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精华摘要

一 论真理

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

假如把人们内心中那种种虚荣心,虚妄的自我认知,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想都清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许多渺小,空虚,丑陋,以至于连自己都感到厌恶。

曾有先哲责备“诗”,诬之为魔鬼的迷幻药酒。因为诗不仅出自幻想,而且其中总有着虚幻的成分。

神圣的教义是——追求真理而与之同在,认识真理而敢于面对。信赖真理,而对之皈依,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界。

感性主义在许多方面都是肤浅的。

欺诈的行为像蛇,它无法用足站立,而只能靠肚皮爬行。没有任何罪恶比虚伪和背叛更可耻了。

二 论死亡

己克服对死的恐惧--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能够蔑视死亡,荣誉感可以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怯懦软弱却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亡了。

我们在历史中曾看到,当奥托大帝伏剑自杀后,他的臣仆们只是出自忠诚和同情(一种软弱的感情),而甘愿毅然随之殉身。塞涅卡说过:“厌倦和无聊会使人自杀,乏味与空虚也能致人于死命,尽管一个人既不英勇又不悲惨。”

但有一点应当指出,那就是死亡无法征服那种伟大的灵魂。这种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终如一,不失其本色。

奥古斯都大帝在弥留之际,他唯一关注的就是爱情:“永别了,丽维亚,不要忘记我们的过去!”

而提比留斯大帝根本不理会死亡的逼近,正如塔西佗所说:“他虽然体力日衰,智慧却犹存。”

菲斯帕斯幽默地迎候死亡的降临,他坐在椅子上说:“难道我就将这样成为神吗?”

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将为人类所敬仰!

三 论宗教信仰

若试图以武力统一信仰,那是违背天意的,这是用上帝的一种训谕去否定另一种训谕。要知道,上帝认为人类不仅是基督徒,而且首先应该是人。

所以当罗马诗人卢克莱修6看到阿伽门农 三用亲生女儿向女神献祭时,他

叹息说:“宗教信仰竟能使人犯下如此的罪恶恶!”

但如果他能看到法兰西1572年8月23日巴托罗缪节之夜的异教徒大屠杀,以及1605年11月5日信徒福克斯谋杀英王和议员的阴谋,他就会更有理由发出这种感叹,并且更坚决地反对宗教和主张无神论了!

因此,对于一切以宗教和信仰名义进行煽动的暴力行为,以及一切为这种行为辩护的邪说,君王们都应当用他们的法律和剑,,学者们也都应当以他们的笔--犹如天使挥动夺魂的金杖,最无情地将其投畀豺虎,投诸地狱!在一切关于宗教的理论中,最高明者无过于使徒圣雅各的这句话:“愤怒的情感并不能体现上帝的正义!”

还有一位古代神学家也说过同样坦率白的话:“凡是呀,强制别人信仰的人,肯定具有本身的目的和私利。”

四 论复仇

复仇是一种原始的公道。

有人乐于采用光明正大的方式报复敌人,这是可赞佩的,因为复仇的动机不仅是为了让对方受苦,更是为了让他悔罪。

五 论逆境

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

面对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从道德修养而论,后者比前者更为难得,所以圣经之旧约把逆境看做神的赐福,而新约则把逆境看做神的恩眷。因为上帝只有在逆境中,才使人感到更深的恩惠和更直接的启示。

幸福中并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逆境中也不乏慰藉与希望。

最美好的刺绣,都是以暗淡的背景来衬托明丽的图案,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镶嵌于明丽的背景之上。

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会在幸福的边缘中被显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释放出光辉的。

六 论韬晦

韬光养晦是弱者处于弱劣势时需要的智慧和策略。在政治中,涛会是一种防御性的自全之术。

谋略与韬晦是两种素质。

君子坦荡荡,强者往往具有光明磊落的精神以及能谋善断的作风。他们就像那种训练有素的马匹,善于识别何时可以疾行,何时应当转弯。既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坦率,又懂得在何时必须沉默。

一个善于沉默的人,往往显得更加具有尊严。

作伪或者说谎,即使他可以发挥某种作用,但其恶果终究会远远超过好处的。

作伪的3点好处:

