用这种方式对宇宙的分子能量进行阐释和与之互动的。这种能量是所谓的身体本质的原材料。你以身体、生与死或为生存奋斗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无数个完全不同的解释,完全不同的世界都是有可能的,而且实际上都是存在的,所有这些都取决于你感知的意识。每一个存在都是一个意识的聚集点,每一个聚集点都创造了一个它们自己的世界,即使这些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地球上有人类世界、蚂蚁世界、海豚世界等,还有很多存在体,由于它们意识频率与你的不一样,你可能还未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它们也不知道你的存在。高意识的动物会注意到它们与意识源头以及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它们居住的世界对你而言就是天堂。尽管如此,最终所有的世界终极都是合一的。
每一刻,你的意识都在创造着你所栖身的世界。
我们人类世界大部分是通过某种意识水平—我们称之为思维—来创造的。甚至在我们的人类世界里面,也有许多不同的小世界,它们通过那些感知者或创造者的不同意识而创造。由于所有的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当人类集体意识被改变时,自然和动物王国将会反映这种变化。因此,《圣经》说:“在未来,狮子和羊羔将会睡在一起。”这指出了一个完全不同层面的现实。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如我所说的,很大一部分是人类小我思维的反映。恐惧成为小我幻象不可避免的结果,而这种小我幻象是由恐惧主导的世界。就像梦中的意象是内心状态和感觉的象征一样,所以我们的集体现实很大一部分是恐惧的象征性表现,也是积累在人类灵魂中沉重的消极心态的象征性表现。我们与世界不是分离开的,所以当绝大部分人从小我幻象中解放出来时,这种内在的变化将会影响所有的生物。你将会实实在在地居住在一个新的世界之中。这将是全球意识的转变。佛教徒说所有的树和草最终将会开悟,说的也是这个真理。圣保罗说:所有的生物都在等待人类的开悟。我将他的话理解成:“宇宙在急切地等待上帝之子的出现。”圣保罗还说:“直到现在,整个宇宙像分娩一样痛苦地呻吟。”所有生物就在等待这一刻而得到救赎,而即将诞生的是一个崭新的意识,以及新意识所势必反映出来的新世界。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很大一部分是人类小我思维的反映。恐惧成为小我幻象不可避免的结果,而这种小我幻象是由恐惧主导的世界。
请别把因果混淆起来。你主要的任务不是通过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而获得拯救,而是从形式认同当中解放出来。这样你就不会受限于这个世界和它这个层次的现实。你就能在未显化状态中感觉到你的根,因而你也就不会执着于显化世界。你仍然可以享受这个世界上稍纵即逝的欢乐,但是你不会再害怕失去,所以你不需要依赖它们。虽然你能享受感官上的欢乐,但是你不会再渴望感官体验,因为这种渴望是经过心理满足和“喂养”自我而持续寻求成就的。你会接触到一些比任何的欢乐、所有显化出来的东西更无限伟大的东西。
这样,你就不再需要这个世界了。你甚至不需要它有所改变了。
只有这样,你才会开始为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为创造一种不同层次的现实做出贡献。只有这样,你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慈悲,才能真正地帮助别人。只有那些超越世界的人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你可能记得我谈到过慈悲的二元性,它是对必死性和不朽性之间联结的觉知。在这个更深的层次上,慈悲变得具有最广泛的疗愈作用。在这种状态中,你愈疗的影响力不是来自于你的行为,而是来自于你的本体。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与你接触的每一个人都会被你的临在意识和你散发出来的宁静所影响。当你完全临在而你周围的人表现出来的却都是无意识行为时,你不会要对他们做出任何反应,因为你不认为那是真实的。你宁静的影响力如此广阔、深远,以至于那些不处于宁静状态的东西都会消融于其中,就像它们没有存在过一样。动物、树木、花草将会感受到你的宁静并对此做出反应。你通过你的存在,通过展现上帝的宁静来教导大家。你变成了散发出纯意识的世界之光,进而在“因”的方面消除了痛苦。你也从这个世界上消除了无意识。
但是,这不是说你不会通过你的行为来教导别人,比如说,指导别人如何从思维认同中摆脱出来,认出自己的无意识模式等。但是你的本质比你所说的、所做的更为重要。认识到本体的重要性,而在“因”上面下功夫并不是要排除慈悲表现在你行为上的可能性。当你遇到一个饥饿的人向你要面包,而你又有时,你将会给予。但是当你给出面包时,即使你们的互动只是片刻间,真正重要的是去分享存在,而面包只是一个象征。在这过程中会有更深层的疗愈发生。那一刻,就不会有施舍者,也不会有接受者。
如果没有人类意识的深刻变化,世界所遭受的痛苦将是一个无底洞。
但是应该是没有饥饿和饥荒的呀!我们应该如何去创造一个不存在饥饿、暴力等邪恶事情的更美好的世界呢?
所有的邪恶都是无意识的果。你可以减少无意识所带来的果,但是你不能消除它们,除非你消除了它们的因,因为真正的变化发生在内在,不是外在。如果你觉得要用爱的召唤去减轻世界的痛苦—这是一个崇高的事业—那么请记住不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外部事情上,否则你将会遇到挫折和绝望。如果没有人类意识的深刻变化,世界所遭受的痛苦将是一个无底洞。所以不要使你的同情心变得片面,在对别人痛苦、匮乏的同情、帮助别人的愿望,以及对所有生命的永恒本质,乃至所有痛苦的最终幻象深刻了解之间,请找到平衡。让你内心的宁静流入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上,这样你就会在因和果上同时发挥作用。当你在阻止完全无意识的人毁坏他们自己、别人、地球以及将痛苦加诸公众之上时,这种做法同样有效。记住:就像你不能与黑暗抗争一样,你也不能与无意识抗争。如果你试着这样做,事物对立的另一面就会得到加强。你就会被其中一个对立面所认同,你会创造一个敌人,并把你自己拖入无意识状态之中。无论如何请确保你的内心没有抗拒,没有仇恨,没有消极力量。耶稣说:“去爱你的敌人。”这句话当然是“不要树敌”的意思。一旦你在“果”的层面下功夫,就很容易让自己迷失其中。你要保持警觉,要深深进入临在状态。但你仍需以“因”的层面作为首要的焦点,以开悟的教化作为主要目的,以和平作为你给予世界的最珍贵的礼物。
【思考】
继续David老师第二期的分享:
爱的世界:
当你愿意寻求的时候就寻见,当你叩门的时候就会开门。
要拥有成熟的爱,就一定要有第四种爱---神圣的爱。
养育孩子,是对自己的再养育;
推荐书籍:《清晨的甘露》
如何应用爱的元素:
1. 留意-再出现的错误模式和信念。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聚焦到我是否能够成功.
当我们不需要去取悦任何的人,不需要去证明任何的事情,你才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要从错误模式中走出来,就是有一个笔记本,记笔记常反省、分享,总结。
2. 接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缺失
1)接纳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责任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非常明确的告诉他。
接纳强调的是关系--和孩子的关系,无论你做什么,我都会关注你、支持你、帮汉你。
2)谦卑、学习和寻求,进行转换;
3.孩子的问题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学会看到孩子的问题,去思考可以解决的途径。
【每日一句】
每一天,都是生命的馈赠。
【梦境】
梦到在地震,床摇摆的厉害,但是自己还是睡着了。
【每日反思与改过】
昨天中午因为释迦太好吃了,没忍住吃了2,下午一直不舒服。所以呀,贪嗔痴,时刻要警醒自己。
下午和老师交流,其实也没有交流出个所以然,有些失落,但同时又知道说,有太多期望的时候,反到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尽在其中享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