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一篇献给养育娃的父母

已经到了3号,好像写2022年的计划有点慢了。但之前两周是娃的假期,为了安排好他的活动,好像抽不出空闲,最主要是腾不出心情来安排自己的事情。

这一代的父母就是在这种被娃的生活绑架的状态下一天天的过。也许说绑架有点过,但也确实是投入了十足的精气神。就拿放假这件事来说,既知道假期是让娃休息一下的日子,却又不想让他傻傻地无所事事地度过。于是要安排各种假期课程,或者社交活动,再或者做一些习题集,把平常没时间完成的功课集中补习一下,总之是家长各显神通了。有点说过,差生与好生的差距就是在假期里形成的。

我们这一代家长处于一种矛盾和纠结中。即向往素质教育,不希望孩子重蹈自己过去挣扎在题海里的命运,但又无法完全放手,让孩子快乐地无负担地学习玩乐。于是,把孩子送进了相对轻松的国际学校,却又不停地在课外给孩子拼课补课。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是寓教于乐的学习模式,到家里还要被要求做题刷题,时间恨不得被掰成几份来过。

偶然进了一个拼课群,看到家长们全世界找寻补课老师,拼这门那门,实在让我怀疑在学校的那些时间是不是纯属浪费了。如果这些课程都需要额外补习,那学校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说到底这是一个个接受过中西混合教育的家长们的“什么都想要”的心态。我们这一代家长,很多人在国内接受基础的教育,在刷题中长大,也很认同这种方式对于构建扎实的基础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各种考试中战绩赫赫的促进效应,对于想要子女考上世界知名院校的我们来说,这是无法放弃的有用工具。

但是,只是单纯刷题也是不够的。接受西方教育过程中也看到了他们教育方式对于孩子创造性,兴趣的保护,这也是家长们想要追求的。于是,集中西教育的特长成为这一代家长们追求的目标。至于效果是否如家长们所愿,还要看后续的成果了。

这个年代当父母实在不是件容易的活,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不让孩子在竞争中败下阵,又或者让孩子至少保持和自己相同的经济水平和阶层能力,父母的心愿也代表着父母的焦虑。

当带孩子不仅仅是让他吃好睡好,接受教育,而是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替他规划好的未来,还要顾及他的心理状态,成长势头时,当然就是一件费力的事情了。

我算是全职带孩子,就这样有时候觉得力不从心,想要干自己的事情,就需要孩子不在家的时候大片时间。要不然,但凡自己想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被娃时不时地打断。而那些既要兼顾工作还要养育孩子的朋友们就更加难上加难了。要么就是付出更多的时间,要么就是借助其他力量帮助,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2022年第一篇,可以看出来我的生活的确是以孩子为主了。作为父母,把时间和精力给孩子其实没有什么怨言可说。即使有时候会想,自己如果能够把带孩子的精力分一些给工作或者其它,是不是获得的认同会更高一些。答案不得而知,但我自己也会觉得,养育孩子其实让自己心里是很满足的,也许从外人看起来觉得自我价值没有完全实现,但和孩子在一起的时时刻刻,不管是看到娃成长心情愉快的时候,还是被他气的胸闷气短的时候,都是一种人生最自然真实的状态。

孩子是一面镜子,我能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会去仔细地审视自己。孩子是一个商业对象,我要学会和他交互,从他身上得到反馈,修正自己。

其实,我觉得能够做好一个母亲的人,除却专业知识,在其他方面是可以在职场上挨一阵子的。如果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带自己孩子的那种投入程度和不求回报的心态,又何愁办不好事情呢?

有时候想,鸡娃之所以上瘾,是因为它是集大成的事务。你在做一项决策和计划,实施你的理念和想法,而执行者是那个比你弱小的孩子。执行的好,你会获得认可和成就感,执行的不好,你完全可以把责任归咎到孩子身上,觉得他实在是资质有限或者执行能力不到位。而不管执行结果是好是坏,你都会继续坚持下去,毕竟整个过程中完成最难部分的是娃。娃至少在年幼或者年少的阶段,是无理由地相信你依赖你,也会按照你的要求去执行任务的。这样动动脑动动嘴,就让自己在世界的某一部分刷了存在感的活,又有谁不会沉迷呢?

这么一看,老母亲的活没有想象中那么舒心,也没有大家描述的那么难堪。即使当中有诸多不爽,还是让人欲罢不能地继续这个职责。毕竟这份天然的全能型的管理工作,也是给你提供了一个认识,实践和收获的平台。

2022年,继续努力地养娃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年第一篇献给养育娃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