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爱国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书法的笔墨深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书法技巧的掌握,二是对笔墨的理解运用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和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会员。

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书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曾在《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杂志发表作品,2021年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中国书法根植于中华大地,集中华文化和文明于其中,"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通过中国书法便可看到中国历史,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文化的历史,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终将会走向灭亡。欧阳中石先生最近在课堂上又讲道“德则得也”,“崇德弘文”、“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那些妄自菲薄,否定或异化民族文化的现象,必将走向失败。中国书法的历史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先祖不断地进行文化创造和积淀的结果。她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世界文明的象征,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智永从小跟萧子云学习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祖法,学书非常勤奋。住永欣寺二十几年,被他写秃了的笔头成堆,他还将这些笔头埋到地下做成坟墓,名为“退笔冢”。名声远播后,各地来求书的竟将寺庙门槛踏破,寺庙不得不将门槛用铁皮包裹起来,故因铁门槛而传为佳话。

智永是王羲之书法的嫡系传人,他上继承王家书法传统,又将其发扬光大,下传虞世南等高徒。历代书家对智永《千字文》的评价都极高,如清代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说:《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因此智永是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朝称之为盛唐,除了社会、经济之外,文化和佛教的高度也是标志之一。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便是西游记和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虽是神话故事,但唐僧去天竺取经却是真实的。唐三藏法师受唐太宗遣派出使天竺,费时十年,历尽艰辛终于取回大藏经典。

书法作为一门有着非常悠久历史的艺术,已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精湛的笔墨系统。不管你有多少文化,有多么深的文化精神,审美认识有多高、意境有多远,但如果没有长期的锤炼并掌握这套笔墨系统,肯定成为不了书法家,如果你的笔墨技巧没有相当的深度就不会成为优秀的书法家。所以,书法的笔墨是成为书法家的第一要义,而笔墨的深度也决定了一个书家的高度。书法的笔墨深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书法技巧的掌握。在正确的笔法基础上,没有退笔如山、成竹在胸、庖丁解牛的书法功夫和用笔技巧,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书法家的。二是对笔墨的理解运用,在书法技巧掌握的基础上,通过深厚的文化传统修养对笔墨深度的理解,即在创作中感悟到千里阵云、万岁枯藤、力透纸背等意象思维的笔墨深度,并反映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因此,笔墨的深度必须通过书法技巧来实现,而技巧只有经过相当的锤炼才会升华,才能达到笔墨的深度。

如果只有金石的刚健之美,则显燥硬,过分骨感。与刚硬的金石比,竹是柔美的,是清秀、俊逸之美。将竹的形态融入字体,在刚健的金石之上再赋以竹的清秀、俊逸,就产生了刚柔相济的效果。

如果只有刚健、俊逸之美,则显肤浅,如同涉世浅显的英俊后生,虽然阳光、帅气,但缺乏深度、厚度。杨秀和又借助侧锋运笔,施以淡墨,形成枯白,产生了汉砖的沧桑、古朴、厚重感。仔细看其枯白处,仿佛汉砖上拓下的纹理,历史的沧桑感跃然纸上,厚重度倍增。特别是《行书苏轼水调歌头词册》一幅,尽显汉砖之古朴、沧桑之美。

如果只有结体的端庄、舒展,则显得单调、刻板、拘谨。当人们的审美趋向多元化、多样化,单一的体式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于是,杨秀和大胆借鉴篆、行、草各类体式的写法,化为己有,为我所用,实现了庄谐结合,收放有度,疏密相济,机敏灵活,变幻多端,意趣丰富,展现了和谐、恣意之美。

杨秀和书法之美,是辩证思维的结果。他将刀法、书法、画法融为一体,使汉简的舒展端庄、金石的刚健、翠竹的俊逸、墨法的沧桑、行草的灵动等多种美熔为一炉,相辅相成,讲究阴阳和合、对立统一,暗合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维,因而自成风范,正如曹佩勇所言“刚柔得宜,健妍合度,清雅致佳”。

