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思维方式4:第一性原理——探寻颠覆性的思想。

《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一切的“元起点”。

第一性原理最早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说:“在每个系统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题和假设,不能被省略和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被埃隆·马斯克用到了极致,他用这个思维方式创造了几家极具颠覆性的伟大公司。而这个词也因为他为大众所熟知,他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特别推崇“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维。他说“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简单来说,第一性原理就是找到一个元起点,所有的东西都从这个起点开始推导。比如牛顿第二定律F=ma,就是宏观世界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性原理,所有的运动关系都可以用这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解释和推导。

第一性原理的应用是基于逻辑推理中的“演绎法”,典型的就是苏格拉底的三段论:

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在比如:

大前提:F=ma

小前提:a=v/t

结论:Ft=mv

对于演绎法来说,只要前提和推理逻辑正确,结论就一定正确。比如上面两个案例,前提都是正确的,结论也就是正确的。这种方法可以得出确定性的结论,让人非常安心。

第一性原理本身通常来自归纳法和假设,因为是元起点了,没有什么能推导得出它。比如第一个案例,人都会死,这是归纳得出自然定律,从无例外。第二个案例就是先假设,然后用实验来验证的。

二、建立可信赖高阶思维模型的模型。

我们日常生活中主要有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就是归纳总结,我看到过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我的几个好朋友做生意赚钱了,我也想去做生意。但是归纳法的问题是,即便所有的前提都是正确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即便我看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也不能下定论说“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还有一种常见的思维就是“比较思维”,看别人怎么做的我就怎么做,比较思维本质上也是一种归纳思维。通过现象(别人怎么做的),得出结论(我这么做应该也行)。首先别人做能成,自己做不一定能成。其次就算能成也只是在他们基础上的改进。

从头算,只采用最基本的事实,然后根据事实推论。马斯克说:“我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如果马斯克也是比较思维,就不会有特斯拉,SpaceX这些颠覆性的公司了。

比如在马斯克开发特斯拉的案例中,所有人都说现在的电池组真的很贵,电池组每千瓦小时要烧掉600美元,而且未来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权威人士都声称一个行业、设计图样、一个实体或者一个想法都已经达到了它的顶峰。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电池组再也没有改进的空间。

然而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马斯克问:电池的材料构成都是什么?这些材料的现货市场价值是怎样的?电池是由碳、镍、铝、其他用于分离的聚合物还有一个金属罐组成的。如果我们去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这些金属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分解一下,那么这些组成电池组的材料每种又值多少钱呢? 后来,电池的价格就变成了每千瓦小时80美元。

与其根据参照物去推论,不如把问题分解成几个最基础的事实,然后检查每个事实部分。即使问题已经解决,还是可以从问题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入手,从新审视是否有更好的、可能的解决方案。运用第一性原理消耗很多脑力,比较思维就很轻松,比较思维只能带来微创新,而第一性原理的调整是颠覆式的创新。

比较思维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只能得出表面的解释。而越表面的解释,可迁移性就越查。稍微换一个场景,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做了,只有深入本质,才能得出深刻的观点。我们在用思维模型简化世界的时候,因为认知偏差,通常会出现“过度简化”和“简化不足”的问题,基于归纳思维的多数都是一些简化不足的低阶模型。

对应的,基于演绎法的第一性原理3个优点也就出来了:

1、前提正确,结论就肯定正确,用起来放心;

2、从本质开始思考,才能得出颠覆性的思想;

3、第一性原理是元起点,是高阶模型,适用边界非常宽。

寻找和使用“第一性原理”都是非常消耗脑力的,但这是可以用来改善思维模型的最好的思维模型之一。

三、怎么学习第一性原理。

在讲“奥卡姆剃刀”这个模型的时候,我们提到了“简化”思考的一些思路,一个是找到“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通过“升维、抽象”的简化。第一种是做减法,第二种是做除法。第一性原理就是做除法,不是盲目的删减,而是找到一个点,可以覆盖整个面。

学习第一性原理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去书里面学习了,很多需要抽象思考提炼的东西对我们普通人总是很困难的,但是已经有很多大神折腾出了那么多有用的原理,我们直接拿来用就是了。就像查理芒格说的,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知识,就能掌握普世的智慧。

