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认真活过(《生生》点滴)

100天的路程,莉莉奶奶没有走完。

但我相信,最后那一刻,她一定是笑着,回忆着最后99天发生的那些点滴故事,带着依恋,带着不舍,带着对死亡的恐惧,又带着对人生的洒脱,将一切放下。

10岁的小男孩生生不明白什么是死亡,不能接受哥哥的离开。他要在哥哥留下的相片里,没看完的漫画书里,关注的网路直播里,去感受他依然存在。

余生只剩100天的莉莉奶奶同样不明白什么是死亡,尽管她已经见过死亡本身,但人生的路走到这一步,只能去接受,面对,承担,虽然你恐惧、抗拒。

他们的故事在一段段网路直播中交缠到一起,成为朋友,互相给予心灵上的支撑,而这一切,与年龄并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不是疾病突然袭来,也许莉莉奶奶的一生,就不会有这样绚丽的结局,当然,平安终老是人人渴求的幸福,但如果这个平安终老是可遇而不可求,你会选择什么?是缠绵病榻,在一次次痛苦的放疗化疗中祈求上帝抛来生的橄榄枝?还是努力绽放,燃尽最后一点对这个世界的爱?大概因为她经历过难熬的前一条路,才会选择大胆的后一条路。

努力绽放,就像每一天都是一次新生一样。

所以,我能理解导演的用心——剪掉某些悲伤的情节,用笑去冲淡死亡带来的阴郁。就像她无视规则耍赖打撞球一样,就像她不太协调的动作跳着表现人类喜怒哀乐的舞蹈一样,就像她略带走音地唱着甜美的《南海姑娘》一样(这段被剪掉其实有点遗憾)......我相信影院里的其他人,也都和我一样,发出了轻轻的却又是不可抑止的笑声。而银幕里的她,也是那样笑着,绚烂着,仿佛疼痛不曾在某个瞬间袭来过,仿佛这个直播可以一直这样下去,她和手机外那些不认识的脸孔,一起充满着欣喜和感激,在这个不太圆满的世界里认真地活着。

也能理解导演的初衷,想去表达太多,除了生生与莉莉奶奶这条主线之外,他在莉莉奶奶的母女关系以及生生和母亲的关系、生生母亲自己深陷悲伤不能自拔的状态上,都花费的相当的笔墨,大概是个细腻温柔的人吧,带着许多的善意。如果说生生与莉莉奶奶这条线是淡淡的、舒缓的,那么母女关系的这条线就沉重一些,也戳心一些。

母女关系其中蕴含的矛盾冲突,爱与纠结,可以说已经被很多文艺作品表现过,也可以继续无止尽地从各个角度表现下去,区别大概只是有的激烈,有的温和。《生生》里的这一种,可能更接近生活的常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母女这两个角色,都只是一个闭合的家庭单位中的一份子,彼此支撑,彼此依赖,互为责任,而这种责任,有时恰恰也成为不可摆脱的负担。

她不想成为女儿的负担。当女儿还在原来的位置去审视彼此的关系,去判断她一举一动的对错时,她却试图从这种羁绊中抽身,与女儿成为一种平等的、朋友般的关系。所以她拒绝女儿辞掉工作回来照顾她的提议,做了许多在女儿看来非常自私的事。而何谓“自私”?为了自己尽兴而使别人被内疚感包围?她不要成为女儿的负担,也不要女儿为了没能照顾好她而内疚,因为这是她的人生,过去怎么走,她没有经验,未来是怎样,她无从知晓,可是,也是要认真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一步一步走下去。

所以,医院里相拥的那一幕,可以说是瞬间打动了很少看电影会哭的我。不是前半段的冲突和不理解,而是她抱紧女儿,说出对死亡的惧怕,像个无助的小女孩,带着几分委屈,好像之前的那些努力,都是因为这种惧怕,自然而然的抵抗。这也是我喜欢这个角色的原因之一,丰满、立体、多个层面闪烁着不同的光芒。

也会想,如果是一个有经验的导演,三条线大概可以分别拍出三部色调不尽一致的影片,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也就变相冲淡了每一条线给人的冲击力。但是,也还是好喜欢。

喜欢她雨天打着伞走在街上的样子,湿漉漉的像副水墨画。

喜欢她一笔一画创作的绘本,喜欢她悄悄把它插进书架,然后偷偷观察,为了有人读它而窃喜。

喜欢她傻乎乎跟一群小伙子打撞球,理直气壮地胡诌出各种犯规的理由。

喜欢她和那只被人忘在车上的小狗两两相望,惊喜又无奈。

喜欢她跳舞时鬓边的那朵花,她开车回家时眼角的那滴泪,落寞地与计程车司机生涯告别时的那支烟,还有穿上又脱下的那双秀气的粉红色高跟鞋......

就像豆瓣上的评论说的,三个主要演员的表演撑起了这部戏,不够完美,但足够动人。

还是很想去那条林荫小路呀,在某个悠长的下午,阳光从树叶的间隙透下来,一大一小两个人笑着打羽毛球,仿佛那画面凝固下来就是永恒似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曾认真活过(《生生》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