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读书报告(一)

《六祖坛经》中的道德论述

(一)“善恶”与“人性

《六祖坛经》是由南宗祖师慧能结合自己一生的所感所悟所记录的一本帮助世人修身养性、学习禅道的一本佛理书籍。在书中,不仅涉及各种佛理,还蕴含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都能够深刻地折射出目前社会环境中在道德方面的严重缺失。其对于道德的理论并不是一针见血,对于道德的论述主要是以“善恶”的定义记忆行为来作为主要的切入口,以观念的出发点以及行动的目的来对“人性”进行根本定义,对于“善恶”的理解更加广化,同时增加了“善恶”标准的衍生领域,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的不良行为可以为理解和解释,例如“人为什么会偷窃?如果是因为穷,似乎就可以被原谅。”这种论断要求的操守更多的是在个人,忽略了对整个社会群体道德的规范性要求,只能够不断要求自己去原谅别人,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似乎都是有理由的,这样一来增加了理解和原谅的深度,却缺失了整个社会应该具备的道德统一规范。在《六祖坛经》中,我们不难看到笔者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包容,对于不良行为的宽恕和原谅。

(二)道德来源

在《六祖坛经》这本书中,其认为的善恶标准为:“世人心邪,愚迷造恶,自开众生所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所见。”把认识是否符合佛祖的观念和看法作为判断行为和观念是善是恶的主要观点。在其中,《六祖坛经》又对善恶的行为做出了相关阐述,例如其中的“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对于社会道德的理想构建又有一番新的看法,认为实现人性的统一善良是具有实现的真实可能,并且希望将学会修行的观念传递下去,其认为善恶始终是来自内因,不需要外界的过分助力,这个观念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善恶是来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要求,是来自内心深层的呼唤以及对践行道德的渴望,所以其认为在善恶行为践行的道路上是需要保持修行的节奏的,这是正确的,任何一种观念的养成或者道德的保持都是深入学习的过程。但是是否道德的规范塑造不需要外力的帮助呢?我对这一观点不甚认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祖坛经》读书报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