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年四季都可种植的作物,毛豆在进入鼓粒期之后,便被陆续采收。夏秋是毛豆上市的狂欢时节,这时的毛豆外表嫩绿,水分充足。
在夏夜的街头大排档,经常能看见作为开胃小菜的盐水毛豆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人们喝着啤酒,不时来上几颗毛豆和花生,闲谈之间,享受着这一刻的安逸。
在毛豆完全成熟之后,经历阳光暴晒,豆子慢慢失去水分,变黄变硬,蜕变成了另一种形态—黄豆。
黄豆,有着丰富的植物蛋白,人们通过各类巧思,将这一食材的变化发挥到极致。
论黄豆变成豆皮需要几步?
在水中浸泡过的黄豆,充分吸收水分。再加水研磨之后,进行过滤、煮沸等工序,便成了我们早餐桌上的常客——豆浆。
磨好的生豆浆在锅中加热不沸腾,随着时间的推移,豆浆表层形成一层薄膜,人们用竹签慢慢挑出挂起,让它逐渐干燥,便成了豆腐皮。
这种挑出挂起的豆腐皮在各地叫法多样,如“腐皮”、“油皮”。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是经过压制之后的豆腐皮,是将豆腐花通过层层的干纱布相隔,放上重物压制而成的薄片。
跟豆腐的压制相比,豆腐皮的压制则更为极致。叫法也不一,如“干豆腐”、“千张”等等。跟前者相比更厚一点,口感、形状也都各不相同。
将形成的薄膜划开,挑出折叠后,挂起来形成的枝条状则是“腐竹”。优质的腐竹需要符合颜色淡黄,表面明亮,无虫蛀、杂质、异味等条件。
豆香浓郁的腐竹起源于唐朝,历史悠久,做法多样。需要用凉水泡发,可凉拌、炒制、做汤等等。
除了腐竹以外,还有另一种形态。将形成的薄膜附着于竹竿之上卷起,薄膜重复包裹竹竿,厚度增加。
之后再烘干去除掉多余的水分,得到的一根根“棍子”,被称为“豆杆”,也有叫做“豆筋棍”、“豆棒”,相比之下,口感更赋有韧性。
凉拌作为下酒菜灵魂的打开方式,赋予了豆杆不一样的意义。
泡水软化后的“豆杆”,被斜切装盘,加入辣椒油、生抽、葱花等配料,拌匀后光是外表就能让人食欲大增。除此之外,还有炒、炸、红烧、卤制等方式。
豆腐皮的环节过后,来到豆腐几兄弟的主场。
豆浆在煮的过程中,不停搅拌防止糊锅,撇去浮沫防止溢锅,等待豆浆彻底煮熟。
将凝固剂(如卤水、葡萄糖酸内酯等)放在容器中,倒入煮好的豆浆,使蛋白质逐渐凝固,这是冲浆法。也有将凝固剂慢慢加入到熟豆浆中的方法,这个过程就是“点脑”。根据时间的长短,凝固程度的不同,便生成了不同的产物。
在加入凝固剂后,静置一段时间,豆腐脑便显现形态。细腻滑嫩的豆腐脑在各地口味不同,整体来说南甜北咸。
咸味的豆腐脑搭配卤汁、酱油、大头菜粒等,甜味的则有搭配白糖、红糖、红豆各类水果等配料的,味道各有特色。
如果豆腐脑的形成需要安静的等待,那么豆花则需要不停的互动。在加入凝固剂的时候,一边加需要一边搅拌,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出现絮状物凝结起来,最后能看到明显的固液体分离的情况。
在冷却定型的时候,用工具(如汤勺、笸箩等)轻轻按压表面,一段时间后,豆花便闪亮登场!
