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诵读的毛泽东诗词汇集

七绝·咏蛙

[现代]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注释】:

这首咏蛙诗气魄很大,作者托物言志,以蛙自比:虽是小人物,也有龙虎之姿,也有不凡气慨。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2:


改诗吴父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释】:

      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3:


《明耻篇》题志


毛泽东    一九一五年五月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解读:


        1915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命令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当面向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提出签订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秘密条款。


        5月9日,袁世凯除对条款第五条的一部分声明“容日后协商”外,公然承诺日本的要求。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行径和袁世凯政府的卖国罪行,激起了中国人民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


        在这股爱国浪潮中,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师石广权,集录日本在数十年中,祸我中国的大量事实,以及朝鲜、越南亡国后的悲惨状况,编成《明耻篇》一书,意在教育、激励学生和民众勿忘国耻。


        毛泽东读后,十分激动,在封面上题写了这首诗。这首诗现在所见有一幅手书,无标题,无标点符号,写在《明耻篇》封面上,有“毛泽东”的署名。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4:


挽易昌陶


毛泽东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浸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蒨,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解读:


        易昌陶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时的同学和挚友,1915车3月因病去世。五月二十三日学校为他开追悼会。当时正值袁世凯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国势危急。毛泽东以此诗表达了对良友早逝的悲痛心情,抒发了忧国扰民的情怀和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5:


游泳启事


毛泽东  1915年夏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解读:


诗人青少年时代喜欢通过游泳锻炼身体。在湖南一师上学期间,时值担任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长,喜欢组织同学游泳。为强壮同学体魄,诗人别出心裁仿《离骚》语式的诗语写了“游泳启事”,张贴于校内“揭示处”。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6:


登云麓山宫联句

毛泽东

(1916年冬,23岁)


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

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

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

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赏读:

      全诗采用写实的手法,借景抒情,形象动人。本诗的特点是不仅写景,而主要衬托了人,写出了诗人 的精神和壮志,而二者有机结合,尤显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诗词之7:


七古(残句)·自信人生


毛泽东·1917年夏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解读:


        此诗最早见于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文物出版社出版大字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书眉批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8:


奋斗自勉


毛泽东 1917年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解读:


      该诗最早源于1954年第24期《中国青年》魏巍文章。


      但后来“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被传成“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使该诗的表达偏离了其最初的本意。


      1917年4月,毛泽东因不满校长张干的“统治”,率领学生反对校长,发起了“驱张运动”。张干十分恼火,下令开除毛泽东等17名带头闹事的学生学籍。由于杨昌济、方维夏、王季范等老师极力反对,毛泽东受到保护,没有被开除。不久,张干被免职。7—8月间毛泽东采取“游学”形式,与萧子升作社会调查。历时月余,步行千里,到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考察了广大农村和一些城镇、寺院、劝学所和学校,走访了一些社会人士。毛泽东对斯诺回忆当时情形: “我们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们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他还曾说:萧子升却“放不下架子,只写对子,不送对子,我帮他听差,只好去送对子。人家舍钱一块也好,一串也好,我总不争,不受对子只拿钱的我就不要。一共搞得光洋八十多块。”


      同年秋,毛泽东当选为湖南第一师范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


      结合毛泽东当年写下此诗时的这些生活轨迹,诗的本意更像是:与天共同奋斗,与地共同奋斗,与人共同奋斗,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天人合一共同前进,才能体会到奋斗的真意和无穷快乐!是一种应天顺人,尊循自然规律的意思。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9: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近现代:毛泽东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解读:


        全诗154字,毛泽东写于1918年。以年少峥嵘、风华正茂之气,为同学浩歌壮行。   


  全诗以叙述友情为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学生时代就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伟大抱负。   


