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韩国艺人金相赫与宋多艺宣布结束婚姻。去年还有宋慧乔,具惠善......
中外明星,作为公众人物,离婚常是闹得纷纷扬扬:信了结婚时的一句“我养你”,离婚时只剩一句“我养的你”。
这个事情,常常是遗憾,正如宋 陆游的《钗头凤》“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无奈又无助!
一个人也就算了,可怜心疼的还有幼小的孩子呢!
杨幂离婚,小糯米共同抚养;
马伊琍和文章,孩子应该是归女方了;
李小璐和贾乃亮,甜馨共同抚养.....
我就在想这些问题,家庭,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也许更有一个不一样的思维?这不仅仅是育儿的思考,更深的还有家庭和婚姻的反思。也许孔子的一段对话,更可以让我们醍醐灌顶。
晚上快8点了,“小桐泡”想去姥爷刚搬过去的新房那边。
看着比较晚了,这两天又比较冷,最重要的是带孩子是耳濡目染的过程,每天一小点每天一小点,最后是有变化,如果孩子放出去了,时间长了,就拿捏不了她的性情变化了,进而,教育常常就会出偏差了。
“任务还是要完成呀!”妈妈带着先学数学了。
等到学完了数学,还是吵着要去新房子。可姥爷已经先走了。
给了“小桐泡”两个理由。一是姥爷前两天感冒了,可能还没好,要想不被会传染,还是在这里比较好;二是那边咱们也没有通行证呀,现在进小区都需要办理通行证的。
宝子依然嚷着要去。
“咱们来‘荡秋千’?”我说。平时她挺喜欢玩这个我们自创的“游戏”。
“不!”
“来小兔子跳?”就是把她举得高高的,然后,放下,她平时也很喜欢。
“不!”
我的脑子被逼得好像飞转起来。降服“小妖魔”谁说容易呢!
忽然发现了小桌子上的扑克牌,前段时间,她和姥姥姥爷常常玩。也许这个对她有吸引力?
“咱们打个牌?”
“...”好像不哭了。奏效了?我心里一下平复很多。
不能看到孩子哭,看到宝宝哭,心里会很难受。想赶快让孩子别受委屈,赶快高兴起来。也许这是所有爸爸妈妈的“弱点”,孩子的“长项”!
“来,妈妈!”
她的“泣不成声”猛然刹了车,居然和妈妈能成句说话了。但,依然一副小可怜似的啜泣着。
看着宝子脸上还没干的串串的泪痕印,几乎湿润了整个小脸庞。我伸手帮她擦拭。爸爸妈妈谁看到不心疼呢?
“咱们来个——‘老鹰捉小鸡’”?”妈妈热情洋溢的提议来了。
“嗯,好吧。”犹豫了一下,孩子答应了。
孩子就是孩子,泪痕未干,带着哭腔,就能立马开启“游戏模式”。
这个“老鹰捉小鸡”,有的地方叫“杀羊羔”,孩子很喜欢的游戏,满满地童趣,又能锻炼!
这次是宝子当“鸡妈妈”。
一个小小孩在前,后面扮演“小鸡”的妈妈,站到床上,立刻显得这么“高大威猛”呢!还扯着小小孩“鸡妈妈”的衣襟,在小小“鸡妈妈”的呵护下,东奔西惦的,还挺搞笑。
怕摔着,就在这个大床上,开始了“老鹰捉小鸡”。
爸爸当“老鹰”,使尽了“声东击西”、“雷霆闪出”左冲右突的,各种小花样奔袭,都没成功。这个小小的“鸡妈妈”太灵活、太拼了,后面的那个扮成“小鸡”的高大妈妈,也足够灵活,终于安然无恙!
“太热!”
宝子顺手就小花棉袄脱掉了,只穿着秋衣。
这样的小棉袄,现在不多见了。薄薄的软软的,老家的棉花,适合春秋在家穿,舒服。奶奶手巧,这是奶奶的手工。
小棉袄是1岁的时候做的,奶奶看着小了,又用小绿碎布添上新棉花,在小袖口和小下摆接了一截,还挺协调的。这,穿着穿着宝子就5岁了。
看着奶奶的手工小棉袄,我在想,我们的现在,岂不是一代一代“贡献”的结果?
