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评价设计的步骤(一)

大概念教学的目标指向是素养,遵循整体性的评价逻辑,即在真实性问题情境中考量学生的素养,培养独立的问题解决者。在真实性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从评价术语的角度来讲,就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之间是什么关系?又要借助资料理一理。

百度给出的解释为: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

2022版义教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同时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加深学生理解。

当确定了教学目标后,还要思考一个基础性问题——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评价证明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和理解?这样就能理解威金斯和麦克泰格uad逆向设计,将单元目标的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原来,合适的评估证据,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章节提出的评估是表现性评价。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表现性评价的关键词:真实情境,任务挑战。表现性评价首先要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也就是整体性逻辑下的真实性问题情境。其次,通过任务挑战引发学生表现,但没有固定答案。

表现性评价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目标,即预期学习结果;二是表现性任务,即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或作业;三是评分规则。

(设计问题情境的框架有三个要素:情境,任务,是我们对学生的预期成果要求任务,人物。这里的任务即表现性任务。)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表现性评价对于我来说,依然是一个名词,除非实践,否则永远是名词。学中做,做中学,至少大概念这个名词,我已经不陌生了,脑子里对他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楚。实践着,慢慢认识另一个名词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概念】评价设计的步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