在川渝等地区,豆花饭是一种常见的食物,鲜嫩的豆花配上爽口的蘸水,搭配米饭下肚,怎一个美字了得~
嫩爽的豆花固然美味,但能承受住压力的豆花绝对是一块-好豆腐。经历过重压之后,豆花变的更为紧实,在容器中按压成型后则摇身一变成了豆腐。
在制作过程中,“点脑”后还有“蹲脑”的步骤,具体指的是“点脑”后静置的这一段时间。根据“蹲脑”时间的不同、加入的凝固剂不同(如卤水、食用石膏、葡萄糖酸内脂几类)做出来的成品口感也有不同。
如豆腐还可分为—北豆腐(老豆腐)、南豆腐(嫩豆腐)、内脂豆腐几个类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豆腐,风味都各有千秋。
在这里,豆腐接力豆浆,开启了新一轮的升华。豆干作为豆腐的再加工品,储存时间更长。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各类香料与之配合,风味更加多样。
豆干在制作的过程中会承受比豆腐更多的压力,水分变得更少,硬度也更高。
压制成型之后的豆干,还需要和卤水配合。不同口味的豆腐干在卤制时候会加入不同的佐料,比如麻辣豆腐干会加入辣椒、花椒等调料,五香豆腐干会加入如八角、草果、丁香、桂皮等香料,多次反复的卤煮,味道更加深入。
卤制好的豆干再经过烘烤或风干,但不管何种方式,都是让水分蒸发更加彻底。制作好的豆干表面更加干燥紧实,嚼劲十足。
除了之前几种方式以外,发酵是人们对豆腐的另一番别出心裁。在经过孤独的转化之后,豆腐转变形态,无形的张扬着自己的个性。
作为一道独特又具代表性的美食,毛豆腐有着让人过目不忘的魅力。
一开场就能被它个性的外表所震撼。表面长满白色绒毛的毛豆腐,完美的完成了植物蛋白到多种氨基酸的转化。
生产毛豆腐的主要菌种是毛霉菌。在温润的环境中,通过人工发酵的方式,平整放在竹条上的豆腐表面会生长出一层白色的绒毛。成熟的毛豆腐,绒毛上面会均匀分布着黑色的孢子颗粒。
简单的油煎或者烤的方式,佐以辣椒酱食用也让毛豆腐更具独特风味。除此之外,还能加入多种配料焖烧。
制作好的毛豆腐进行搓毛处理,整齐的放入到发酵罐中,再加入其它配料后期密封贮藏,随时间的流逝,腐乳的风味便开始慢慢酝酿。
根据加入的配料,制作方式、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的不同,各家的成品风味也各不相同。类型一般分为了红腐乳(红方)、青腐乳(青方)、白腐乳(白方)。
腐乳口感细腻,吃法多样,除了单独食用以外,烹饪菜肴也能花样百出,如腐乳烤馒头片、白菜腐乳、腐乳烧肉、腐乳豆腐羹汤等。
在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潮汕》中,我们还能看到到另一种跟腐乳紧密联系的小吃—腐乳饼,各类美食都无一不展现着人们对食物的巧妙的运用。
除此之外,闻之臭,食则香的臭豆腐作为被众多人熟知的中华传统美食,也以非同一般的魅力俘获了人们的心。
臭豆腐属于腐乳中的“青方”,类型分有臭豆腐乳(代表王致和臭豆腐)和臭豆腐干。各地臭豆腐的制作、食用各有不同,
如在长沙,臭豆腐被称为“臭干子”,其卤水是将黑豆豉煮沸再冷却后,加入如冬笋、香菇等浸泡发酵而成的。卤水泡好以后,颜色墨黑,将豆腐放到其中再次发酵之后,外表也浸染上这暗色。
泡好的豆腐沥干水分,在锅中炸制,等待外皮焦酥夹出,配上那锦上添花的灵魂酱汁,这道黑色经典便新鲜出炉~
除了长沙臭豆腐之外,还有苋菜梗汁卤制的绍兴臭豆腐,分为嫩豆腐和豆腐干两种的南京臭豆腐等等。各地风格特色迥异,却一起为这包罗万象的美食江湖添加了更多不一样的烟火风气。
每一颗黄豆在被研磨之后,跟水结合成为豆浆,接近沸点感受温差时形成薄膜,晾干后成为豆腐皮、腐竹。在煮沸成熟后遇上凝固剂又成了豆腐脑、豆花,在此基础上接受重力压制,则变成了稳重的豆腐。
变成豆腐只是沉稳的第一步,想要变得更加坚韧还要再经受更大的压力。除了压制的豆腐皮以外,如果想要当一名豆干,还要卤制上色,进行烘烤或风干等程序。经过了这一系列历练,便能更长久的面对这个世界。
如果当一块豆腐结识了菌种朋友,跟这个和自己完全不同类型的朋友彻夜谈心,在思考中发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开始了孤独漫长的转化之路,最终厚积薄发,肆意的张扬着自己的个性。不管发酵转化后的是毛豆腐、腐乳还是臭豆腐,在外貌、气味上的独树一帜也是不可多得的闪光点,最终也成了广受人们欢迎的另一种风味。
就算最开始只是一颗黄豆,也能有无限的可能性。这其中改变的不仅是黄豆本身,更是人们在生活变迁中迸发的美食巧思。也许有时候一道美食形成的雏形是无意的举动,但长久的传承却需要有心的研究和默默的坚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