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16日,"庐山谈话会"第一期在庐山图书馆会议室举行。
地点:
庐山
类别:
政治
庐山图书馆会议旧址,正中为蒋介石座位 笔者摄于2021年8月
1937年6月,蒋介石、汪精卫邀请国内知识界人士和社会名流来庐山召开"谈话会",共商抗战大事,被邀者有200余人。谈话日期原定于7月15日至8月15日,分三期进行。7月16日上午,"庐山谈话会"第一期开幕式在庐山图书馆会议室举行。
资料来源:江西档案信息网
说明:本篇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其中7月16日的上篇讲述“庐山谈话会”召开的背景与经过。7月17日的下篇讲述“庐山抗日声明”发表过程与影响。分成两篇不仅因为内容较多,谈话会与抗日声明本就是两个强相关但又相互独立的事件。
引子
1937年6月23日起,全国一批知名的大学教授及各阶层与各党派领袖,相继收到了一份由国民政府寄来的特殊的函件。函件中有两份请柬,一份比较简短,署名者是国民政府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汪精卫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行政院院长蒋介石,内容如下:
谨詹于七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茗叙候教
汪兆铭、蒋中正敬订(地址:牯岭图书馆)
汪精卫与蒋介石,1930s 图源:看老照片
另一份略长的请柬由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张群署名,其内容如下:
敬启者,庐山夏日,景候清嘉,嘤鸣之求,匪伊朝夕。
先生积学盛名,世所共仰,汪、蒋两公,拟因暑季,畅接光华,奉约高轩,一游牯岭,聆珠玉之谈吐,比金玉之攻错。幸纡游山之驾,藉闻匡世之言,埽径以俟,欣伫如何。汪、蒋二公,另具请束,尚祈惠察,谨此笺启。
中政会秘书长张群 谨启 六月二十三日
这两份谦恭且用词华丽的请柬,像是避暑度假的邀请函。但其用意显然不仅仅是游山玩水、品茗聊天。随信并无更多说明,收到请柬的200多人都明白是请柬中没有写明的意思。不久后,他们中的大多数纷纷启程,从各地赶往夏都庐山。受邀前来的有多位国内最知名的历史教授,但没人能想到,他们将会参与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哪怕再过一千年,史书中也一定会记录的历史事件。
国难会议
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召开“庐山谈话会”?为什么大多数被邀请者是大学教授与知识界名流?为何这些人接到请柬后都知道要来做什么?这就要从1932年的“国难会议”说起。
1932年在洛阳召开的“国难会议”,如今很少被提起,但它是一次特别富有历史意涵的会议。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国内矛盾愈发激化,大批知识分子和中间派别对国民党集团强烈不满,他们要求当局改革内政,实行民主。为此,国民党同意在1932年2月召开主要由知识界和职业界领袖参加的“国难会议”。会议召开的三天前,日军突袭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当局仓促间决定迁都洛阳。
1932年1月3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军政要员赴行都洛阳 图源:搜狐网
4月7日,“国难会议”在洛阳召开,有1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御侮(抗战)与政治改革,但会议并未直接产生实质性的成效。因此,很多人认为“国难会议”没有政治意义,对它评价甚低。
然而,这次会议却产生了一个特别的作用:它促成了国民党与知识界的和解,也纾缓了社会各界对当局的压力。会议使知识界精英得以与国民党军政大员直接交流,并催生出了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学者从政浪潮。可以说,1932年的“国难会议”是国民党统战工作的大胜利。当然,抗战后期国民党丢了民心,也失去知识界的支持,那就是后话了。
庐山谈话会的筹划
“国难会议”启动了政学结合的浪潮,其后汪精卫与蒋介石都在加强与知识界的直接联系,并就许多内政外交问题听取学界名流的意见。因此,当他们以老朋友的语气邀请一批中国顶级的知识界和职业界领袖来庐山“茗叙”时,无须解释,全中国人都知道,另一次的“国难会议”就要召开了。这一回是升级版的“国难会议”,名为“庐山谈话会”,也叫“庐山恳谈会”。