第一,可以迷惑对手,麻痹敌人,第二可以给自己留有余地,掩护退却。第三,可以用谎言为诱饵探察对方的意图,所以西班牙人有一句成语:抛出一种假的意向,换取一种真的实情。

作为的三种害处。第一,说谎者永远是不堪一击的,因为他不得不随时提防被揭露。第二,伪装将使朋友也产生迷惑,从而失去合作者。第三,伪装将使人失去人格。从而毁掉人们对他的信任,因此比较明智的做法就是努力塑造真诚坦荡的形象,妥善的运用韬晦之术。

七 论家庭

子女增加了他们的生活负担,却减轻了他们对死亡的忧惧。

虽然动物也能传宗接代,繁衍不息,但只有人类才能拥有荣誉,功德和持续不断的伟大工作。然而为什么有的人没有留下后代,却留下了流芳百世的功业?因为他们虽然没能复制一种肉体,却全力以赴地复制了一种精神,其实这种无后继的人,是最关心未来的人。

八 论婚姻

成了家的人,可以说是对命运之神付出了抵押品。因为家庭难免会拖累事业,使人的许多抱负难以实现。

所以,最能为公众献身的人,往往是那种可以冲破家室所累的人。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够把他们的全部爱与财产,都奉献给唯一的情人--公众。而那种有家室的人,则只愿把最美好的祝福保留给自己的后代。

作为献身宗教的僧侣,是有理由保持独身的,否则他们的慈悲就将先布施于家人,而不是供奉神灵了。

作为军人,家庭的荣誉可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与勇气。

一个独身的女人往往是骄横的,因为她们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她的贞洁,似乎是自愿保持的。

九 论嫉妒

无德者必会嫉妒有德之人。因为人的心灵如若不能从自身的优点中取得养料,就必定要找别人的缺点作为养料。而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没有优点,又看不到别人优点的,因此他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美德的时候,他就一定会设法贬低别人的这种美德,以求实现两者的平衡。

嫉妒者必定是好打听闲话的。他们之所以特别关心别人,并非因为事情与他们的切身利害有关,而是希望通过发现别人的不幸,来使自己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愉快。

其实每一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都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因为嫉妒如同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闲人。

如果别人由于某种优秀表现而得到提升,就等于映衬出了其他人在这方面的无能。从而就会刺伤他们,而且越彼此了解,这种嫉妒心将越强。一个人可以允许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上升。

嫉妒的来源是自我与别人的比较,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所以皇帝通常是不会被嫉妒的,除非对方也是皇帝。一个具有崇高美德的人,他的美德越多,别人对他的嫉妒将越少。因为他们的幸福来自于他们的苦功,他是应得的。

而同情心则是嫉妒的一味良药,所以一些名人,当他们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时,总是在向人们诉苦。其实他们未必真的如此受苦,这只是钝化别人嫉妒锋芒的一种策略罢了。

那种骄傲自大的人物是最易招来嫉妒的,这种人总想尽一切办法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或者大肆地炫耀,或者力图压倒一切竞争者,其实真正聪明的人,反倒愿意给人们的嫉妒心留点余地,有意让别人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占自己的上风。

对于享有某种优越地位的人来说,与其狡诈的掩饰嫉妒,莫如坦率恳诚的放开,只是千千万不要表现出浮夸。

许多明智的大人物,凡有抛头露面可以出风头的事情,都会推出别人作为替身去登台表演,而自己则宁愿躲在幕后操纵。这样一来,群众的嫉妒就会落在别人身上了,事实上,愿意扮演这种替人出风头角色的傻瓜是不会少的。

十 论爱情

一个本该秉承天意、追求高尚目标的人,却一事不做,而只拜倒在一个小小的偶像面前,成为自己感官的奴隶--虽然还不是口腹之欲的奴隶(那简直与禽兽无异了),即娱目色相的奴隶。而上帝赐人以眼睛本来是有更高尚的用途的。

过度的爱情,必然会夸张对象的性质和价值。例如,只有在爱情中才需要那种浮夸谄媚的辞令。而在其他场合,这样的辞令只会招人耻笑。古人有一句名言,最大的奉承,人总是留给自己。——只有对情人的奉承要算例外,因为即使最骄傲的人,也愿意在情人面前自轻自贱。所以古人说的好,人在爱情中不会聪明。