当然除了学习抽象的模型,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自己思考,总结一些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发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第一性原理。发现第一性原理和应用第一性原理通常是互为逆过程。

发现第一性原理:从现象出发,一步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直到找出最终原因。

应用第一性原理:从原理出发,一步步往前推演,直到找出适合该问题的解决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发现和应用第一性原理,就是“现象——本质——现象”的过程。

从现象到本质的一个思考方式,苏格拉底提问。苏格拉底式提问是一个探究深层含义的有效方式,就是不给于正面回答,而是采用诘问式提问法来引导回答者自己找到答案。

苏格拉底提问的四个方向:

1)澄清问题本身(问题是什么?我怎么想的?能否进一步阐述?)

2)多次向前提问(为什么是这样?)

3)多次向后提问(所以呢?)

4)多次四周发散(还有别的可能吗?不一定吧?)

问这些问题的过程,会阻止你“想当然”的依靠直觉和情绪来做出反应,帮助你不断递进,思考更加深刻和本质的东西。这些方向中对探寻第一性原理最有效的是第二条,向前提问。有个方法就是“5个why”,这种思考工具最早是由丰田公司的大野耐一提出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为什么丰田汽车的质量会这么好?”他说:“我碰到问题,至少要问五个为什么。”

据说有一次,大野耐一到生产线上视察,发现机器停转了。

于是他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机器停了?”员工答:“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断了。”

他接着问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超负荷?”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润滑不够?”答:“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磨损了呢?”答:“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等杂质。”

通过“追问5个为什么”来追问问题的真正原因确实是很有效的,通常经过2、3次“为什么”的思考之后,就开始觉得困难,真正要“动脑”了,这时候才开始触及本质。

四、第一性原理不是万能原理。

当然,所有原理都有都自己的边界和使用条件,第一性原理也不例外。第一性原理追求的是确定性,但是确定性通常只在硬科学,比如数学、物理学、化学中存在,而在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这些软学科中,去追求觉得的确定性是不现实的,只能徒增烦恼。

即便是第一性原理也有自己的局限性,特别是应用在我们生活、工作这些复杂系统中的时候。当然第一性原理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一旦过分依赖,就容易出现“铁锤人综合症”,这是我们学习多元思维模型的人,首先要避免的。避免的最佳方式就是跨学科学习、收集更多的第一性原理,让自己拥有各个学科的工具。

五、第一性原理的反面。

菲茨杰拉德:“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现在广泛应用的“大数据”就是一种和“第一性原理”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大数据”基于归纳法,根据相关性,通过复杂的、海量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而“第一性原理”基于演绎法,根据因果关系,从一个简单的起点,一步一步开始推导得出结论。

以前归纳法不是特别靠谱,是因为人的经验总是有限,获取的样本太少,结论出现偏差的概率就大。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海量数据包含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不确定性,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取代原来的因果关系。

很多基于大数据公司的产品开始暂露头脚,典型的就是今日头条和抖音了,还有很多基于数据的职业,比如当下很火的“增长黑客”,Facebook、Google等等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有自己的增长团队,也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智能时代》这本书中写道,根据因果关系知道原因固然好,但是由于复杂的问题,其难度非常大,除了跨物质条件,人们的努力,还要靠运气。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有新的思维方法,从大量的数据中直接找到答案,即使我们不知道原因。

比如,比如在Google投放广告,在电影租赁网站上投放零食广告,在女装网站投放男装广告。我们并不知道这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但实际上在大数据时代没有必要知道它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我们只要知道它们是有关联性的,根据关联性做广告投放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就可以了。

当然,大数据这么厉害这并不是说第一性原理就没用了,恰恰相反,大数据说明人在归纳统计思维方面是比不过机器的,而在演绎思维方面,人才有独特的优势,大数据可以成就头条和抖音,但做不出特斯拉。两种思维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重要工具。


作者:伊文,前网易运营,高效学习教练,商业咨询师。

如果你想提高学习能力,或者开启一份副业,增加自己生意的用户和收入,欢迎私信关注我一起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模型&思维方式4:第一性原理——探寻颠覆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