谈话会的确有召开的紧迫性。1937年,经过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矛盾已经缓解,全国各阶层人民抗日决心愈发高涨,而日寇急欲吞并华北并将挑起更大战端的企图已暴露无疑,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危难的关头。在这种形势下,南京政府对日态度开始强硬,进行了应战准备工作。为广泛听取意见,国民党决定,邀请各党派、各民主团体、各界名人,分批前往庐山共商国是,以团结各方共赴国难。
《申报》1937年7月8日
谈话会从1937年6月初开始筹备,决定在7月15日起的一个月内, 分三期邀请200余人参加谈话, 征询各界对内政外交的意见。相关人员分为政治、外交、财经、教育四组,国民党政府中央及各部要员也相应分至各组,听取意见,答复疑难。谈话会时间定于当年7月15日至8月15日,分三期举行。
会议初定参加者分为来宾和陪客两种,来宾250名,陪客60人。国民党军政要员方面,除了蒋介石、汪精卫为会议召集人以外,其它所有高级官员和部委领导,包括冯玉祥、张群、陈立夫等人均为陪客。
主客中的绝大多数,是高等教育界和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包括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院长胡适、浙江大学校长竺可祯等名校校长和知名教授,以及一批知名学者。此外,还有新闻出版界人士、工商界人士、在野党代表等。这些客人在接到邀请函后,很多人在七月初开始动身前往庐山。
庐山谈话会的召开
然而,意外发生了。也正是这个意外,才使得这一场未必能在近代史上留下太深印记的无明确目的的恳谈会,成为了载入史册的会议。
在很多代表准备出发或在路途上时,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这一事件的起始,仿佛是一件日军惯常挑衅的小事,但它彻底引爆了华北火药桶。一忍再忍的国民政府决定不再退让,而傲慢的日军更不可能做出丝毫让步。需要说明的是,卢沟桥事变不是珍珠港偷袭,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的启动有个过程。
参加庐山恳谈会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合影 图源:国家图书馆
在此期间,庐山谈话会照常进行,由于战事影响,一部分与会代表未能参加,一部分无法如期到达。因此,会议被延期。7月15日,第一期庐山谈话会有来宾158人报到,另有梁实秋等两人迟到。
会议的召开,引起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瞩目:卢沟桥事变已过去一周有余,国民政府是像以往那样搞绥靖,还是奋起反抗,哪怕是玉石俱焚?决定权不在日本,他们的贪婪永无止境。决定权在被欺辱的中国,在蒋介石。
绝大多数与会代表不知道的是,7月15日,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抵达庐山,准备与蒋介石进行第四次国共合作谈判(见《历史上的今天 · 6月8日 · 庐山谈判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由于双方尚未谈妥,共产党地位并未被公开承认,因此周恩来等人不仅不能参加本次会议,还只能秘密上山,不能与会议代表见面。
开幕式
据报载,那一年的7月,牯岭特别热。气温创了记录,客人也创了记录,牯岭上人满为患。
1937年7月16日上午9时,庐山谈话会开幕式在庐山图书馆一楼会议室召开,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等军政要员及与会代表共计158人参加了会议。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很多文章在介绍本次会议日程时,都说会议被延迟了一天,即由7月15日改为7月16日。实际上,会议明确宣布推迟两天举行,正式会议在17日召开,16日上午召开的是中政会秘书长张群主持的接风会,也可以称之为预备会议。这也是为何蒋介石的发言在17日,因为17日才是正式会议的第一天。
《庐山续志稿》P75
上午9时,会议开始,首先由汪精卫发表讲话,说明了本次会议的内容和要旨,希望与会代表畅所欲言,提出意见建议。之后有部分代表对教育、言论、党派等方面的发表了看法。由于华北事态已愈发严重,有代表提出应当随事实为转移,将会议的重点转到如何应付紧急国难的问题。蒋介石和汪精卫表示他们十分了解与会者对于华北情势的关切,准备在17日上午的正式会议上作出相关的报告。
上午11时,欢迎会结束,之后举行全体欢宴。下午未召开会议。
所有的与会代表都在等着,明天上午蒋介石必须面对卢沟桥事变作出表态,他不能再回避,谈话会又是最好的发言时机。
国家将何去何从?历史的一刻就要到了。
《庐山谈话会与〈抗日声明〉发表始末》,明天继续,敬请期待。
说明:因本篇被《九江日报》约稿,定于17日首发,故将16日的改到今天发布,下篇顺延。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