至于其他方面的损失,古诗人荷马早就告诉我们了,那追求海伦的巴里斯王子竟拒绝了天后朱诺(财富女神)和蜜娜发(智慧女神)的礼物,也就是说,溺身于情的人,是甘愿放弃一切财富和智慧的。

我不懂是什么缘故,使许多军人更容易坠入情网。

人心中可能潜伏有一种博爱倾向,若不集中于某个专一的对象,就必然失之于更广泛的大众。使他成为仁善的人,像僧侣那样。

夫妻的爱,可以使人类繁衍;朋友的爱,致人以完善,但那荒淫纵欲的爱。却只会使人堕落毁灭。

十一 论权位

身处高位者是三重意义上的臣仆,君主和国家的臣仆,名誉地位的臣仆以及事业的臣仆,因此他们也没有自由——言行的自由和支配时间的自由。

然而识时务者又有几人?在时势激流中,人们常常是在应该退时不肯退,想要退时已退不成。

有趣的是,身处权位的人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是否幸福。 而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迷,就很难找到答案。他们能自我宽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他们得到骄傲和荣誉。尽管他们的内心也许恰恰与此相反。他们会时时感到忧虑,因为只有在结局到来时,他们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成功与美德是衡量人生事业的两种尺度。

十四 论贵族

一般的福利可以人人均沾而特殊的荣耀就必须有所选择。

十五 论叛乱

如果一个国家陷入无休止的冲突和党争之中,那也是一种恶兆。因为它表明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已经消失。一个政府的各部门应当像天空中的诸行星那样,每个行星既有自转专,但也服从于统一的公转。但如果各部门的人都各行其是,或像塔西佗所说“其自由的程度与作为臣民的原则不一致”,那就表明行星运动的秩序乱了套。

十六 论无神论

我宁愿相信圣使徒传、犹太经典和《古兰经》中的一切寓言和神话,也不能相信这宇宙只有躯壳而没有一个作为主宰的精神和灵魂。所以,上帝根本无须显示奇迹来反驳无神论。事实上,宇宙中所存在的自然秩序,就已经足以驳倒它了。

一知半解的哲学思考把人导向无神论,但是对宇宙与哲学的深刻思考,必然使人皈依于上帝。因为从表面上看去,自然界中的万物似乎是偶然和不相关联的。可是只要深人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万物之间那种错综复杂的因果联系,最终只能导向一个总的宇宙原因--那就是神。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那些以无神论为标榜的哲学--例如卢克莱修、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学说,恰好提供了最有利于宗教哲学的证据。

他们有两种学说:一种看法认为宇宙是由地(土)、水、风、火和“存在”这个范畴所构成的。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宇宙万物的元素是一群无限小且无定形的原子。我认为在这两种说法中,以第一种较为可取。《圣经》中虽然说过:“愚者心目中看不见神。”但并没有说过:“愚者理性中认识不到神。”这就是说,愚人之所以主张无神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意见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

有利于无神论产生的因素有如下几种:一是 宗教内部的派别纷争。二是教会内部的腐败。关于这一点,圣波纳曾说过“现在已不能说教士应当像普通人一样了,因为现在的普通人都比教士们强。”三是亵渎和嘲弄神圣事物的风气。四是由于天下太平安定、文化发达,使人感到不再需要依赖神的大量。假如人类再次陷入苦海的话,他们就会发现自己非常需要祈求神的荐帮助了。

当人心中具有一种神圣的理想和信仰,那么就可以激发出无限的意志和力量。这种意志和力量假如不依托一种信仰,就不可能产生。

西塞罗在一次对罗马人的演说中,对罗马之所以如此伟大的原因作过很精彩的论述,他是这样讲的:

“无论我们多么自豪,我们还是应该承认,我们在人数上少于西班牙人,在体质上弱于加洛人,在机敏上不如迦太基人,而在文化上则低于希腊人。而就爱国心和乡土观念论,我们也无法和本地那些土著人相比。但是我们有一点却超过了所有这些民族--这就是我们的仁德、虔诚和对于神的信仰。我们确信我们来自于神,并且服从神的意志安排世界,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优越于世界上的任何人!”