静观杨秀和书法,在享受视觉之美的同时,仿佛也能享受听觉之美、嗅觉之美——仔细听,书中有硬毫擦纸的沙沙声,有清风吹竹的飒飒声,有金石撞击的叮咚声。仔细闻,有斑驳钟鼎的锈蚀味儿,有汉简出土的腐泥味儿,有新笋披露的清香味儿。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静观杨秀和书法,是在与自然对话,与古人对话,与数千年中华美学历程对话。

唐三藏法师回国后向唐太宗汇报取经经过及佛法心要后,唐太宗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圣教序》。但这篇妙文能传世不仅是因为唐太宗文章好,更是因为一个名僧怀仁的书法成就。怀仁和尚是白马寺的出家人,写一手好字,据传是王羲之后人。

唐太宗十分喜爱王羲之书法,曾命人在民间搜购王羲之墨宝于宫内赏玩,死后还将其带入坟墓,因为这位皇帝的这一爱好直接导致王羲之大部分书法作品的灭绝,在加上历代战火,世人再无缘王羲之书法真迹。

书法艺术和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应该是从浅到深,从俗到雅,从白到文,一步步、不断地走向深刻,只有沿着这条路向的书法发展轨迹,书法才能稳定、才能不断走向深邃,而不是表面上的形式构成和炫技。如果我们理解了书法文化、审美、笔墨的深度,就可以明了传统书法的基本精神、掌握书法创新的基本规则,也就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在外界的影响下,在继承和创新、现代和传统的矛盾冲突中彷徨。

就是运笔的力度感,是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笔的力度感有两种内涵:

第一是功力的力。所谓“力透纸背”、“笔能扛鼎”就是一种运笔功力的表现。表现运笔功力的程度有“老”与“嫩”之说。功力的老到,要有一个长时间的锤炼过程才能做到,所谓“学力到,心手相应;火候到,自无板、刻、结三病矣”。功力老到的画家,即使柔细的线条,也能做到柔中有刚,棉里藏针,有内在的力度。而初学者,无论使多大的劲,笔痕还是稚嫩无力,所以,笔力是一个长期的功夫。

第二是气力的力。属于用笔技巧,只要掌握用笔的方法和规律,就能做到。运气使力的方法,首先是下笔前的用意要有力,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然后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把全身的气劲由臂至腕,由腕至指,再由指把力注于笔端,使劲力自然透出笔端。切忌表面的剑拔弩张、火气十足。

中国汉字的形成同其他国家文字一样,是基于社会交流和记载的需要,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显得更博大精深。能考证的文字是商代之前为起源,殷商后期的甲骨文为中国文字的第一种形式,距今大约六千年历史。从时间长度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字有汉字有那么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字史基本等同中国书法史,从甲骨文到现今大家熟知并常用的行楷书经过了十来种书体的演变。

佛教始于古印度,在公历元年前后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本文所谈的仅涉及汉传佛教部分。

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与汉传佛教的发展如影随形,历代都有高僧是书法大家,具体多少恐怕没人说得清楚,用车载斗量来形容毫不为过。本文仅谈谈智永、怀仁、怀素、弘一四位具代表性的人物。

智永,隋朝高僧,为王羲之第七代孙,居住山阴(今绍兴人)。善书法,人称永禅师。现在大家学习书法尤其草书一定会用到智永《真草千字文》,如果没有《智永真草千字文》,学习草书便不得门而入。《千字文》成书于梁武帝时代,是梁武帝命文学侍从周兴嗣将不重复的一千个字编成韵文,成为学子识字习书的课本。当然民国时于右任也编著过《标准草书千字文》,但历代临习最多的仍是智永版《千字文》,而且民国距今只有不到百年。据传,智永禅师在永欣寺居住二十多年,写了八百多本《真草千字文》分送各地寺院,供僧人习练。但由于历经战火原因,现在仅有两个版本流传于世。一是现保存于西安碑林的北宋薛嗣昌石刻本;另一个版本是随僧人、遣唐使流传到日本,现由日本私人收藏。以我个人观点是日本收藏版本更体现智永书法原貌,当然西安碑林的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的石刻版《真草千字文》已经是“颇极精工、无复遗恨”。但相比之下,石刻本用笔中锋、侧锋不好分辨,锋芒亦不及日本收藏版。

