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乐安爸爸学古诗007|刘克庄《蓼花》

曾小云(白云乡黄叶村)


大儿:乐乐,10岁,五年级

小儿:安安,2岁

爸爸:曾小云,诗词文化普及者


蓼花,源自网络

乐乐、安安,知道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什么节气吗?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左右,就是霜降。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从此开始降霜,天气变得更冷了。

乐乐,你还记得语文课本上关于霜的诗句吗?和爸爸一起背吧。有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今天,爸爸要给你们讲一首也是关于霜的古诗。

今天早上,爸爸在跑步的时候,看到路边和河边长满了蓼花,像米粒一样,红红白白的,非常漂亮。蓼花,我们这里叫辣蓼,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狗尾巴花。小时候,一到秋天,经常可以在水边看到一大片的蓼花。后来离开故乡,就很少关注它了。


蓼花,本文作者拍摄于瑞林镇元田村

再次关注蓼花,源于爸爸在这里乡下祠堂看到的一部赖氏族谱。族谱封面赫然印着“蓼溪”二字。据记载,赖氏从外地开始迁到瑞金,就是在今天的瑞林镇的廖村一带,当时的名字就叫蓼溪。村名应该源于溪边长满蓼花,与我现在看到的一样。更让我欣喜的是,族谱上收录了一些描写蓼溪一带风景的古诗,读来觉得非常美。


蓼溪八景诗中有“支派耸分梅智水,波澜都汇蓼花江”之句,本文作者拍摄自赖氏族谱

于是,我对这里的蓼花格外关注,也格外喜欢。实际上,古人写过很多关于蓼花的诗歌。今天,爸爸就给你们讲一首,宋代诗人刘克庄的《蓼花》。

分红间白汀洲晚,拜雨揖风江汉秋。

看渠耐得清霜去,却恐芦花先白头。

在小洲上,在江河边,在晚秋里,在风雨中,到处都可以看到红白相间的蓼花。诗人把蓼花摇曳在风雨中的样子,比拟成下拜、作揖,很是形象传神。眼看寒霜就要来临,降落到瘦弱的蓼花身上。它能够耐得住、挺过来吗?诗人有点担心。不过,诗人笔锋一转。他说,恐怕,比起蓼花,芦苇花恐怕得先被寒霜打得白了头。

乐乐、安安,读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悟呢?是不是觉得蓼花、芦花都很美丽呢?是不是觉得哪怕是弱小的植物也很坚强呢?

蓼花和芦花,喜欢生长在水边,都是深秋时节开花。一红一白,颜色对比鲜明。古代有很多写深秋的诗歌,都把两种植物相提并论。比如有首诗写道“芦花白间蓼花红,一日秋江惨淡中”。又如宋末诗人黄庚的《江村即事》:

极目江天一望赊,寒烟漠漠日西斜。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在诗人的眼里,秋天的景色如果有十分的话,那么芦花和蓼花各占五分。可见,诗人对芦花和蓼花是何等的偏爱。乐乐、安安,你们觉得呢?其实,占尽秋色的,还有很多植物。比如火红色的枫叶、柿子,金黄色的菊花、桂花,沉甸甸的橙子、稻子等等。只要你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秋天有很多美好的景物,并不只有诗人常写到的悲凉。

古人远离故乡,在深秋时节看到开放的蓼花和芦花,自然而然想起故乡的蓼花和芦花。所以,蓼花、芦花经常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比如宋代诗人王十朋写的《书院杂咏·蓼花》:

秋色在何许,蓼花含浅红。

客情禁不得,归兴逐西风。

 哪怕再美的秋景,也留不住游子的脚步。因为,他要在萧瑟的秋风中赶回家乡。而爸爸,在这个晚秋,重新回到元田,开始常驻扶贫,不能每天陪伴在乐乐、安安的身边。不过没关系,爸爸会把乡村如诗如画的景色讲给你们听。


宋徽宗《红蓼白鹅图》,源自网络

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

第四课:缓解写征联用词不到位问题,用这招见效快

第三课:用这一秘笈,曾老师不止“八大山人杯”征联获奖

第二课:  “东方太阳城”征联,曾老师是这样写太阳神殿对联的

第一课:玉田寺征联这样写,可以大大增加获奖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乐安爸爸学古诗007|刘克庄《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