  这是一首七言古风,写来如行云流水,立意高远,用词、用典平实准确,寓礼于情,将平易与典雅高度统一起来。


      这首诗融叙事、写景、议论与抒情于一体。诗人通过送别纵宇一郎饯别时的心境描写,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并把这些想法与愿望,直抒胸臆告诉友人,勉励他为国、为民、为实现时代赋予了我们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其中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和浩然之气,大大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送别诗。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10:


归国谣·今宵月


【现代】毛泽东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解读:

        这首词为写实之作,没有政治深意。用词清丽、造句新奇,或许是毛泽东最早的词作,可看出他当时的填词水平已经相当高了。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11:


魏都怀古(联句)


毛泽东、罗章龙 1918年8月17日


横槊赋诗意气扬(罗),


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畴墓(毛),


铜雀荒伧落夕阳(罗)。


解读:


        此诗源于1994年第4期《毛泽东思想研究》。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李维汉、罗章龙等人乘火车赴北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省,此行的目的是做湖南赴法勤工俭学青年的“驻京办主任”。


      罗章龙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回忆说:“当火车到达河南郾城县境时,因沙河涨水,铁路淹了十几公里,我们便在漯河车站宿了一夜。”第二天,“毛泽东对别人说,‘你们在这里等等,我们三人(毛泽东、陈绍休、罗章龙)到许昌老城去看看。’老城离许昌一二十里,是三国时的魏都。”


        赴许昌,毛泽东是要见识一下魏都风采,凭吊历史遗迹,更是想见识一下魏武帝曹操的大手笔,因为正是曹操把许昌打造成三国时期的魏国都城。曹操也是毛泽东心目中最喜欢的、认为最有才能,诗文颇佳的人。


        第二天,毛、陈和罗乘坐临时列车到了许昌。可他们要去的汉魏古都遗址距离当时的许昌市还有20多公里,即今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附近。去那里没有车可坐,毛泽东他们步行前往。


        在毛泽东眼中,昔日繁华热闹的汉魏古都,只剩下一些残砖败瓦,破墙断垣,一片萧瑟。


        想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定都许昌,让许昌曾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可一千多年后却是如此情景,毛泽东的心不由得被刺痛了,祖国是多么灾难沉重啊!


      罗章龙回忆当时情景的说:“魏都还有一些遗迹。我们在那里徘徊很久,并作了几首诗。在游览魏都旧墟时,我们朗诵曹操的《短歌行》及《让县自明本志令》。观眼前景物,抚怀古今,萧条异代,激情慷慨,不能自已!乃作联诗一首”。


        罗章龙出了第一句诗:“横槊赋诗意飞扬。”毛泽东应了一句:“《自明本志》好文章。”


        这两句都用了曹操的典故,罗章龙用的是“横槊赋诗”:指的是曹操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而毛泽东用的典故自明本志则是曹操的名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这篇文章是曹操统一中国北部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文章写得坦白直率,气势磅礴,充满豪气,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见识。


        但是,毛泽东下一句笔锋一转:“萧条异代西田墓。”罗章龙应上一句:“铜雀荒沦落夕阳。”又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曹操葬于西陵墓田的遗令,一个说的曹操曾经建造的铜雀台,即“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典故。


      毛罗联诗被后人命名为《过魏都》。毛泽东在许昌是否还作过失传的诗篇,现在无从考证。但尽管眼前一片沧桑,而毛泽东心中涌现的却是对曹操赞颂——肯定其功业、才能、文采……而不是一般文人哀叹。据统计,毛泽东一生对曹操各种形式的评价共达32次之多!从这些方面来看,曹操其实就是青年毛泽东心里的政治偶像。

七绝·咏蛙

[现代]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注释】:

这首咏蛙诗气魄很大,作者托物言志,以蛙自比:虽是小人物,也有龙虎之姿,也有不凡气慨。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2:

改诗吴父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释】:

      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3:

《明耻篇》题志

毛泽东  一九一五年五月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解读:

      1915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命令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当面向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提出签订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秘密条款。

