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阻碍,有一半来自父母:据称70%父母希望孩子上北大

宝妈宝爸加油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否则投诉所在平台。授权矩阵号若水转载发布。

11月,做新媒体的长辈发给笔者一篇文章——《南京家长已疯》,这是一篇点赞数超过十万的网络热文,文中提到,在南京学校减负政策下,小学生的父母纷纷给孩子报补习班。

此举不仅使学生学习压力更大,且家庭教育支出变多。今年双十一的购物狂潮中,有这么一批家长之所以等到零点,就是为了抢补习班的位置,抢不到的家长,会选择用更多的钱换补习班里的一个座位。

2018年,教育部等9部门出台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要求各省份结合实际出台具体方案。

如今距离2020年不到一个月,中小学生的“减负”大关依旧未完成,各省每出台一个减负规定,网络上就会出现一边倒的反对,认为这是在制造学渣。

这种声音,多数是来自学生家长的。多数家长,可以接受自己减肥失败,但不能让学生输在起跑线。

家长这一关,是素质教育最难过的关。

首先,在素质教育制度的要求下,学校会提早给中小学生放学,课外作业量大幅减少。

一些家长对于这种情况感到忧心,因为怕孩子会输给省外的学生,于是抓住这样的“超车机会”,疯狂给孩子补习。

南京家长杨劲松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就表示,在全国减负的行动中,他坚持给孩子报了作文、英语和数学辅导班,并且认为自己的行为为明智之举。

当“杨劲松们”的孩子成绩上升后,原本对素质教育大加赞赏的家长也动摇,于是,整个省份的家长开始忧虑,由此,出现“课内减负课外补”的局面。

其次,家长不愿接受孩子的平凡。

在教育中,那些急哄哄的家长不愿意相信,因为真相是残酷的——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凡人,就如同他们的父母一样。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社会学家谢宇的研究指出,以甘肃省为例,该地70%的新生儿父母对子女的期待是北大。

然而,北京大学显然容纳不下这么多人。社会普遍认为,中小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所以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培养。

但是,学习习惯应有好坏之分,如果是逼着学生写作业,让学生熬夜,那么中国大学里,依旧是中小学阶段受够了“压迫”的学生的“放纵”天堂。

再次,部分家长被自己的“功利性教育”所感动。

“功利性教育”出成绩,因为目标明确、提分便捷。家长拒绝隐形的教育,他们要让自己的教育成果展现出来,让大家知道。

但其实,这不是成功,短暂的光鲜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负担和素质上的缺陷。

一些医院有一种景观,叫做“作业吧”,中小学生左手挂着吊瓶、右手写着作业;中国的短视频中有一种景观,叫做“吼娃写作业”;中国的家庭中有一种景观叫陪孩子写作业“写到吐血”“累到心梗”……

这些病态的现象都是在教育中急功近利的表现,然而,大部分声音还是同情家长,学生的心理状态却鲜有人会去思考。

“强化型”的教育在用外部的力量、观点、声音影响孩子,短期来看,学生似乎在长时间学习习惯下跑得更快,但是当孩子长大、步入大学、走向社会,他们的“放弃行为”会一点一点暴露出来。

著名的幸福心理学专家周梵在《当你学会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一书中写过她的一个故事,她曾经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是个无法坚持的人。

在大学,周梵是一个学设计的大学生,但毕业后,她就不再想拿起画笔。原因很简单,因为她不再有最初学画画时的享受感,在经历了十几年不断“强迫式”的练习后,学习的兴趣和愉悦感都在一步一步丧失。

应试教育输在哪里?输在它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学生坚持学习的动力。

虽然在中小学阶段,孩子在接受教育时会表现得很乖,但等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就会陷入迷茫和自我怀疑中。赢在中小学的孩子,却容易输在20几岁最该坚定地独自努力的阶段。

当然,素质教育的争议再多,也不可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合教学规律的作业、考试、教育评价应继续坚持。

家长是最能给孩子赋能,也是最能给孩子减负的人。真正治好教育的病,不只是要学校的变革,还要家长的改变。如果你有好的建议,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素质教育的阻碍,有一半来自父母:据称70%父母希望孩子上北大)