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天刚来未久,却已踩响归去的脚步。当冬至,伴着北风,和着飞雪款款而来,便意味着冬天将与我们告别。
这两天,翻开朋友圈,各种贩卖冬至团子的信息铺天盖地,各种晒图让人垂涎欲滴,白的,青的,黄的;甜的,咸的;萝卜丝的,荠菜的,豆沙的,应有尽有。
不由得让我想起这属于江南独有的美味,想起了如同涟漪般的往事。
01
冬至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在江南,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冬至前一周,家家户户都要祭祖过节,这是维系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的仪式,而让这习俗不断传承延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便是食物了。
“家家捣米做团子,知是明朝冬至天。”团子,是江南人家过冬至必备的点心,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这应该跟太湖地区盛产稻米有关吧,在苏州,从年初到年尾,每月都有一道用糯米粉制成的点心: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 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 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小时候,每到冬至,家里都要“过祀节”,这是一个大节,隆重有加,一般人家都会准备“蹄子八样头”,也就是包括蹄髈在内的八个大菜,因为这顿饭是请家里的祖宗吃的年夜饭,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点心,那就是团子。
大约冬至前一周,大人们就说这是节性期,这段时间里,人们一般是不能走亲访友的,因为冬至节各家的祖上都要回家来吃年夜饭的,怕不小心撞上了不吉利,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
印象中,这几天,我奶奶就开始张罗,拿出当年的新米,一半糯米一半粳米,一淘箩一淘箩的拿到河边淘干净,然后放在竹匾里晾干,等到米用手捏上去不湿,不腻,就可以用石磨磨成粉,据说,这样磨出来的米粉才会更加有粘性。
石墨是放在队长家的,两块圆形的石头,中间有个洞,上面的圆形磨子边上有个木头的把手,把手上有个榫子,连着一个T字形木架子,推磨的人站在前面,握住横杆的两边,逆时针地绕圈。这活一般都是家里力气大的人干,小孩子们也会抢着玩,而妇女或者老人们,则坐在磨子边上,不断地往中间的洞里添米。
那时候,我爸是在镇上工作,这些活都是我奶奶和我妈做的,外带我这个小帮工,每次磨粉的时候,我和妈妈一起推磨,奶奶负责添米。
磨好的粉拿回家,奶奶还要用竹筛筛一遍,这样吃起来才会更细腻,筛过的粉放在匾里摊开,防止结块。
冬至的前一两天,村东到村西,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刨萝卜丝、熬豆沙、揉粉,偶尔也有人家剁肉馅的,那一定是村上为数不多的干部家庭,或者是见过世面的人家了。
“今天下午我家做团子”奶奶一声召唤,左邻右舍的大姑大婶应声就来。揉粉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揉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团子的口感,这活我奶奶年年都是亲自操刀,馅儿都是我妈妈提前准备好的。
这会儿,家里可热闹啦,像是妇女们自发组织的一次大联欢。老话说,三个女人就是一群鸭子,嘎嘎地响个不停。我呢只能在旁边听她们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等着被差遣着干点小活,比如帮奶奶的粉里加点水,帮李婶的围裙后面的结系系好。
看着她们两手不停地揉搓着,挖出一个大坑,放入馅儿,再把口收起来搓圆,很想去试一试,刚一伸手,奶奶就在旁边喊了:小孩子别动,做得不好,上祖要生气的。其实是怕我做不成形,浪费粮食罢了。
做好的团子分批拿到灶屋间去蒸,灶头上的大锅里放个竹蒸架,团子的下面都用粽叶垫好。
冬天坐在灶膛烧火,小孩子都是非常愿意的,好玩又暖和。我们家的灶膛边上有一个风箱,奶奶用稻柴点好火,放上捡来的枯树枝,然后换上我,刺啦刺啦地拉起了风箱,拉了很久,不见水开,奶奶就过来,用火钳在灶膛里的树枝弄了弄松散,不一会水开了,奶奶趁机炫耀了一下,烧火也要动脑筋的。
热气腾腾的灶屋间,蒸汽弥漫,一股糯米的香味飘散开来,看着这刚出笼的一枚枚团子,圆圆滚滚,雪白如玉,飘着热气,散着香气,我们那还挪得动身,围着团子转圈,食指放在嘴里咽着口水,乘奶奶不注意的时候,伸出手指,在身边的团子上轻轻地掐了一点皮,放进嘴里,然后抿紧了嘴巴。
一会儿,奶奶准备一个小碗,放入一点“洋红”调成水,用一只筷子蘸一蘸,点在每一个团子上,点了红点的团子越发显得浑圆憨萌。看到那个被掐了点皮的团子,奶奶边用手揉揉圆,边笑着说,一定是出锅的时候碰到了,补补好上祖是不会生气的。
这新出锅的团子是不能动的,是过节的时候供上祖的。
03
吃货时代的来临,让冬至团子的角色从祭祀之物转变成了传统时令点心,糯米粉也变成了批量生产的水磨粉,馅料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物质匮乏年代的萝卜丝和豆沙馅了,五花八门,创新不断,各路商家借着节日的缘头,变着法儿地取悦食客,什么雪菜肉末香干、荠菜肉馅、菜花干肉末,甚至还有网红的肉松蛋黄。
快速方便的互联网时代,人们想吃冬至的团子,只要微信点一下就能送货上门,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吃什么馅就吃什么馅,不再需要花时花力去挖掘食物的过程,就可以直接品尝结果。
偶尔,想吃又不想动手的时候,我也会去买现成的团子吃,不管馅儿多么鲜美,多么惊艳,吃一次,就没有再吃的欲望了,那味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美味,而是食物背后的人情味、家乡味、生活味、岁月味。
一枚冬至的团子,不仅仅是一道点心,更是芸芸众生对冬天的记忆。那是人们不停地劳作,不停地挖掘属于每个季节的美味,生动地串联起了从春到冬的美好岁月!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区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 “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 的价值理念而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选专题 【金色梧桐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动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 【文字之光】;
02 发私信给【文字之光】的主编 【韩涵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