十七论迷信

对于神,与其陷人一种错误的信仰,倒还不如没有任何信仰。因为后者只是对神的无知,而前者却是对神的亵渎,迷信神实质上就是亵渎神。普鲁塔克说得好:“我宁愿人们说世上根本没有普鲁塔克这个人,也不愿人们说曾经有过一个普鲁塔克,他靠吃他子女们的血肉为生。”--他说这话是针对史诗中关于大地之神塞特恩的说法”。

试看历史上那些倾向于无神论的时代( 如奥古斯都大帝的时 代),往往是太平的时代,但是迷信却曾破坏过许多国家迷信把人类托付于来自九霄云外的的神秘统治者,而这种莫名其妙的统治却足以否定掉人间任何法制。迷信总是群众性的。

十九 论帝王

《圣经》中说:“君王之心不可测”。

二十 论忠告

开放言论由哪些弊病:

第一,开放言论是国家难以守秘。第二,众说纷纭,会削弱君主和国家的权威。第三,难免会有人出于自身的私利而提出不利于社会的建议。

二十一 论拖延

在事情初起之际抓住时机,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智慧。

事情一旦到了要采取行动的地步,迅捷就是最好的保密手段。

二十三 论自私

人就像地球一样,难免会把个人的私利定做绕以旋转的轴心,但不要忘记,宇宙之间还共有着另一个轴心。

二十四 论革新

就人性而言,恶,似乎有一种自然的动力,推动它在发展中不断增强;而善,却似乎缺乏那种原动力,只是在开始时最强。革新就意味着要驱除这种“恶”的源泉。有病而拒绝服药只能导致病情的恶化,因为事物终归是要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时间才是世上最伟大的改革家。如果时间可以使事物衰败,而人却没有智慧使之革新,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

既成不变的事物,即使并不优良,也会因为已被习惯所适应而不断坚持。而新事物,即使再优良,也会因不适应旧的习惯而受到抵制。对于旧习俗来说,新事物好像陌生的不速之客,它容易引起惊异和争论,却不易被接受和欢迎。

二十六 论小聪明

有的人藐视一切他们弄不懂的事物,企图以轻蔑来掩盖自身的无知。还有的人喜欢对一切问题都表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而且百般挑剔,企图抹杀其本质,以此来标榜自己具有独特的判断力。

二十七 论友谊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明。

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懑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因得到发泄而感到放松,否则这种抑郁会使人致病。医学告诉我们,“沙沙帕拉”可以理通肝气;磁铁粉可以理通脾气;杏仁可以理通肺气;海狸胶可以治疗头昏。然而除了一个知心挚友以外,却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治疗心病。只有对朋友,你才可以尽情倾诉你的忧愁与欢乐,恐惧与希望,猜疑与烦恼。总之,那些沉重地压在你心头的重担,都可以通过友谊的肩头而被分担。

思想是卷着的绣毯,而语言则是打开的秀毯,所以有时与朋友进行一小时的促膝交谈比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使人的思维豁然开朗。

因此一个好朋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使你获得又一次生命。

二十九

论强国之道

历史上最乐于向世界开放的城邦,莫过于罗马,他们愿意把公民权授予一切愿意归顺和定居于罗马城的人。而根本不考虑他们过去属于哪个国度。

与古代那些威武雄壮的战争相比,近代的占成争黯然失色。这完全与现代那些荣誉勋章的泛滥休戚相关。他们往往不加区别地将勋章授予那些军人或非军人。但是在古代就不同,,国家更珍惜战争的荣誉。所以,在战场上刻石立碑,为烈士建纪念碑,授予英雄以统帅日的的桂冠,以英雄的名字命名,举行盛大的凯旋仪式,给复员的战士慷慨的赏购 以及给伤残者优厚的抚恤等,这些明智的政策和措施,巧妙地激励鼓舞了全全民族的尚武精神和斗志。

三十 论养生之道

人应当善于鉴别哪些物品食用有益,哪些物品食用有害。这种善于自我观察的智慧,是一味最好的保健药。对于一种欲望,如果人能断定“它对健康是不利的,我应当摒除它”,肯定比断定“它对我好像并无害处,放纵它无所谓”要安全得多。要知道人在身强力壮的青少年时期所养成的不良嗜欲,到了晚年是要一并结算的。