“宝子,这样会凉的,要不你再穿上,敞敞怀?”
“太热了!”宝子推开,执意不穿。
“穿一个小坎肩吧!”
宝子看来是慢慢长大了,自己会拿主意了。
“好!”
这小羽绒坎肩,轻生又方便,还可以适当保暖,宝子想的,正合上我的想法。
有时你会觉着很奇怪,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常常会心有灵犀。她想的你想的,会不谋而合。
闹了这一小阵,看来宝子情绪正常了。孩子就是孩子,不高兴了就哭,一大场一小场,随心情。一会儿,眼泪还没抹干就,笑了,忘了。
“宝子,要不爸爸妈妈陪着你,在这里睡?”刚开始为了安抚她,让她尽快平复,我无意间说了一句。
宝子把我们拉过去的这个屋,这个大床,是她天天和姥姥姥爷一起睡的。
等“游戏”都玩过了,她就说了:“咱们在这个床上睡!”
孩子本身都有秩序感,每天在那里睡,她到了点,常常还会到那里去睡。
而且,和姥姥姥爷一个大床惯了。刚开始是因为姥爷感冒,怕传染给她,她很自觉,不在老地方睡了。后来,姥爷不在,即使姥姥在家,她也不去姥姥那里睡了。到了晚上,宝子一定来爸爸妈妈这边。
“宝宝,让妈妈陪着你吧,爸爸在那边卧室”!我试探着宝子的情绪。
“不行!”宝子很坚决。
“我习惯了!”宝子又补充说的这句话,还是很有意思的。
有时孩子说的话,也许她自己都不是特别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她就说出来了。
我揣摩着宝宝的意思。宝子习惯了爸爸妈妈两人都在身边的感觉。也许也习惯了姥姥姥爷都在身边。
少了一个人,就打破了她的秩序感了,也许她就会感到不安,她就会不高兴。所以,即使姥姥在家,但姥爷不在家,宝子也不选择到姥姥那边睡。
因为姥姥那边是一个人,这边是两个人。姥姥那边“情景”变了,爸爸妈妈这边没变化。
秩序感,也许就是孩子的稳定感,也可以是没有冲突的温暖有秩序的状态。
所以,有时孩子哭闹,情绪槽糕,会有很多的原因。
“来,给姥姥拍一个照”宝子在这个“新床上”,按顺序放上了妈妈、宝宝、爸爸的被子和枕头,宝宝在中间。她看起来很心满意足。
爸爸妈妈也许已经发现,在这里睡,宝宝无意间已经优化了她的方案了。
一是姥姥姥爷都在,“秩序”没有任何变化,这是最理想的。平时也确实是这样的。不过好像,她更喜欢缠着姥姥,她找姥姥多一些。
二是姥爷不在家,只有姥姥在的时候,她也不缠着姥姥了,去找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好像这边的“秩序感”没变,这是其次的选择;
三是姥姥姥爷都不在家了,在那边,如果能在自己习惯的地方睡觉,又有爸爸妈妈的陪着,这岂不是更好一些的选择?
爸爸妈妈看看,宝宝心里的秩序感,是多么的强!
晚上,她自己放枕头自己铺被子,甚至帮妈妈整理被子,帮爸爸整理。宝宝自己的“独立工作”热情也被激发。最后,还不忘拍个照,自己用微信发给在新家的姥姥。
晚上,她睡得很踏实。只是半夜,爸爸照顾着她上了趟卫生间。
我忽然想到,孩子失去爸爸妈妈一方,会是什么感觉?为什么离异的孩子,常常叛逆更严重?也许更会心理有创伤吧?
