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琢磨和学的关系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这段通过引用并解释《诗经》中《淇奥》中对卫武公的赞美,意在以具体例子解释为君之道。

“切磋”在今天理解为道德学问等相互研讨。研讨中,组识语言,提炼思想,包容异议,对所研讨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这说得不就是学习吗?琢磨今义为提升品德学业等的修养,也就是自我修养。

用今天的释义去理解文言的字意虽然易懂,但其实脱离了文言文中词语的本意,今天的释义本就是其他学者对文言的解释。如果照上面的方法去理解《诗》实际上接受的是其他学者对《诗》的理解。这与文言的本意已经隔了一层壁了。因此,要想明白“如切如磋“和学的关系,“如琢如磨”还需从“切”“磋”,“琢”“磨”的最初用法去理解。

切:磨,特指骨器加工。碾:磨制,特指象牙加工。琢:雕刻玉石。磨:借助石料或其他器物来磨制石器。

切磋,从字面理解便是用器物来打磨,骨器和象牙。打磨过程中,磨器和加工品相互用力,就好似

人和人的思想互碰撞。经磨器打磨过的成品,自是比以前更美观,价值也提高了。同样,经过交流的思想,观点更明确,表述更全面,也是件艺术品了。

琢磨是指雕刻石器,通常不是普通的石器,否则也没有加工的价值,所以应该是玉石。琢磨不同于切磋,似乎磨制的手艺要更细致些,不是大面积的去除,而是小细节的改动,但是更见功夫。

向外求学,和向内反省的区别就像切磋和琢磨一样,向内求学,虽说也获取了知识,但学来的毕竟是别人的思想,而自修,则是和的内心深处的自己沟通,思考的层次要更深一些,领悟到的哲理,也是自己提炼的结果。这自然比向外求学更下功夫。

解释过“切磋”,“琢磨”道德学问来源的不同,按下来分析为何“切磋” “琢磨”本是指打磨骨、象牙、玉石这样的实物,而被引用成涵养道德学问的方式。

打磨就是要去除玉石上的泥土污渍,以及多余的部分,以彰显玉石本来的晶莹,使其加工成可赏玩的工艺品,生活所需的日用品等。而人也需要学习知识,修养自身来克服自己的不足,完善自我,成为对他人和国家有价值人。而学习的过程,便是切磋和琢磨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切磋,琢磨和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