要经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这是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人尤其应当克服嫉妒、暴躁、焦虑、抑郁、怒气、苦闷、烦躁等情绪。人心中应当经常充满希望、信心、愉快,最好常常发笑,但不要过度狂喜。要多欣赏美好的景物,进行对身心有益的学问研究和思考,如阅读历史、格言或观察自然。

无病时不要滥用药物,否则一旦疾病降临,药可能就不再生效了。但也不要忽视身体中的小毛病,应当注意防微杜渐。生病时,要努力恢复健康;而健康时,则应当经常锻炼。许多体力劳动者在生病时健康恢复得较快,说明锻炼对增强体质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认为增强体质的办法之一,是设法适应两种相反的生活习惯。但我认为最好还是加强那种对生命有益的习惯。

三十一 论猜疑

参与的根源是由于对事物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多了解情况是消除疑心的有效办法。

三十二 论言谈

那些喜欢出口伤人者,恐怕是低估了被伤害者的记忆力和报复心。在谈话中善于提问者,必能多有受益。若所提问题又恰是被问者的特长,那将比直接恭维他更有利。因为这不仅能使听者获得教益,也能使被请教者感到愉快。但提问应当掌握好询问的分寸,以免使其变成盘问,使被问者难堪。作为客厅中的主人,应当使在座的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以免有人产生被冷落感。遇到有人独占谈局,主人就应当设法将话题转移。还要记住,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

三十四 论财富

想发横财者,必堕于不义之术。

三十八 论天性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不可能被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抑,也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强烈,甚至道德和教育的力量也很难完全将它约束,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一些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如果你想改变你的某种天性,那么你开始时制订的目标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目标太大会由于受到挫折而灰心;目标太小则会由于收效缓慢而泄气。在努力中不妨做些能鼓励自己情绪的事情,犹如初学游泳者借助漂筏一样。在取得成效以后,就要从严克制自己,就好比练功的人缚着重物走路一样。其实苦练比实用还难,但其效果却更好。如果某种天性太顽强,太难克服,那么可以考虑以下的办法:

第一,要长时间严格地约束自己。比如每当你想生气时,就在心中暗诵26个字母以制怒。

第二,一点一滴地逐渐做起。比如有人在戒酒时,会采用每天都比前-天少喝一点的办法,最后戒绝。

灵魂最自由的人,就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

人在独处时要谨慎。只有不在面对自我的时候,人的真性才最容易显露出来,因为那时他不必掩饰。在激动的情况下,也易于显露天性,因为激动使人忘记了自制。另外在脱离了所习惯的环境,而处于一种不适应的新境遇时,人的真性情也可能显露出来。

让自己做与其天性不相合的事业的人,则更需要毅力,因为这时我的灵魂与我的存在相分离。

三十九 论习惯

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所以马基雅弗利说:人的性格和承诺都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习惯。

几乎一切都难以战胜习惯,以至于一个人尽可以诅咒、发誓、夸口、保证,到头来还是难以改变一种习惯。

此外还必须考虑到,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养好的社会公民的。在这方面,国家与政府只能是美德的培育者,而不是播种者。更何况,还有些政府连培育者也做不到呢!

四十 论幸运

智者从不夸耀自己的成功,他们把光荣归功于“命运之赐”。事实上,也只有伟大的人物才能得到命运的护佑。恺撒对暴风雨中的水手说:“放心吧,有恺撒坐在你的船上!”而苏拉则不敢自称为“伟大”,只称自己为“幸运的”。从历史上可以看到,凡把成功完全归于自己的人,常常会有不幸的结局,例如雅典人泰摩索斯总把他的成就说成:“这绝非幸运所赐。”结果他以后再没有一件事是顺利的。世间确有一些人,他们的幸运流畅得有如荷马的诗句,例如普鲁塔克在把泰摩列昂的好运气与阿盖西劳斯和埃帕米农达”的运气做比较时发现,幸运的原因还取决于他们的性格。