也许,这个太沉痛了。
当前我国离婚率有所上升。民政部数据显示,自2003年,我国离婚率连续15年上行,1987年是0.55‰,2017年和2018年是3.2‰。
爸爸妈妈的“分开”,没有孩子尚且不论,有了孩子,这个话题有些沉重。
比如像一些明星离婚,虽然由于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两人分开了,走不到一起了,可以理解。
但,对孩子,这“分开”都将是孩子幼小心灵里的“巨变”,不亚于“心理的飓风”。年幼孩子的心理世界忽然崩塌了。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也许说尽了人生百味,“分开”,在幼小儿童的心里,无异于尽尝人间百味。只是在他尚为年幼,不谙世事的时候,这更加令人怆然。
我们岁数已经足够大了,但,一旦我们的双亲离我们远去,我依然感觉我忽然会变成了“没娘”的孩子,变成了人世间的“孤儿”,何况是弱不禁风、时时处处需要呵护陪伴的小幼儿?
自己陪伴尚且不放心,尚且怕有这样那样的小小闪失,放给别人能放心?这是人世间多么悲哀无助、心痛到极点的一件事情呀。
明星们离婚也是常事,毕竟大家都是人,可以理解。
但,“小糯米们”常常找妈妈,一定不是常常能找得到的吧?小“甜馨们”找爸爸也常常找不到了吧?即使找到了爸爸,妈妈呢?家依然不是孩子心目中的家了,这会对孩子伤害有多大?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心情难以形容。
儿童心理学家,离异对孩子的影响有一些观点,也许给也在我们警醒。
爸爸妈妈的“分开”,孩子心理可能会变得十分脆弱敏感,不易合群。成年后,又易对自己婚姻产生恐惧,性格特别。
也有人赞同另外的儿童心理学家的观点:家庭元素是不断变化的,家庭秩序是可以打破,重新调整,达到新的平衡的。
即使有“新的平衡”,但无论怎样,都会对幼儿心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吧,需要慎重吧!
礼记《哀公问》:谈起天子诸侯的婚礼,孔子与哀公一段对话的描述,十分精彩震撼。
鲁国国君哀公说:“寡人有言”,翻译过来,就是“我想插句话”。
“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
谈起天子或诸侯的“大婚”,孔子倡导,天子或诸侯要“亲迎”。
哀公感觉自己是鲁国国君,地位高。国君娶妻,需要穿着隆重的“冕服”,还需要隆重“亲迎”,至于吗?哀公自我感觉,好像失了他的身份。
孔子怎么对答呢?
孔子“楸然作色”。
“楸然”,是容貌马上改变。孔子马上脸色大变!这个事情看来严重呀。
孔子说: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
简单说就是;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为祖先延绵血脉,担当天地宗庙社稷的主人,你怎么能说太过于隆重呢?
鲁国国君哀公,接着很恭敬的说:“寡人固!”,就是“我真是孤陋寡闻呀”
孔子接着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
意思就是“以前夏、商、周的国君,当他们临政的时候,必定敬重自己的妻子”。
“有道”,就是“有道理的”!
孔子又强化说: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
就是说“妻子,是祭祀祖先的主祭人之一,怎么敢不敬重呢?”
古代祭祀祖先,那是相当隆重的重中之重的大事。主祭人,那身份是相当高了!敢不敬乎?
“而所谓的子,是承继接代的人,又怎么敢不敬重呢?”
所以,国君对妻、子没有不敬重的。
实则这个“敬”也是十分的重要,如果家庭里有了“敬”和“互敬”,就会少了许多“争”,没有了“争”,留下的就是“和”。家庭的“和”,何尝只是孩子的大幸,更是每个人的大幸吧。
当然,还有“畏”。畏天、畏地,就会生“敬畏心”,也许我们又会平和很多。
“和而不同”,中国古人最有智慧,从中间,我们学到了家庭里的“礼”,学到了家庭的“慎始慎终”。
既是这样,家庭能不“敬”乎,家庭能不“和”乎?家庭能不“慎”乎?
原创:小桐泡爸爸 公众号:小桐泡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