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霸霸,这是我的第014篇文章,明天又是新的一周,今天我们聊聊关于工资的话题。
这篇文章会告诉你,大多数人抱怨工资不高背后的实质问题究竟是什么,如果能够给到你一点启发,幸甚至哉。
就在今晚,一条#近3成海归实际年薪不足10万#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
海外留学生的国内就业情况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在固有观念认知里大家都习惯把出国和镀金这两个概念划上等号。
这几年中国的经济腾飞有目共睹,一方面有能力出国的富裕家庭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愿意回国就业的海归也越来越多。
如果家里有亲戚出国的朋友,可能感受会比较强烈,许多父母辈出国更多是为了谋生,同样的体力劳动在国外能获得更高的报酬,而这一代出国的90、甚至00后,有上一辈的经济支撑,大多是为了国外接受更加先进良好的教育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两代人出国的倾向性,是有明显不同的。
中国的父母大多希望孩子在完成学业后能回到家乡与自己团聚,加之国内的经济发展孕育了许多新的市场机会,留学生回国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出国留学是一件花费巨大的事,以往留学总是和高知高薪这样的字眼绑定在一起的,而当海归的投入与就业市场的回报不成正比时,就很容易引起人们关注。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我们来逐步分析。
一、决定海归工资的不是他的投入成本,而是市场的需求
只要在学校上过经济学的小伙伴,一定都知道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决定海归能在就业市场上取得多少薪酬回报的,并不是由它的投入决定的,而是市场的需求决定的。
这几年出海的留学生是上升的,也就是说从供给侧来说是上升的,假设需求不变,供给越多,价格就越低。
但也有人说,我花了这么多钱送孩子出国,就是看重国外学校的含金量,留学的花费不菲,一方面是由当地物价水平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市场上对于留学生的未来价值预期的认可,市场的需求是已经在这种价格中反映出来的。
的确,如果从名校镀金回来,通常会认为这个就业者受到过良好的专业教育,未来在工作上有更大概率取得优秀的成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名校是一种背书,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的是这个人大概率是优秀的。
正因为它只是一种概率,因此不能代表每个人的境况。
更何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常春藤名校毕业,如果孩子被送去野鸡大学,它的昂贵花费更多是家长们为这件事的错误认知买单的成本,而并不包含市场本身对它的认可。
二、市场的需求和大学培养的能力并不等同
我们今天打开任何一家公司的社招网站,都会看到要求相关专业或相关工作经验的工作。
如果某个人在这个领域的经验很丰富,并且确实有一些实际的工作成绩,对于一些硬性的学历要求是可以被放低的。
从招聘方的角度来说,我招聘一个就业者,更多是希望它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如果名校的学历并不能为公司带来任何实质的效益,那对于需求方来说,它就是无用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名校学历没有价值,它对于个人的塑造可能是伴随一生的,从长远来看,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逻辑思维的表达、专业素养的积累,通常都远胜过普通院校的学生。
但我们在高等教育中,更多是在培养个人的“认知”水平,而工作环境中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
除开某些技术性特别强的专业,例如计算机开发、建筑工程、生物医学等这类专业特别硬核,能和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专业外,对于商科、文科类的专业来说,需要大量的工作实践来验证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
三、就业者对于自身价值往往是高估的
心理学实验曾经证实过,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价值。
假设有10个人对自己工作的贡献价值进行一个百分比的预估,根据每个人对自己的预估结果相加,这个值通常会超过100%,这显然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刚好在#近3成海归实际年薪不足10万#这条话题下,我看到了一条内容。
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首先加油站站长每年给公司挣纯利100w,这个利润完完全全是由加油站站长贡献的吗?
100w的背后是石油开采工人、开采设备工具、石油管道运输成本、公司的日常运维成本,以及石油作为一种国有垄断资源和国内经济发展带动的汽车消费量提升所带来的溢价所带来的。
排除掉这些因素,如果没有这个站长,这家加油站就找不到其他合适的甚至更优秀的加油站站长么?
就业者与应聘方是存在相互博弈的,如果你的不可替代性很低,你在这场博弈中注定是要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
四、你知道自己的工资是有哪几个方面构成的么
我们能获得的薪酬水平,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是行业的市场规模与聚集程度。
假设一个行业者里的从业人数相同,市场规模越大,具体到个人从业者能获得的收益也就越高。
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是,互联网行业的UI设计与传统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两者的专业技能要求都并不低,但UI设计受到互联网市场规模的加持,平均工资明显比平面设计高出一大截。
假设市场规模相同,就业人数不同,就业人数更少的那个行业获得的收益更高。
同样是餐饮行业,国外打工通常工资更高,除了物价水平因素,国外餐饮体力从业劳动人数较国内更少也是一个原因。
第二,是你所在公司在行业中的品牌溢价
大家都想挤进一线大公司去工作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对方的产品实力强劲,在市场上广受消费者认可,能形成一定的品牌溢价,源源不断的带来业务。
公司的效益好,员工待遇自然也不差。
但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大公司处于买方市场,对于给到的工资虽然比其他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更高,但这种高溢价背后往往也需要应聘者超出其他公司同等比例的付出。
传统的一些一线4A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往往是存在更高的议价权的,可以压低应聘者的薪酬水平,因为只要能进入这些公司磨练个几年,它带给个人的成长价值是很大的,最终能在市场上带给你丰厚的预期。
一些公司看起来给的绝对工资高,但是通常其实也已经包含了很大的议价权,可能按照同等比例的工作,你其实应该拿更高的价值,这是大公司在应聘博弈中天然存在的优势。
第三,是你在公司的业务价值链条中的占比
就像上面提到的加油站案例,仔细剖析下来加油站站长在公司的业务价值链条中占比可能是很低的。
而一些中小型公司,由于公司实力并不足以让他们在就业人才市场上获得更好的人才,老板往往更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来挽留一个人才。
对于小公司来说,这些人才往往可能是举足轻重的,相比于公司的业务损失,多分配一些给就业者无伤大雅。
而大公司为了保证机构的稳定运转,并且在招聘中获得足够的议价权,一般就业者在其中更多是螺丝钉的角色,业务价值链条的占比很低,自然也就很难争取到更好的报酬。
五、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更加价值导向
再来说一个很现实的现状。
过去几年,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堪称世界奇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像中国一样强大的支付系统和物流运输系统。
今天我们走在街上,哪怕是一个乞讨者,都有可能在地上摆个二维码让你扫一扫,这种渗透率是相当可怖的。
但从去年开始,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一片愁云惨淡,一些依靠融资烧钱的企业未能实现盈利预期,就连刘强东也在今年宣布京东物流的钱只够烧两年了,而游戏行业的版号停发几乎对整个行业的打击是地动山摇的。
而国内的实体经济,目前仍在转型当中,尚未迸发出令人为之侧目的经济活力。
钱烧完了,却没有产生相应的收益,企业变得更加保守,市场推广费用也大幅缩减,砍掉未能产生效益的人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对于一家公司来说,生存永远是最重要的。
也因此,就业市场的要求与门槛相比过去也更加的严格,许多求职者在今年会感受到应聘并没有像往年那么从容了。
写在最后
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对于每个刚出校园和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来说,其实都是一次很好的自我反思机会。
过去中国经济的成功,让我们显得有些盲目乐观,市场的发展始终是受客观规律制约,无论一个行业看上去多么美好,如果没有底下的价值支撑,最终泡沫都是会破灭的。
不要把时代给你的恩赐当做是自己的本事,扎扎实实的修炼好内功,一切都需要以价值为归依,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对于你所在的行业、从事的工作,提供了什么价值,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