四十一 论贷款

高利贷的繁荣必将导致社会的普遍贫穷,少数债主的横征暴敛,将使大多数人走向破产。

四十三 论美

美貌的人,未必也具有内在的美,所以许多美男子徒有其表,却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们过于追求形体之美,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但这不可绝对而论,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胜于服饰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单纯仪容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并非人力所能创造。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四十五 论建筑

今日欧洲虽不乏梵蒂冈和西班牙王宫那样的雄伟建筑,但很难找到一处堪称典范的优良住宅。这种情形真令人惊异。

四十九 论律师

为人打官司是伤天害理的事,虽然律师有时也可以主持正义,但律师承包案件绝非出于对你的同情,而只是为了从你的官司中谋利。

五十 论读书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增添情趣,也可以增长才识。

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书籍可增添情趣;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关系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读书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读书是自欺欺人,完全按照书本做事就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书本之外。这是一种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书籍好比食物,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知其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应限于不太重要的和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被蒸馏过的水一样,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严谨。因此,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只身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清晰锐利。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集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确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

五十二 论礼貌

薄利才能多销。

五十三 论称赞

由于这种称欲来自庸众,因而常常是虚伪的,未必会反映其真正的价值。因为庸人是难以理解真正伟大崇高的美德的。

最廉价的品德最容易受到称颂,稍高一点的德行也能引致人们的惊叹。但是对于那种最上乘的韦德,人们却是最缺乏识别力的。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对你的称颂,因为许多赞扬的出发点是虚伪的。

五十四论虚荣(精读)

“大家看,我扬起了多少灰尘啊!”那只苍蝇伏在大车的轮子上神气地自我吹嘘说。《伊索寓言》中的这个故事真是妙极了。世上有多少蠢人,正如这只苍蝇一样,为了得到一点虚荣,而把别人的功劳冒认成是自己的。

五十五 论荣誉

人的荣誉应当与人的价值相称,如果荣誉大于价值,就不会使人服气。反之,如果内在价值大于荣誉,就很难被人认识。

君主的荣誉可以按如下等级排列:第一等是那些创建国家的人,如罗慕洛(罗马建城者)、塞拉斯(波斯建国者)、恺撒、奥特曼(奥特曼帝国建立者公元1259年-1329年)、伊斯梅尔(伊斯兰帝国建立者)。

第二等是那些立法者,即国家制度的创设者,如莱卡斯(斯巴达立法者)、梭伦(雅典立法者)、查士丁尼(东罗马皇帝)、爱德加(英国国王,立法者)、卡斯提(西班牙王,立法者)。

第三等是那些解放者。他们或者结束了内战,或者把民族从异族的奴役中拯救出来,如奥古斯都、菲斯帕斯、奥兰斯(罗马皇帝)、英格兰王亨利七世、法兰西王亨利四世等。

五十六 论法律

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带来的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然冒犯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正如所罗门所说,谁若使善恶是非颠倒,其罪恶犹如在庐水和饮泉中下毒。

五十七 论愤怒

这就是神的告诫,可以激动,但不可犯罪,可以愤怒,但不可含愤终日。

易被激怒是一种卑贱的情感,受它摆布的往往是生活中的弱者,如儿童、妇女、老人、病人,所以人们一定要注意,当你被激怒时,应努力在愤怒的同时给对手以蔑视,绝不可在愤怒中表现出畏惧。这可以使你在精神上略胜一筹。这完全可以办到,只要有自信。

在三种情况下人容易发怒:首先是过于敏感的人。他们的神经太脆弱,一点小事就足以激怒他们。其次是认为自己受到轻蔑的人被人轻蔑最容易激起人的怒气,其后果远远超过其他伤害。最后是那种认为名誉受到损害的人,也易愤怒。

五十八 论变迁

所罗门说:“这世间本无新奇的事物”。”柏拉图也认为,一切知识不过都是旧知的回忆。所罗门恰好也有相似的见解他认为,“所有被认为是新 奇的事物,都只是由于已被人们遗忘了而已”。

照此说来,那条地狱中的“忘川”,似乎也司样流淌在人世间,但又有一位高深莫测的占星家说过:“除了两种永恒之物,世上再没有任何恒久不变的东西。”他所谓两种永恒之物就是:

第一,天上的恒星;第二,行星的运行轨道。

新工具(节选)

人作为自然界的和解释者,他所能做、所能懂的,只是他在事实中或思想中对自然进程所已观察到的那样多,也仅仅那样多。在此之外,他是既无知,亦不能有所作为。

期望能够做出来,从未曾做过的事,而不用从来未曾使用过的办法。这是不健全的空想,是自相矛盾的。

在各种科学当中,几乎一切毛病的原因和根源,都在这一点:我们于虚妄的称赞和颂扬人心的能力之余。却忽略了给它寻求真正的帮助。

正如现有的科学不能帮助我们找出新事功,现有的的逻辑,亦不能帮助我们找出新科学。

即使只想把我所提出的东西对人们传播和解说明白,也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人们对于那本身其实是新的事物,也总是要参照着旧的事物去领会。

人类理解力一经采用了一种意见之后,便会牵引一切事物来支持、来强和于那种意见。

其实,一切迷信,不论占星、圆梦、预兆或者神签以及其他等,亦都同出一辙。由于人们快意于那种虚想,于是就只记取那些相合的事件,其不合者,纵然遇到的多得多也不予注意而忽略过去。至于在哲学和科学当中,这种祸患则潜人得更远更诡巧。在那里,最先的结论总是要把一切后来的东西,纵使是好得多和健全得多的东西,染过一番而使它们与它自己符合一致。此外,无关于如上所写的那种快意和虚想,人类智力还有一种独特的、永久的错误,就是它较易被正面的东西所激动,较难被反面的东西所激动,而实则它应当使自己临对两面无所偏向才对。

人类理解力是受到意志和各种情绪的灌浸的,由此就出来了一些可以称为“如人所愿”的科学,大凡人对于他所愿其为真的东西,就比较容易去相信它。因此,他排拒困难的事物,因为不耐心于研究;他排拒清明的事物,因为它们对希望有所局限;他排拒自然中较深的事物,因为迷信;他排拒经验的光亮,由于自大和矫作,唯恐自己的心灵被闲为琐屑无常的事物所占据;他排拒未为一般所相信的事物,因为要顺从流俗的意见。总之,情绪是有着无数的而且有时觉察不到的途径来沾染理解力的。

打动感官的事物,竟能压倒那不直接打动感官的事物。

有些人留恋于某种特定科学和思索,这或许由于他们幻想自己就此成为有关的著作家和发明家,或许由于他们曾在那些东西上面下过最大的苦功,因而对它们有了极深的习惯。

这类人若再从事于哲学和属于普遍性质的思索,则会在服从自己原有的幻想之下把这些东西加以歪曲和色染。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特别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他把他的自然哲学做成只是他的逻辑的奴隶,从而把它弄成富于争辩而近于无用。又有一帮化学家从火炉中的少量实验就建立起一个异想天开的哲学,仅以少数参考事物为骨架;又如吉尔伯忒,他也是在十分辛勤地致力于磁石的研究之后一下子就进而建造了一个合于自己所心爱的题目的整个学说体系。

涉及哲学和科学方面,不同的人心之间有着一个主要的也可说是根本的区别,这就是:有的心较强于和较适于察见事物的相异之点,有的心则较强于和较适于察见事物的相似之点。大凡沉稳的和锐利的心能够固定其思辨而贯注和紧盯在一些最精微的区别上面;而高昂的和散远的心则善能见到最精纯的和最普通的相似之点,并把它们合拢在一起。但这两种心都容易因过度而发生错误:一则求异而急切间误攫等差,一则求闲而急切间徒捉空影。

综上所述,洞穴假象大部分生于几种情况:或则先有一个心爱的题目占着优势,或则在进行比较或区分时有着过度的趋势,或则对于特定的年代有所偏爱,或则所思辨的对象有偏广偏细之病。这些就是我们为要屏绝和剔除洞穴假象而应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和加以警戒的。

概括地说来,凡从事于自然研究的人都请把这样一句话当做一条规则:凡是你心所占所注而特感满意者就该予以怀疑,在处理这样问题时就亥特加小心来保持理解力的平均和清醒。

你可能感兴趣的:(《培根随笔》精华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