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最开始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读《好好读书》,但看到后面被书本吸引后,就觉得自己随便的态度对不起这本书。由此,这一段小志,一是为了分享好书,二是给自己留下回忆。

图片发自App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就是,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图片发自App

    有的人好读书,秉承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也因此人到晚年还有着优越的气质和谈吐。有的人年轻时就不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于是后面愈加混沌不分,人到中年便开始大发牢骚,将固执己见当做腹有诗书,不知自己所谓的文化在别人听来是多可笑。现在一些读书的孩子总将为什么读书当成人生难题苦寻答案,往往忽略了读书的真正意义。

    年纪还小的时候碰到许多打着令人动心的书名却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书,硬和家人死缠烂打的竟也都让我弄到手,等大一点了就后悔花了冤枉钱,食之无味却又弃之可惜,就这样闲置在家里,等遇到搬家就又不得不扔,一来二去到如今竟已经记不清哪些书不见了。因此初次看到《好好读书》,将它看成是粗制滥造却精心包装出来的废话书,以为又是用各种图表或是数据构成的一本说大话的教人怎样读书,怎样去做读书笔记的“空书”。但只因喜欢其中的一个作者麦家,最后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入了手。也就翻了目录,被小标题吸引竟产生了赶紧阅读的想法。

    这本书与我一开始的想法完全不同,打破了之前对自认为的“这类书”的认知,很彻底的。总的来说,是四位著名作家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站在一个完全开放共享的场地,毫无保留地将他们私藏的书单以及对书完全自我的认识,将他们近半生的阅读经验言传身教,通过文字,真正意义上的心与心地带我们走进作者,进入作者所处的时代,无论远近,探索作者的内心,无论深浅。站在一个我们目前许多人都不曾发现的角度,重新去审视一部作品,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这样的带领,最终自己领会到读什么怎么读,真正了解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而不是被动地将方法死记,将那些没有灵魂的文字硬刻在身体里。

    非常喜欢麦家解读的《朗读者》,也十分赞同麦家的想法。一开始自己读的时候,第一遍说实话没看懂,只是隐约觉得是一部写战争的小说,思维完全停留在平时做题的方向上,以为是对德国纳粹的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惋惜米夏与汉娜之间的爱情,虽然是我还难以理解的少年与妈妈辈之间的“不伦之恋”,但觉得也许这是作者通过小说传递的艺术气息。接着通过麦家的文字,才渐渐感悟到自己之前一切错误的想法以及可笑的立场与角度,只能嘲笑自己尚浅的思维而怪罪于不成熟的心智。所谓的朗读者,其实是一个切入口,通过朗读者的声音,我们可以切开德国的历史,在不伦之恋的内部,是爱与罚,是人性与历史。其实朗读者也是个拷问者,是对自己的拷问,对民族的拷问,对灵魂的拷问。

    在觉得自己阅读心智尚浅的同时,也因为这种完全打破自己原有认知的阅读方式,感到有意思。有时候虽然承认名家的阅读角度的确比自己深奥,正确得多,但也不会因此对阅读失去信心,相反,抱着也许作者也有部分想法和自己的一样的心态一遍一遍的阅读,虽然费时,但每次也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这点很棒。就像严歌苓在《读书与美丽》中说到:读书这项精神功课,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人从世俗的渴望中解脱出来,之后便产生了一种存在。我承认,读书确实是精神功课,也的确是潜移默化的,非常缓慢地对人产生影响,但一旦被影响到了,那将是一辈子的精神财富,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至少,读书可以让我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也能多一种思维角度,多一种选择方式。

    然后是对这本书封面上“给年轻人的读书课”的理解,最初认为这本书老少皆宜,是一部不该受年龄限制的好书,但读完后再想,这句话似乎有这拟标题的人的另一份心意,其实每一个读书的人,每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也许身体年龄在增长,但心灵的年龄绝不会随时间增长,而是应该始终年轻,而且是正在以年轻的热血,以年轻的激情,以年轻的态度,包含着渴望读书的心情在阅读,在思考,在有所发现,这样的一些人,一直都是年轻人!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这话,完全正确。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