如今,书画作品日渐变得俗中无雅,毫无意趣可言。纵观历史,历朝当代仅有的几位书画界可津津乐道的大家,又有哪个不是因其在书画技艺的传承中有独到建树而名垂青史,可被后世颂扬至今的?在传承和发展艺术的道路上,诸多执牛耳者,靠的绝不是钻营、浮夸,靠忽悠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名利恍如过眼云烟,很难持久。最终,只有靠作品来诠释自己的书画家,才能够被后人铭记在心上,被载入史册。拂去浮华,回归本真,对自己和历史负责,是当今书画界应当认真对待的实际问题。

书画收藏的三大方向。随着收藏热的升温,民间收藏呈现三种趋向:一是盲目收藏,把什么都看成宝,认为古的东西就一定值钱,实际上有的是些假货;二是不重视鉴定,抱着撞大运的心态,如此买来真货的几率是非常低的;三是单纯抱着投资的心态,对收藏知识知之甚少,却不惜高价买。那么在书画收藏方面,应该从哪些大体的方面去把握呢?

一、书画家的名气。书画家名气大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作品的价格和未来的价值。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他的作品非常好,但却默默无闻,一般人怎么去评判他的价值?换之来言,如果一个人他的作品非常的好,又怎么会默默无闻?

二、书画家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书画作品必须有鲜明的独特的风格,因为有独特创意的作品才能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三、市场认知度。现在是市场经济,如果是大家都喜欢的作品,那价格肯定是水涨船高的。

现在所谓《兰亭集序》是临摹本,锋芒尽失。幸好有这个怀仁和尚,今人还能领略王羲之书法之大概。事情的缘起还是唐太宗的爱好。太宗皇帝写完《圣教序》后命怀仁和尚将文章用王羲之的书法体现出来并刻碑留存(此碑因有七个佛头,故后人称《七佛圣教序》),并允许怀仁借阅宫内王羲之书法真迹临摹。这怀仁和尚当时已是书法名家,接到任务后历时二十年把一千九百多字的《圣教序》字不重复的用王羲之的书法形态表现从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能看到并用来学习的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怀仁集王羲之的唐太宗《圣教序》文这一书法瑰宝。所以怀仁和尚对中国书法的贡献是相当巨大的。

如今在社会上行走的众多所谓书画界名流,在行走江湖时展示的一张张名片,就足以使那些不明就里的追随者唬得一溜跟头。光是那些所谓的某某书画研究院的顾问、某某画院的名誉院长、某某大学的客座教授、某某协会的名誉主席,如此等等。多得名片已排列不下,不得不另作背面安排。名头愈来愈多,名片也愈做愈大,加之长发披肩,唐装加身,目无一物的噱头。让接受其名片者不由得“心生敬意”,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大家对您的推崇,但最终还是要您留下一些墨宝的。于是乎,那些虚拟的名头再也无法掩盖其虚空的作品实质,轻浮、无力的表演和作秀,让那些原本仰慕者也都大失所望。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笔墨横姿、笔力劲挺、笔力险劲、笔酣墨饱;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春蚓秋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笔扫千军;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笔老墨秀、一字见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下笔风雷、大气磅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气韵生动、气韵流畅、风格秀媚、风姿多变;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凤泊鸾漂、凤舞龙飞、凤翥鸾回、平和畅达……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又归于虚旷,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你可能感兴趣的:(著名爱国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书法的笔墨深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书法技巧的掌握,二是对笔墨的理解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