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 【英】丹尼尔·博尔(Daniel Bor)著
The Ravenous Brain: How the New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Explains Our Insatiable Search for Meaning
(2014年文津奖科普类推荐图书)
著者丹尼尔·博尔的父亲轻度中风,对左边的空间视而不见。仅仅因为脑中的一个小血块使得意识受到严重的损伤,导致他的身份特征都被剥夺了。
这个事件让著者愤然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
意识当然是物质性的!
著者本来计划攻读心灵哲学博士,为了誓要搞清楚意识损伤的原由和机理,减轻亲人的痛楚并造福大众,毅然决定选择意识神经科学作为研究方向。不久他被剑桥大学录用,开始了意识神经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本书是作者多年科研工作的精华汇总,呈现了意识神经科学的曲折迷人之处。在本书英文原著里作者所描述的意识 consciousness = awareness。
以下是选取了本书精华中的精华以飨读者。
意识是生命的本质,我们通过意识才认识自己。意识是感觉的堡垒,是思想的熔炉,是情感的家园——不管这种情感给我们带来的是痛苦还是安慰。正因为有了意识,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
400年前,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断言意识是纯粹个人的、主观的实体,自然科学无法解答意识问题,而且一个人的意识也不是他人所能体会得到的——对意识来说,没有客观性,也无所谓多种观点;意识只有一个观点,即个人的观点。现代哲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意识远远高于平淡无奇的大脑运作。
后来,在翔实论据的科学面前,这类哲学论点所具有的貌似正确的光环逐渐消退了。本书著者的观点与这类哲学论点截然相反:
我认为最合理的观点是:意识是大脑的产物,而大脑就是一台计算机。
大自然的一个基本特性是具有存储信息和操控信息的能力。进化保证每一种生命形态在存储反映周围世界的有用“想法(ideas)”方面具有控制权,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决定,DNA是一种“内在信念(implicit beliefs)”或“隐秘概念(blind concepts)”,规定了生命体的最佳运行方式。
任何一种学习形式——细菌学会抵抗抗生素,小孩试着从爬行到走路——都存在张力:一种力量紧紧抓住熟悉的东西;另一种力量则向前寻找新事物,提供改进的可能性。
当一个物种及其基于DNA的“信念(beliefs)”即将消亡时,产生新“概念(concepts)”对这一物种来说非常重要,而DNA重新编码能够使这一物种的少数成员存活下来(大部分成员被淘汰)。幸存者的DNA携带了新的有用信息,能使其度过逆境。
没有革新的能力,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即使以一种随意、悲惨、低效的方式生存也不可能。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与时俱进、利用任何有利条件的能力是进化的本质。
生命的不断革新使原始DNA库变得非常拥挤,新物种得以不断出现。一个极佳的例子是: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批特殊的计算细胞,构成了大脑——从而可以实现探查环境并将与生存相关的新信息存贮到神经元细胞上,而不是对这些信息进行DNA编码。
人类凭借意识的力量成为革新的主宰,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掌控了进化的基本动力。每一种物种都试图控制自身的生存环境,但拥有非凡才智的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让地球大为改观。
我们所有令人赞叹的科技成果和科学发现都要归功于意识。
我认为革新是一种最聪明的信息处理才能,也是意识的主要目的。
一旦我们掌握了某一技能(如走路),无意识就会接替意识运作。那些习以为常的信息就由无意识处理,而意识处理新的、有难度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哪怕只包含少量新的或复杂的内容,意识功能就会触发启动并开始运行。
注意(attention)是意识的守门人,只让那些我们感觉到具有意想不到的特性、能让我们获得深刻见解的项目,或是再三思量过的、具有生物学重要性且需马上处理的项目进入意识范围。
运用意识功能处理信息时,需要调用的存储空间在同一时间只能最多处理4个不同项目。但是可以通过不断的综合、整合、触类旁通等方法形成无数方式来操控意识内容,从而可以产生神奇的结果。正是这样的精神活动,使我们得以具备能力深入了解世界。
人类一个明确的特性是对事实永不满足的追求,渴望的不是陈旧的信息,而是包含模式的知识,由于永不停歇的好奇心的驱使,渴求着真正的智慧——任何让我们快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大胆的创新思想。
意识的精神空间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意识致力于创新,它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发现信息的深层结构。
通过掌握这种包含模式和有意义的信息处理形式,使我们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人类的意识功能使我们在每个知识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通过发现大自然的隐秘规则,通过联系两种完全不同的意义但存在潜在的、共同的信息结构,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意义世界。
当我们观看周围世界时,无意识可能忙着处理一些基本的感觉特性,但是在意识的精神世界内,每一项内容都要经过我们掌握的知识结构的严密筛选。
这种对知识及深层模式的不间断的追求,不仅是创新的机制,也是人类意识的特征。
意识只关注最有意义的精神建构,且急于在现有结构之外建构新的模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意识急切地组合和对比进入其注意范围内的任何具有不同层次意义的物体。
大脑的运作方式:首先大脑皮层负责处理感觉的专门区域为意识提供了具体的内容,然后大脑皮层另一个核心网状结构直接从专门区域收集各类内容(这个核心结构,不仅内部紧密相连,而且与整个大脑的主要区域都密切相关),在这个内核中,有意义的、高度结构化的信息源通过超快的大脑运作相互联接,最后从神经学上来说,意识就是在这里产生了。
现在,科学家已经清楚地知道意识是在大脑哪些区域产生的,以及这些区域是如何相互联接以形成意识的数学模型的,已经在理论层面得到了合理解释。新的试验方法,探究不同层次的意识,来测量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其中一类意识水平),实验对象包括动物、人类胎儿、婴儿、机器人。
意识赋予了我们不可思议的理解能力,让人类创造了无数奇迹,但是我们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大脑的脆弱性。为了支持人类意识令人惊奇的创新能力,人类大脑变得如此发达、复杂。我们极其容易遭受严重的脑损伤,从而丧失意识。
要想产生最佳的意识,大脑各种成分与不同脑区的活动需要相互作用,并且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一些人的基因决定了他们的大脑稳定性较差,而更多的人由于各种生活压力而神经紧张,很容易患精神病(discorders of awareness)。精神病已经成为流行病,然而受到的关注却远远不够。
一些病人的意识空间被压缩了,整个人就好像一辆小车只能在一条危险的、结冰的道路上缓慢爬行,由于他们极度渴望回归正常的生活,就会疯狂地抓住任何一种包含模式的微弱暗示,错认为猛踩油门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而这种错乱的举动只会让车子滑到,从而失去控制。这些患者的思想不受控制地向前滑行,产生了许多偏执的、虚幻的想法——妄想(delusions)。
拓展和回复正常意识的各种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到精神病患者身上。然而,这不仅仅是关乎意识是什么或何时会崩溃的问题,而是如何运用这类知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问题。比如,很多建构意识的方法很容易被我们用来减轻生活压力,或者使我们以新的眼光更透彻地看问题。慢慢地,我们的意识会变得平静、开放、包容、达观......,能够发现周围更多更美妙的新模式。
比如,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