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宝:数字基建时代,掌上政务如何构建双向沟通机制?

作者:袁国宝,NewMedia新媒体联盟创始人、移动互联网趋势观察家、资深媒体人、知名评论人、新媒体营销和品牌传播专家。本文内容摘自袁国宝著作《政务新媒体—引爆指尖的“政能量”》一书。

  

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推进,移动互联网推动政务服务由“网上办”向“指尖办”转变,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政务APP、小程序、公众号等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掌上办”、“随身办”成为一种新时尚,企业和群众可以像“网购”一样方便地享受公共服务。

 

这种背景下,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抖音等政务新媒体涌现了“随申办”“浙里办”“粤省事”等一批政务“超级APP”,以“随申办”为例,其汇聚了8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涵盖贴近广大用户日常生活的社区相关内容和最新活动信息,覆盖养老、健康、生活、文化、党建等方面的办事、查询和预约服务,为广大百姓用户提供“贴近生活、就在身边”的政务服务。

 

但是目前我国很多政务新媒体的功能主要局限于发布通知公告、就重点问题为民众答疑等方面,在提供在线缴费、实时路况查询、智能医疗等便民服务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社会大众在家享受政务服务将成为常态,手机成为政府机构“为民服务”的新窗口,将政府机构与群众联系在一起,让普通社会大众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贴心服务,打造“掌上政务”,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

 

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互动性。这是政务新媒体探索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网上政务”逐渐向“掌上政务”发展,“扫码办事”、“刷脸办事”、“微政务”等新型服务方式层出不穷,被网友戏称为“刷脸政务”。这些方式操作简单,为群众提供了方便,备受社会大众喜爱。对于政务App来说,“功能齐全”是其永远的追求。

 

1、政务APP:打造民生的新窗口

 

近年来,政务领域出现了一款爆款政务App——“交管12123”,下载安装量超过了1亿人次。随着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交通管理业务量迅速增加,仅凭现有的警力资源很难解决交通服务管理供需之间的矛盾。政务新媒体的出现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思路。

 

目前,全国所有省市都启用了互联网交通管理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出了“交管12123”APP服务。用户可通过该平台或App驾考预约、办牌办证,查询机动车年检、驾驶证审验、交通违法记分等信息。据了解,目前,“交警12123”App已上线了信息查询、告知提示等9大类124项服务,开通了办牌办证等4大类23项业务,为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

 

政务App集便民服务与听取民情两大功能于一体。过去,为了解公众意见,政府网站设置了意见信箱、留言板。目前,这些功能全都被政务App覆盖。在国家信访局接收的网上信访总量中,群众通过政务App提交的网上信访事项占比超过了一半,移动端信访也成为网上信访的主要方式。

 

2、掌上政务:建设人民满意的“网上政府”

 

随着手机网民规模不断扩大,各种便民服务App、公众号层出不穷,各地全流程、一体化的“掌上政务”平台陆续诞生,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让“掌上办”“指尖办”成为可能。在这些平台的支持下,用户在家就可在医院挂号、办理出入境旅游证件等。

 

“掌上政务”涉及的政务事务与群众关系密切,包括政务服务、便利服务、办事指南、办件公示、下载中心等。各部门通过对自己的信息功能、服务功能进行整合,打破政务信息壁垒,打造了一个集政务信息发布、社会管理服务、部门政务服务、居民民主参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掌上政务”平台。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政务服务不断向移动端延伸,逐渐从现场办理发展为网站办理、手机办理,带给群众“人在家中坐,事情全办妥”的便捷化的政务服务体验。

 

3、数据共享:“掌上办”提速增效

 

近几年,各地政府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掌上办”“指尖办”等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仅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还使政务服务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此形势下,重庆市推出了“渝快办-重庆政务掌上办”移动政务服务平台,该平台汇聚了58个业务部门的3600多项政务数据,打破了各业务部门独立运行、封闭运行的状况,提高了政务服务质量与效率,真正做到了“愉快办”。

 