        5月9日,袁世凯除对条款第五条的一部分声明“容日后协商”外,公然承诺日本的要求。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行径和袁世凯政府的卖国罪行,激起了中国人民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

    在这股爱国浪潮中,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师石广权,集录日本在数十年中,祸我中国的大量事实,以及朝鲜、越南亡国后的悲惨状况,编成《明耻篇》一书,意在教育、激励学生和民众勿忘国耻。

    毛泽东读后,十分激动,在封面上题写了这首诗。这首诗现在所见有一幅手书,无标题,无标点符号,写在《明耻篇》封面上,有“毛泽东”的署名。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4:

挽易昌陶

毛泽东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浸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蒨,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解读:

        易昌陶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时的同学和挚友,1915车3月因病去世。五月二十三日学校为他开追悼会。当时正值袁世凯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国势危急。毛泽东以此诗表达了对良友早逝的悲痛心情,抒发了忧国扰民的情怀和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5:

游泳启事

毛泽东 1915年夏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解读:

诗人青少年时代喜欢通过游泳锻炼身体。在湖南一师上学期间,时值担任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长,喜欢组织同学游泳。为强壮同学体魄,诗人别出心裁仿《离骚》语式的诗语写了“游泳启事”,张贴于校内“揭示处”。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6:

登云麓山宫联句

毛泽东

(1916年冬,23岁)

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

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

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

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赏读:

      全诗采用写实的手法,借景抒情,形象动人。本诗的特点是不仅写景,而主要衬托了人,写出了诗人 的精神和壮志,而二者有机结合,尤显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诗词之7:

七古(残句)·自信人生

毛泽东·1917年夏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解读:

        此诗最早见于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文物出版社出版大字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书眉批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8:

奋斗自勉

毛泽东 1917年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解读:

      该诗最早源于1954年第24期《中国青年》魏巍文章。

      但后来“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被传成“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使该诗的表达偏离了其最初的本意。

      1917年4月,毛泽东因不满校长张干的“统治”,率领学生反对校长,发起了“驱张运动”。张干十分恼火,下令开除毛泽东等17名带头闹事的学生学籍。由于杨昌济、方维夏、王季范等老师极力反对,毛泽东受到保护,没有被开除。不久,张干被免职。7—8月间毛泽东采取“游学”形式,与萧子升作社会调查。历时月余,步行千里,到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考察了广大农村和一些城镇、寺院、劝学所和学校,走访了一些社会人士。毛泽东对斯诺回忆当时情形: “我们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们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他还曾说:萧子升却“放不下架子,只写对子,不送对子,我帮他听差,只好去送对子。人家舍钱一块也好,一串也好,我总不争,不受对子只拿钱的我就不要。一共搞得光洋八十多块。”

      同年秋,毛泽东当选为湖南第一师范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

      结合毛泽东当年写下此诗时的这些生活轨迹,诗的本意更像是:与天共同奋斗,与地共同奋斗,与人共同奋斗,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天人合一共同前进,才能体会到奋斗的真意和无穷快乐!是一种应天顺人,尊循自然规律的意思。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9: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近现代:毛泽东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解读:

        全诗154字,毛泽东写于1918年。以年少峥嵘、风华正茂之气,为同学浩歌壮行。   

  全诗以叙述友情为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学生时代就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伟大抱负。   

  这是一首七言古风,写来如行云流水,立意高远,用词、用典平实准确,寓礼于情,将平易与典雅高度统一起来。

      这首诗融叙事、写景、议论与抒情于一体。诗人通过送别纵宇一郎饯别时的心境描写,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并把这些想法与愿望,直抒胸臆告诉友人,勉励他为国、为民、为实现时代赋予了我们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其中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和浩然之气,大大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送别诗。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10:

归国谣·今宵月

【现代】毛泽东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解读:

        这首词为写实之作,没有政治深意。用词清丽、造句新奇,或许是毛泽东最早的词作,可看出他当时的填词水平已经相当高了。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毛泽东诗词之11:

魏都怀古(联句)

毛泽东、罗章龙 1918年8月17日

横槊赋诗意气扬(罗),

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畴墓(毛),

铜雀荒伧落夕阳(罗)。

解读:

        此诗源于1994年第4期《毛泽东思想研究》。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李维汉、罗章龙等人乘火车赴北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省,此行的目的是做湖南赴法勤工俭学青年的“驻京办主任”。

      罗章龙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回忆说:“当火车到达河南郾城县境时,因沙河涨水,铁路淹了十几公里,我们便在漯河车站宿了一夜。”第二天,“毛泽东对别人说,‘你们在这里等等,我们三人(毛泽东、陈绍休、罗章龙)到许昌老城去看看。’老城离许昌一二十里,是三国时的魏都。”

        赴许昌,毛泽东是要见识一下魏都风采,凭吊历史遗迹,更是想见识一下魏武帝曹操的大手笔,因为正是曹操把许昌打造成三国时期的魏国都城。曹操也是毛泽东心目中最喜欢的、认为最有才能,诗文颇佳的人。

        第二天,毛、陈和罗乘坐临时列车到了许昌。可他们要去的汉魏古都遗址距离当时的许昌市还有20多公里,即今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附近。去那里没有车可坐,毛泽东他们步行前往。

        在毛泽东眼中,昔日繁华热闹的汉魏古都,只剩下一些残砖败瓦,破墙断垣,一片萧瑟。

        想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定都许昌,让许昌曾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可一千多年后却是如此情景,毛泽东的心不由得被刺痛了,祖国是多么灾难沉重啊!

      罗章龙回忆当时情景的说:“魏都还有一些遗迹。我们在那里徘徊很久,并作了几首诗。在游览魏都旧墟时,我们朗诵曹操的《短歌行》及《让县自明本志令》。观眼前景物,抚怀古今,萧条异代,激情慷慨,不能自已!乃作联诗一首”。

        罗章龙出了第一句诗:“横槊赋诗意飞扬。”毛泽东应了一句:“《自明本志》好文章。”

        这两句都用了曹操的典故,罗章龙用的是“横槊赋诗”:指的是曹操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而毛泽东用的典故自明本志则是曹操的名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这篇文章是曹操统一中国北部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文章写得坦白直率,气势磅礴,充满豪气,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见识。

        但是,毛泽东下一句笔锋一转:“萧条异代西田墓。”罗章龙应上一句:“铜雀荒沦落夕阳。”又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曹操葬于西陵墓田的遗令,一个说的曹操曾经建造的铜雀台,即“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典故。

      毛罗联诗被后人命名为《过魏都》。毛泽东在许昌是否还作过失传的诗篇,现在无从考证。但尽管眼前一片沧桑,而毛泽东心中涌现的却是对曹操赞颂——肯定其功业、才能、文采……而不是一般文人哀叹。据统计,毛泽东一生对曹操各种形式的评价共达32次之多!从这些方面来看,曹操其实就是青年毛泽东心里的政治偶像。

大家好!品读经典,润泽人生,今天诵读诗词之296(毛12):

祭母文

毛泽东

(1919年10月8日,26岁)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解读:

      1919年7月,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在长沙出刊,引起很大轰动。湖南督军张敬尧极为不满。10月,毛泽东借张敬尧勒令《湘江评论》停刊的机会,积极组织了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年学生,上街游行示威,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

        正在忙于驱张运动的时候,毛泽东接到了母亲病危的特急信。他安排好了工作,马上奔回韶山。当他赶到家时,母亲已入棺两天了。二弟毛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唤他们的名字。毛泽东听后心如刀绞。那几天。他对着暗淡的油灯,一直守在灵前。并且写下了这篇《祭母文》。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湖南湘乡人,生于1867年2月13日,18岁时与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结婚。共生五男二女,但四个都夭折了,只剩下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1919年10月5日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诵读的毛泽东诗词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