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9

和战都是死,只有那个老不死

晚清是个神奇的存在,人才云集,却又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其中有些流风余韵,让人津津乐道,有些政坛逸事却是可悲可叹。

1 俞曲园临终写诗念家国

俞曲园,浙江德清县望族,红学家俞平伯曾祖父,刚走上仕途正待大展宏图,就被人以“试题割裂经义”为由参劾,从此革职永不叙用,闲居苏州潜心学问,成为一代经学大家,以85岁高龄去世。

相传俞曲园逝前只是得了微恙,吃不下饭。不想被人连下猛药,先服用芒硝、大黄,后又加以石膏,遂致不可收拾。一代名家就此走了。

而在弥留之际,俞曲园犹念念不绝,写了一百多首诗,精气神让人叹服不已。其绝命诗是这样的:

茫茫此恨竟何如,但恨粃糠未扫除。七尺桐棺三尺土,此中了却万言书。

一个大限将至的老人,临去之时,心中一定有许多块垒还没有释然,这些东西都可以以”万言书“的形式带进坟墓,不说也罢,唯独神州陆沉让他牵挂不已,这就让他的绝命诗多了一种家国之忧。

一位老人,临危不以儿女私情念兹在兹,而是以陆放翁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所有的境界,背后遗给后来者一个沉郁的时代命题与艰巨责任。这就是大师的风骨与格局。

2 启秀荐和尚冀法力抵御洋人

1900年,庚子国难起,面对洋人攻城掠地,清廷内部吵成一团。

结果主张不可轻启战衅的袁昶和许景澄等人被斩。主战一派载漪、刚毅、徐桐、毓贤、赵舒翘等人得势,极主借气焰正炽的义和团来教训教训侵华的洋人,他们听说这些拳民“刀枪不入”。

于是刚毅、赵舒翘等重臣跑到河北涿州等地考察义和团,觉得“其术可用”,立马阻止了清军对义和团的剿杀,回去后还上书朝廷要求借重义和团抵抗洋人。就这样,慈禧对列强宣战。

话说毓贤,他是主张招抚利用义和团的始作俑者,在山东、山西任巡抚时他就纵容义和团肆意残杀教民。他极力附和刚毅等人主张,还上奏建议练水军攻东交民巷各使馆,同时饬令以新疆漕米济京师。

想想都觉得可笑,堂堂一个封疆大吏,竟然没有一点地理常识。新疆远在数千里之外,与北京没有运河相联,何来漕运?即便有,也是豆腐盘成肉价钱,如何又能缓以济急?等它运到北京时,只怕黄花菜早就凉了。

另一边,一个极端排外的主战大臣启秀,也许是受带头大哥刚毅等人的启发,也抛出了一个十分荒唐的主意,听说山西五台山高僧普济法力无边,不妨请他率兵前来助剿侵华洋人,定可扫荡妖孽!!!

一个相信刀枪不入,一个相信法力无边。以如此糊涂昏聩的大臣掌管中枢,且以如此贻笑天下的行为迎战,焉有不败之理?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战败后,主战大臣几乎跟当初的主和派一样,几无善终,不是病死,就是自尽或赐死,不是被日本人捉住杀害,就是被慈禧当作替罪羊斩首了,真是和也死,战也死,只有那个老不死。

而战后议和割地赔款等丧权辱国之事,照例是由李鸿章来做。难怪李鸿章临死之前要说“毓贤误国”。他收拾的烂摊子太多了,背锅也不少。也只有梁任公这样的大师才能够读懂他: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