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喜欢指尖在屏幕流出的文字

[写每篇文章,我必须能学到点什么,也能让读者学到点什么这么搞,尽管阅读量不像之前那么高了,但是整体啊,扎实了,我自己一边写一边学,也能保持一个不断进步的势头。]

一长辈给的建议,他自己这样选择,并且这样实践

在这之前,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不知不写,不做不写,不追热点,不“拿来主义”

尤其是最后一条,见过太多的人,把别人的知识经经验拿来“贩卖”

我常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这个问题中了

也许,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但对我来说,这属于原则问题,不可动摇的


昨天看到一个说法,一个简略人格的分类:支配型人(目标和挑战)

表达型人(表达和反馈)

精确型的人(细节风险)

还有和蔼型人(情感情绪感受)

然后发现自己更倾向于表达型的人还有支配型的人,当然,这只是一个周期内其中的一个较为稳定状态,人格是可以改变的

  从小到大,有不少关于这些人格特点的记忆,小时候非常喜欢冒险,挑战,毕业没去上班而是选择志愿者,选择创业,其背后动动机就有挑战冒险

爱表达,除了很小开始读了很多闲书之外,在家里面,在饭桌上,我要么叽叽喳喳,要么滔滔不绝,高中时代,想通过写诗来表达,大学时,想写一些小说

那时候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直到前两天看到冯唐的一个说法,对这种感受清晰一点了

[我为什么写作,为了消除肿胀,生物在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总难免肿胀,玉兰绽放之前,柳树泛黄之前,杨花翻滚之前。

我上高中,这种肿胀最明显,对世界似乎总有很多感悟,但是总不确定,总想表达夕阳西下叶片半透明的脉络,天上半透明的云彩,女生半透明的裙子,史记里半透明的人性,海明威说,写完了就跑了,就不见了。

这段话让我印象最深,作者列了9条,其他的以后有机会再继续琢磨,但这一条大概也是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吧

举了冯唐的例子的是因为他自己也觉得是一位业余“文字工作者”

而我呢,还没推开这扇门呢,先看看别人的风景吧

继续说表达,中学时有时候会把自己视作书中的英雄人物,于是想通过维护正义,扫除不平来对付凌霸和一些坏孩子

那时,立场不坚定,信念不强,很多次想出手,都在颤抖着的双手或双脚中结束,没能付出行动

到现在依然怯懦

高中时,有时会像孤独的“英雄一般”坚持一些古典的道德

喜欢朗诵

喜欢演讲

还被乐器和诗歌吸引

上了大学

老有一种冲动,成年了,可以试着做一些大事儿了

于是折腾了一些事儿

创业

参加比赛

组社团

有一个是辍学从军

我努力的从传记

戏剧

哲学

心理学

社会学

科学技术等等学问中探索,我就如一个鲁莽的孩子,跑进了一片美丽的花园,一阵翻找倒腾之后,摘了一朵花,踩了一片草,偷吃了一个果子,还爬了几颗树,之后挥一挥衣袖,继续去找下一片花园


这世界,都是别人在表达,在创造,在思考,除了我

当有一天,一头闯进了社会,那时,感觉到很孤独

我看别人做什么

我拉人求助

我还试着参考别人的样子生活和工作

但我始终感觉自己是“与一切无关”

脑子一直在快速的转动,手指也在键盘不停的跳跃

我不知道自己是谁

自己在做什么

但焦虑,痛苦,压抑又是如此的真实

很多规则,让我看起来一无是处

一次又一次的迷失在人的森林

直到某一天,再次加入了一场创业

不久,项目破产

也许,过程太过魔幻和颠覆

我感觉生于真实和虚幻之间

沉沦了大概3个月

可以开始真正的用心的好好生活,好好工作了

于是开启了另一段人生

这里姑且称为“表达的人生”

那时,想写点什么的情绪,已经满溢了

于是,看书,写东西,看书写东西,一段时间之后,笃定会写一辈子了,那时明白,终于有了可以表达自己的一种途径了

表达,让我看到过去的自己

表达,让我看到自己的贪嗔痴

表达,让我觉察到自己的怯懦

表达,还让我知道自己真实的样子

这让我再次回到现实,踏实工作,随性学习,把生活打理好

就这样,一直到现在

最后,再说说一个深表赞同的观念:

创业,学习,冒险,工作,生活都是自己表达的场

这些都是舞台,站上去了,那就竭尽全力的表演,不为任何人而演,只为不负此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喜欢指尖在屏幕流出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