浙江省推出了“掌上办公”平台,以效能提升为目标对工作流程进行重塑,通过政务服务全流程移动端办理,对公共数据进行整合,不仅简化了业务办理流程,提高了业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还使政府的办事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随着数字福建战略不断推进,福建省国税、地税联合打造了“闽税通”APP,为国税、地税业务不通,执法“多头查”,处罚“多标准”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网上办税渠道与方式,使服务能力与效率得以切实提升。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紧密结合,政府服务向移动端的延伸速度不断加快,各地政府机构都在加速打造“指尖上的网上政府”,以期在提高工作效率、服务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社会大众的满意度,真正做到“利企便民、亮点纷呈、人民满意”。

政民互动:构建双向沟通机制

政府部门创建官方网站、开通官方微博的目的是宣传政策法规、增进政民互动、实现问政于民,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绝非“赶时髦”“随大流”,更不是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但实际上,政务新媒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新媒体运维存在很多风险,有些新媒体因为不熟悉网络环境,没能很好地使用网络语言,没能及时回复网友提出的问题,发表不当言论等,不仅没有对政务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引发网友反感,加深网友对政府部门的误解,对政府部门形象的构建产生消极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政务新媒体开通之后,运营人员没有用心运营,只是应付了事,没有将新媒体与群众沟通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从而出现了内容久不更新、不回应用户提问、答非所问等问题。在此情况下,政务新媒体要将其服务性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及时响应公众需求,不断提高运营人员的专业素养,做好顶层设计,对“不回应、慢回应、错回应”等问题追究责任,建立内部政务信息协调机制,不断对线上线下融合机制进行完善。

 

政务新媒体的功能非常多,比如政府形象塑造、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群众观察政府的窗口等。所以,政务新媒体的运营人员必须虚怀若谷,能够听取批评、容下争议,坚决抵制套路,秉持真诚、自然、贴心的原则,打造一个和平的网络空间与理性的对话平台。

 

1、建立常态合作机制,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布政务信息

 

(1)改变各级政务信息公开网站呆板面孔,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

 

目前,大部分政务信息网站只是死板地刊登信息,长篇的规章制度与文件很难吸引社会大众阅读。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政务信息网站可以向新闻网站学习,以按类检索和按部门检索为基础,将热点信息置顶,将每条信息的点击量实时显示出来,为社会大众及政务机构发现热点问题提供方便。另外,政务信息网的首页要展示当天点击量排在前五名的信息,将点击量居高不下的信息呈送相关部门,做好舆情观察。

 

(2)与报社、电视台合作,对最受关注的政务信息进行报道

 

政府部门要与报社、电视台合作开通“政务信息公开化”栏目,定期对受社会大众关注的政务信息进行报道。这些政务信息必须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与民生密切相关,由政策制定部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深入解读,而且要建立反馈机制,从社会大众反馈的问题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2、利用大众媒体积极与社会大众沟通,及时修正问题

 

(1)用户网络后台实名制,利用政务信息网建立意见回馈机制

 

目前,政务信息网的传播模式主要是“传者本位”模式,传播形式主要是刊登原文,很难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政务信息网要想改变这一问题,就要力争成为一个民意观测站,不仅要刊登原文,还要允许后台实名认证的用户发表意见,在信息后面留言,借此了解公众对政策的意见。对于公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呈报给相关部门,以便相关部门对政策进行修改。

 

在这方面,郑州市城管部门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作为一个城市管理机构,城管部门的矛盾比较严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公众事件。所以,郑州市城管部门要求对社会公众的网络留言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声”。为了做到这一点,郑州市城管部门专门安排三名人员负责处理社会大众的网络留言,一名人员专门负责接收意见,一名人员将事件转交给相应的办事部门或人员,一名人员负责现场调查,督促办事人员尽快解决问题。如果某个事件处理需要的时间过长,无论事件发展到哪个环节,都要及时向网友反馈,直到事情完全解决为止。

 

(2)设立“热点政务信息”监督栏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去除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政府部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在微博、报纸、电视台等媒体上开设“热点政务信息”监督栏目,刊登一些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有建设性、有原则、与人为善的批评。如果批评属实,政府部门要在媒体上发表声明,接受批评,积极改正,并将改正结果通过媒体公布出来;如果批评意见有部分不属实,政府机构要接受正确的批评,对不属实的内容做出解释。

你可能感兴趣的:(袁国宝:数字基建时代,掌上政务如何构建双向沟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